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诗礼传家”渊源流长——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韩昇近影,摄于北京 韩昇近照。袁婧摄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应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邀请,录制了十六集电视节目《中华家训》,在春节期间播完,社会反响非常良好。韩昇多年来以中国隋唐史、日本史、中国佛教史等作为学术研究领域,但他对中国的家训、家规的发展史也一直保持关注。2008年,他曾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家训一百句》,从中国历代家训中摘取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格言家训,作了当代视角的阐发。韩昇认为,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家训、家规的重视正在逐渐升温,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持部分,以及重塑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来加以强调。日前记者采访了韩昇教授。 家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 读 书:我们通常把父母对子女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称为家训。家训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有过哪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家训? 韩 昇:中国的家训起源很早,大凡古人立家,都很重视教育子孙后代,培养他们成才,赓续家族。延续香火和光宗耀祖成为每一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与使命。现在见到的家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传世文献中保存着周文王的《遗戒》,可视为一斑。再如周公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不要有特权思想,要平等待人。周公自己接待来访者,一餐饭要中断好多次。所以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流传千古。 在家族教育方面,孔子也是尽心尽力的。《论语·季氏》记载这样一则事情: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子走过,孔子问他:“你学了《诗》没有?”孔鲤回答道:“没有。”孔子就对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如何恰当地说话。”后来,孔鲤又一次经过庭子,孔子问他:“你学过《礼》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道:“不学《礼》,就不懂得如何立身处世。”孔子两次在庭中教育儿子,所以,后人把父亲的教诲称作“庭训”。父母的教诲作为家族世代传承并遵守的规矩,就是“家训”。从西周以来保存在文献中的这类记载甚多,可见古人对于家族教育的重视。 两汉时代,班固、班昭都有家训的文章传世。中古社会是门阀士族社会,对于家训更加重视。历仕南北朝的颜之推把治家经验写成《颜氏家训》,成为最初关于家训最系统全面的著作。今天讲家训的人往往引用宋朝学者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论《颜氏家训》这部书时说的一句话,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以后家训的专门著作层出不穷。例如朱熹家族的《朱子家训》,影响深远。近代如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都留给后人许多启发。 读 书:中国人历来重视家训。和其他民族的家训相对照,您认为中国传统家训具有哪些特点? 韩 昇:中国的家训很多,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其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六、修身齐家。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从基础层面来说,西方文明主要从希腊开始。希腊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产了一些东西,必须去卖了才能换另一些东西回来,交易途径主要是跑海,这就决定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今天见面了,下次可能就见不着了,后会无期,因此处理关系的时候,必须今天就把利益讲清楚,边界清楚,而且当下就要讲清楚。这就是其文明的基本特点,后来被罗马继续。这就奠定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一路下来就是这样,发展出了海上行商文明、游牧文明等。而中国文明主要来源于西周。西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我们春天播种下去,要守到秋天才收割,我们天天在一起,今天我多占你一点,明天你多占我一点,我们的利益没法讲清楚,因此我们就要讲礼让。中国文明里,如果把利益讲得太清楚,人家会说你这个人太计较。