当21世纪进入到第二个10年,自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开始,中国电影行业已经历经了五六年的超高速增长,票房的喜报也迅速由开始的一年一次、半年一次加速为一季一次、一月一次,到了2015年之后恨不得一周一次、一天一次……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当大家对中国电影票房这种不科学的持续坚挺已经见怪不怪之际,2016年第二季度,当全民都在对600亿、1000亿乃至3000亿的高潮顶点翘首以盼,并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由《叶问3》被曝光的票房造假所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使中国电影票房以一种始料未及、猝不及防的方式突然一溃千里,票房陷入了持续低迷。而且,随着暑期档的推进,由于这种难堪的疲软和无力,中国电影甚至都在开始考虑将好莱坞电影拉进本是国产影片领地的传统票房保护月。 于是,在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的几个月里,电影理论界、批评界“慢一些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之类的无奈和彷徨开始频现报端。尤其是当《百鸟朝凤》、《路边野餐》这些以艺术电影名目出现的影片引起一定社会关注和好评之后,中国电影更是视之为救命稻草。包括以艺术院线名目出现的,左可以讲情怀、右可以调结构的各种渴求和乞求,也在这中间不断滋长蔓延。然而,但凡对世界电影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真正推动一个国家电影能够脚踏实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只能落在类型片的身上,艺术电影的先锋实践自然可贵,但它们永远不能顶一个行业的饭吃。那么,我们只要稍微一聚焦,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虚妄和不堪。就算以艺术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偌大的一个中国电影行业,有多少能够上台面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他们背后的行业门槛是否开放?又有多少基座在支撑着他们?无需多言,中小成本影片才是中国电影的希望,然而每年有几部中小成本的艺术影片能够进入院线?又有几部中小成本的艺术影片能够在进入院线之后收回成本?播放了中小成本艺术影片的院线能否收支相抵乃至盈利?又有多少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主流院线,愿意将中小成本艺术影片排进档期?假若国家最终批复了艺术院线的申请,那么被寄予了让中国电影重新坚挺的厚望的艺术院线能否自负盈亏?如果不能,国家是否要予以政策补贴?这种补贴又要持续多久?在政策补贴难免要终了的那一天到来之后,艺术院线在可预期的未来,商业地产房租不断走高的情况下,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而且即便能够独立生存,艺术院线这个中国电影所冀望的独苗,会不会被好莱坞电影所左右? 新世纪以来的院线制改革走到今天,正在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当一个行业不断地在以呼吁常识归来和归位的方式存在的时候,那这一定意味着在这个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常识层面的问题,有着一系列常识层面的缺欠。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和贬低《百鸟朝凤》、《路边野餐》这一类影片,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中国电影烂片充斥的现状让人焦虑,在历经了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实现的长达五六年的高增长之后,在2016年的第二季度,似乎再次被市场踢回了曾经的恐慌和绝望,于是但凡出现《路边野餐》这样看起来稍微正常一点的影片,自然就无比激动,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稻草。 然而,在当前全世界通行的文化产业逻辑下,靠中小成本的艺术影片就能拯救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院线制改革之前的中国电影缺艺术片实践的传统么?我们在今天最该反思的,是这个结构化的困境究竟是如何到来的。不是要不要高速增长,而是只能高速增长,如果不高速增长,就意味着沦丧。因为在过去五六年以来的百亿票房行情中,中国电影产能的步伐已经远远地走在了中国电影的产值增速之前。但是票房的增长逻辑不能像房价那样任由市场的泡沫助推,否则在规模扩张模式的持续放量增长之后,必然是长久的一地鸡毛。 问题在于,目前的这一周期将并不短暂,能否在这个周期内成功完成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恐怕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