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梅峰:用故事重述文学中的现代诗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李洋洲刘晓希 参加讨论


    
    梅峰
    
    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多部电影一票难求。梅峰编剧并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也在这些热门影片之列。在最终的颁奖环节,这部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的电影不负众望,获得了电影节天坛奖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奖,而去年年底在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这部电影同样获得了这两项大奖。
    作为一部片长近两个半小时的黑白艺术片,业界预测,正式公映后的它不太会有乐观的票房,梅峰也如此认为,但他依然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当他选择改编并导演老舍这样一部不为大众熟知的小说时,他说因为他看到了其中强大的现代性和无法掩盖的诗意。
    相比导演梅峰,或编剧梅峰,很多人更愿意称他为梅峰老师。见过他的人大概都有同样的感受,他戴着眼镜,头发灰白,衣着得体板正,语气平静温和,有文人气质。这种气质与当下浮躁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反差。有人打趣说,如果梅峰穿上长衫,围上白围巾,手持两卷线装书,大概就像从民国“穿越”而来。
    与早早进入电影工业的人不同,梅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他1990年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文学系毕业,在内蒙古做了五年公务员后,199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已经做了近20年的老师。也正因如此,他有更多的文学和艺术积淀。他偏爱民国时期的文学,对郁达夫、老舍、张爱玲、沈从文等人的作品尤为喜爱。
    梅峰愿意站在讲台上,为台下怀揣电影梦想的学生,讲述电影的魅力。学生对他评价颇高,他们说,能做他的学生,是一件幸事。梅峰指导他们看片读书,去体会《罪与罚》的令人战栗,去感受《最后一场电影》的惊喜与感动。每次上课前,他会纠结于放什么电影,想要把最好的东西介绍给学生。他希望自己最终选择的那些电影,那些书,都是学生们年轻岁月里最美的记忆和相遇。
    或许,大众更熟悉梅峰的第二个身份——编剧。
    2000年起,他开始与第六代导演娄烨合作。他们相识于某个论坛,在聊得投缘之际,娄烨给梅峰看了一个剧本,合作就此开始。
    梅峰十分看重电影中的“诗情”,比如娄烨的《苏州河》,当年就很令他触动。他说:“这部影片里带出的那种节奏完全是诗歌的节奏,好像空间感繁杂和时间感的无常,这是诗歌才会用的表达方式,娄烨很巧妙地把这种东西通过电影的视听表达出来了。”于是有了后面一系列的电影合作,包括最新的《浮城谜事》。
    梅峰说,在合作过程中,他慢慢发现,其实根本不存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每个阶段的现实,都是由主观感受创造出来的。电影中的现实不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人为去介入、去改变、去分析。这就使得他笔下的现实生活,既真实,又带有诗意的美感。
    所以,当具备人文气质的梅峰老师和带有诗意美学的编剧梅峰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这几年显得热闹的电影界,这部电影因为独特的知识分子气质,多少显得与众不同。
    与一直将电影题材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娄烨不同,《不成问题的问题》将镜头对准民国。与原著小说一样,影片以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范伟饰)为主人公,展现了中国社会中永远绕不开的人情世故。虽然小说文学价值很高,但故事性偏弱,对改编来说,具有很高的难度。
    老舍作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大家,著作等身,被人们所熟知的作品也不少。但是在《不成问题的问题》被改编成电影之前,很少有人注意过这样一篇只有区区两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这是老舍先生在重庆生活时写的,故事讲述在重庆的一个小农场中,一位八面玲珑的主任在面对一系列动摇他位置的人和事时,如何利用“不成问题”来敷衍和搪塞的。相较他早期描写北京的作品,这部小说成文于1942年,大背景是抗战,舞台却恰恰是远离战火的大后方重庆,而且还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农场。与片中的农场一样,更像是一篇遗世独立的讽刺小品。老舍将它收录在《贫血集》里。正如他在《贫血集》的序言中写到“其人贫血,其作品亦难健旺也”。
    梅峰在两年多以前,第一次读到了这篇小说。
    2014年6月,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公布“新学院派”计划,鼓励学院的青年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拍片实践操作,并给予他们一定的项目资金资助。作为文学系的老师,梅峰的方向定为老舍著作改编电影。
    他再次阅读了老舍的作品,《不成问题的问题》让他感觉与其他篇目不一样,而且“拥有着强大的现代性”,能够“与现代对话”。
    因此,在改编《不成问题的问题》的过程中,影片着重在影像表达和人物刻画上,传统的戏剧化叙事就被束之高阁了。取而代之的是“稳”。“稳”一方面指情节上几乎没有波澜,四平八稳;另一方面,也是男主角丁务源性格的真实写照。全片中,除了得知自己将被撤职那一瞬间流露出的慌张外,即便是大难不死归来,你也很难看到这个角色身上明显的情绪起伏。
    而丁务源靠着“稳”的性格,周旋在上级和下级之间。他一袭长衫,巧言令色,观众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但许多方言他都会讲一点。他八面玲珑,对下级克扣,对上级贪腐,甚至前一秒还笑着和秦妙斋称兄道弟,下一刻也会因为掏不出房租而举报他。似乎除了不擅长经营农场,中国的这些人情世故,他都非常精通。观众无从去辨别这个角色的善恶,看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似乎就存在于身边的圆滑世故的人。
    同样,自诩为艺术家的秦妙斋,本质上却是一个骗子。他满口文学、艺术,甚至还能说几句英文,但是实际上却只会油嘴滑舌地哄富家小姐开心。朋友遇难时他找理由推脱不顾,想尽办法赶走对自己不利的人。还有固执、爱钻牛角尖的新主任尤大兴,争权夺利的许老板和佟老板,爱慕虚荣的佟小姐,时常小偷小摸的工人等等人物,无不惟妙惟肖。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但是对现实的影射处处可见。哪怕是农场本身,这个看似被战火隔绝的世外桃源,也是大社会的缩影,在这个“世外桃源”中,所有的角色都是从世俗社会移植进去的。梅峰如此解读这个故事:“一个小小的农场做舞台,人情世故,迎来送往,中国这点事,都被它说得淋漓尽致了。”
    全片正是用三幕剧的方式将人物和背景统筹起来,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讽刺意味也更加深厚。
    当然,本片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影像。在很多地方,《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有《小城之春》的影子。此外,《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等经典电影也是本片重要的参照。为了使影片能表现出上世纪40年代的质感,拍摄时采用的也是1950年英国的老库克镜头。在这个老式镜头下,全片用了大量的全景和远景,极少特写,再加上犹如水墨画般的空镜头,呈现出一种古典美。
    这似乎与老舍原著的鲜明的讽刺风格略有不同。梅峰用他自己的气质浸润了这部电影,把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变成了绵长的具有诗意的影像。“老舍的原著小说带有一些漫画的味道,夸张,讽刺,而且看似没有什么诗意的空间,他写得特别具体,也没抱着什么态度,就是这些人,这些事。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那是一回事,但另外一回事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具体的故事,来寄托一些情怀,这就是诗意的部分。”梅峰这样解释。
    本片的镜头也内含着一种冷静、旁观的情绪。用梅峰的话来说,就是他不想去批判任何人,也不想去同情任何人。他在影片中想要探讨的问题被外化为一种视觉形象,不是说教,而是成了一种纯粹的观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