我们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究宽容礼让,这是典型的农业民族的特点。这一点是中国与西方在基础上的不一样。 第二点,中国家训的形成,也有特殊之处。中国的家的建筑形状,也是很有特点的。你看西周这个朝代,起自陕西宝鸡。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像关中这样的好地方,弱者是进不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强者先占先拿,弱者只能到人家不要的地方,躲在山沟里。山沟沟的西北风大,所以当时的住宅基本围成一个圈子,方方地围在一起,对外不开窗,尤其西北不能开窗,门窗都是对内开。所以我们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内开放,对外“不开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如果我认同你是朋友,我可以跟你讲许多事,而如果认为我们不是朋友,那就对外不开门,不好办事。再比如四合院的结构,正堂用来做门面,又宽又大,两个老人住在正中,最好的房间是老人的,子女住在厢房,东西向,一间就是一家。一大家子聚居在一起,在天井这个公共空间,就会有很多利益冲突,麻烦在于都是亲人,同姓同血缘。如何处理?讲秩序。所以中国文明有一个特点,它不追求公正,它追求秩序。如果今天你是晚辈,你冒犯我,你再对也没人说你对。这就是我们礼的特点。 所有的文明礼仪,都来自于它的生态,来自于它的生活方式,这是两个最基础的因素。农业文明社会的居住形态,决定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人际相处方式是讲互让、谦让,并且核心是讲秩序。这样,儒家的两个很重要的核心文化就出来了,一个讲仁,一个讲礼。中国人很多关系都是含糊的,边界不太清楚。在中国,上海是一座特别有意思的城市。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全国人基本上都骂上海人?就因为上海人接受很多西方的规则,做事喜欢把条件讲清楚,人家就说上海人精明。今天倒过来,中国很多其他地区的人慢慢开始认同上海,因为上海人讲秩序、讲规则、讲合同,人们就发现,上海其实是走在前面的。 读 书:所以这样的家的生活形态,就决定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主要特征。孔子对这些文明作了概括。 韩 昇:孔子的概括,最主要的就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仁,是发自内心的慈悲,是胸怀,是情感。没有对人的关爱,如何与人相处?仁在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情商。孔子讲我们要如何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一个做人的底线。 如果说仁是讲团结性的话,那么义就是讲原则性的。人如果毫无原则,和稀泥,就是墙头草,根本立不起来,也不可信赖。比如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义去死这样的故事在古代非常多。托孤救孤的故事,前些年被拍成电影,就把它整个给扭曲掉了。“为什么要用我的儿子去救你的儿子,值吗?”——这样一问,就是用非常功利的眼光去解构中国古代的义。我不是说我们都应把自己的儿子献出来去救别人的孩子,但是我们受人之托,你接受了,那你就要用生命去实践你的承诺,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牺牲掉,为义赴死。这种义,在西方也是非常强调的。 礼,是规范,上下左右相处之道,就是讲秩序性的问题。中国的家训传统,包括整个中国礼仪的起点,来自一些很古朴的仪式。周代有乡饮酒礼。冬天秋收完毕,乡里人快乐地聚在一起吃喝。重要的不是吃喝,而是人与人要经常见才亲。 为了相聚吃喝唱歌,这样彼此关系就亲近了。但问题是怎么摆座次,喝酒谁先谁后。乡饮酒礼到后来就演变成了礼。所谓“礼”,会有一些大家公认的原则,比如按年龄、辈份等排序,但也会有含糊的地带。含糊的地带,就只能讲互让。礼非常重要。礼规定了纵向秩序,一旦纵向秩序清楚了,这团体就不争了。 智,今天可以理解为智商,不只是知识类的问题,还包括理解、领悟,但基本上都属于文化方面。 信,是诚信。这个字的写法,“人”,加上“言”。人的话之所以值钱,在于他会去做到。言而有信,一个承诺,要用一生去遵守,这才叫做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唐太宗说,国无信也不立,而且失信的往往都是国。国一旦无信,怎么让民有信呢?不管怎样,信是儒家道德最基础的部分。 传统的家国道德,只能由家庭传承 读 书: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础的归纳,是如何贯彻到每个家庭里的呢? 韩 昇:这又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方式。中国从周朝以后,领土的扩张非常快。不像犹太人、阿拉伯人,他们跑了几百年,仍然就是不大的一块地方。而中国的扩张却非常快,扩张成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此造成了一个问题:中国在很长时间内,一个县如果有一两万人,就算了不起了,而古代的县与现在的县在地理范围上是差不多大的。这就几乎像住在澳大利亚,开车五十公里才有邻居。这些古人交通不便,住得距离远,大家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谁去关心国家政治呢?陶渊明写《桃花源记》,那里的百姓自秦朝以来安居桃花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不是编的,它是很真实的,天高皇帝远,老百姓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当下是哪个王朝。所以传统的家国道德,如果想要通过国家政权来贯彻、传承,是做不到的,只能从家庭传承下来。所以一个家族的族长,要把道德变成一个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家训。 比如说,一个家要兴旺,就要勤俭。勤和俭,一直到曾国藩,还在讲这个问题。曾国藩说,辨识一个家族能不能兴旺,先看三条,其中一条是孩子睡到几点起床。八九点起床这个家一定会败。因为古代农业社会和今天不同,早早就要下地干活,早起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俭,是相对于奢而言。中国传统家训非常强调节俭。俭,是指合理的支出。超出合理性的开支就属于奢。这个奢,在家训、包括在整个文明里的认识,从来不是当作一个钱的概念。古人认为,金山银山都会败光,奢,主要是指心态的骄,认为什么都能用钱来摆平,我可以为所欲为的心态。 所有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人物,都看清楚了这一点,即:中国最根本的基础是家,不是国。如果家不能传承,这个国也就没了。因此孔孟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要如何让这个家传承下去?这个无后不是今天我们很多人所说的生不出男孩子。中国古代实际上是多妻制国家,很少有香火传不下来,就算有一个男性不育,也会有过继的变通。败家无后,就是指败在后代。孟子讲,每一个人要以家庭的传承作为使命。家族要能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有家教。家教变得非常重要。男孩子要懂得规矩,如果没有规矩,肆无忌惮,这个家必败。“无后”从表面上看是一个香火的问题,但从更本质上来看,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中国人的家,才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这个传承能分解到一个一个具体的家,其生命力就特别强大。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遭外族入侵统治几百年,但中国文化还是没有断绝,绵延至今。为什么?最关键的原因是在家这个层面,千家万户,哪个统治者都改变不了它。所以,家训又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者。文化靠家传承下去,而家是靠家训维持传承下去的。 “诗礼传家”是真正的传家宝 读 书:中国古代家训非常强调文化传承,“诗礼传家”,就是认为文化才是留给后代的传家宝。 韩 昇:事实上,整个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延续,是通过一个个文化大姓、文化家族的传承来延续的。那么多没有文化的家族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只是具有一个量的意义。我做曹操基因调查时,走了很多农村,看了许多祠堂。大姓一定是一个家族,家族一定有祠堂,祠堂一定有家训。家训就成了这个村、这个地方的主导性文化,而越是传承久远的家庭,文化越深。我研究历史,对改朝换代很有兴趣。每一次改朝换代至少死几百万人,打出几千个元帅将军,这些人代表着几千个家族。而这些家族后来能代代传下来的,即使我给出一个乐观的估计,也是不到百分之一。因为很多起自底层的家族不懂文化的意义,治家没文化,这样最多三代就败落。权力是无法继承的。金钱也无法继承,如果孩子不成器,也是富不过三代。所以,你要懂得转换。 我研究历史上能代代传下来的家族,举一个例子,华山脚下的弘农杨氏就是一个典型。东汉末年兴起了一股反腐败运动,士子清流呼吁铲除宦官,清明政治,领袖者中有一个叫杨震。杨震在乡村当老师,学问特别好。著名的“四知”典故,说的就是杨震。他当地方官时,有人夜里来求他办事,送他黄金,请他放心收了,没人看见。杨震当时说,怎么会没人看见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为官清正,学问好,被誉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委员长。因为抨击宦官,被皇帝贬官,永不叙用。在回家路上,杨震对孩子说,我想澄清政治,没能做到,我也不想委屈地活在世上,死后你们就薄葬我。杨震就自杀了。这一死轰动全国,下一代皇帝给他平反,有几万人涌到他家去祭奠他。之后,杨家就起来了。注意,杨家此前一直是当官的家庭,这时已变成了文化家庭,而且以后家里代代都出文化人才,杨家一度成为天下第一名门,极受尊崇。家门高贵显现在女儿身上,杨家女是皇族争相迎娶的。晋武帝司马炎娶杨氏女为皇后,杨皇后年轻早死,临死前请皇上娶她妹妹为皇后,晋武帝很高兴能再立杨氏女为皇后,认为是皇家的荣幸。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说他一生三大恨,一恨当官不是科举出身,二恨没有娶到名家女。公主听到这话也不生气,因为在当时就是这种风气,认为文化最高贵。明清之后,世人都有点痞了,纷纷以权力为高贵,在有些人看来,你娶了名门女为妻,一样不妨休了换娶一个皇家女。明朱元璋之前,每个朝代都有皇族娶杨家女为妻。杨家维持了上千年的名望。这种家族古代有很多。唐太宗让高士廉评天下名门,评下来是“崔卢李郑王”,没有李世民的这支李姓。唐太宗不高兴。高士廉于是改了一下,把李世民家族排在第一,后面还是“崔卢李郑王”这五大姓,没法改。 大家族里家规都非常严。像曾国藩的家规,规定孩子早上一定要早起,勤奋的精神一定要有;全部孩子都要干家务,做农活,无一例外。越高贵的孩子越要接触实际的工作。唐太宗给儿子立规矩,老师没进门,你不能进门。这是在说学习要有敬。我见过的某个大学,学校规定老师不能迟到,找了很多退休官员当督导队,老师如果迟到,就当着学生的面训斥老师。这就糟了,学生对老师这堂课就永远不会好好听,因为心态坏了。这就是不懂教育的人做的,受害的是学生。日本大学规定,老师上课迟到不能超过十五分钟。我最初去日本留学,经常要等老师。这是东方礼仪,你没有一个想学的敬意,是学不好的。有敬的心,任何事都能做好。我们以前的家教,把敬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但后来被破坏掉了。日本家教贯彻得最好的时候是江户时代,那是日本第二个汉学高潮。德川家康幕府通过强有力的管制,把儒家经典里精华抽出来,加以实用化,变成基本的行为准则,给它改一个名字叫“武士道”,贯彻到每一个士族家庭去,按这样的原则来培养孩子。所以日本到江户以后,工匠精神特别强。全世界工艺保存最好的几个国家,日本是其中之一。而中国这几十年来传统工艺的流失极为严重。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缩影 读 书:对家训的重视和强调,对当下中国社会有什么意义? 韩 昇: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又是其精华所在,整个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保存下来,是靠着家延续下来的。对今天来说,我们中国已经走出了贫穷阶段,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升级的阶段,不但产业要升级,制造水平要升级,人也要升级了。这个时代,人要升级,就必须有规矩,要有一种文化的精神在里面。以前那种打野战的、无理的、唯利是图的状态,肯定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古代优秀的中华文化里去吸取精华。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续下来?我在以色列曾经和犹太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文明能一脉相承延续到今天的民族,一是有领土的中国,一是没有领土的犹太人。这两个民族的文明能几千年保存至今,正是重视教育的结果。家训就是一种教育,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无处躲藏的行为教育,你是什么样的品行,在孩子那里全显现出来的。中华文化想要传承下去,还得靠家教。 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太功利,不是从长远、从文化上来培养孩子,而是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家训都是立足于家庭的长远利益,要想家族里几百年代代出人才,必须从小给孩子营造一个文化的氛围,让文化精神从小浸透到骨髓里。如果这点没做到,那中国人的升级也做不到。家训,就是中国人文化升级的非常关键的点。我们要从祖宗那里,把我们的优良传统再捡回来。 读 书:家训在当今社会的传承方面,您觉得我们有哪些事情可以做?根据您的观察研究,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对家训的重视程度如何? 韩 昇:首先还是要多读传统经典。其次要加强人的教育,不仅仅指知识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实践。中国现在教育的一个缺点是学生嘴上说得多,却基本不做,而家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身体力行。 家训可起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作用。目前的中国教育对家训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读 书: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普及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即传统文化里也可能会有糟粕,如何在当下对其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发展,不可不慎。这方面您如何看待传统家训? 韩 昇:糟粕为什么会出现?是学其形而不学其神。学其形都是糟粕。比如我们规定孩子四点要起床,那肯定是糟粕。比如说台湾某人在大陆办国学课堂,要孩子背三十万字,这种做法肯定是糟粕。家训的核心是精神,要学其精神,不是具体规范。具体规范应该让它适应今天的社会,所以会有新的规范出来,规范都是跟着时代走的。这些不重要,规范后面的精神,才是本质的。 我觉得这些传统家训的精华,不需要去质疑它,已传了几千年了,还将继续证明它们强大的效果。家训的基本精神都是鼓励你要善良正直勤奋节俭,主要是这几个方面,这肯定没有错。你不善良你走不远的。像节俭,在现在中国依然很重要。节俭的精神支撑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崛起,也支撑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这种精神一定要传承下来。 前几天我和三联书店原来的老总董秀玉一起吃饭,她一听我在讲家训,马上说你给我编一本教材。她们前不久出版给孩子的书,才几个月已经发行了一百多万本。现在很多年轻家长非常渴望有这样一些教育读物。我们这一代是革命的一代,后面一代是独生子女一代,都没能静下心来传承家教。现在做父母的年轻一代希望孩子不要沿续父辈的情况。现在我们正好面临着这个文化转型时期,我们要把这一块家庭教育的空缺给补上,让再下一代接过中华文化接力棒,将优秀人才一代代再培养出来。 韩昇推荐家训书目 《颜氏家训》 颜之推著 《朱子家训》 《曾国藩家训》 《中国家训经典》 翟博编 《家训一百句》韩昇著 《治家格言》韩昇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