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查明哲的高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马也 参加讨论


    ●在真正的戏剧里,人们被震撼、被感染、被照亮、被惊醒、被洗涤。查明哲的所有作品,都是他的这一戏剧观的实践
    ●丰富的人性会带来感染的深度,深刻的主题会带来震撼的力度,密集的思想会带来辐射的厚度,挣扎的灵魂会带来照亮的强度,这是查明哲作品的主要特色
    ●在思想性上,查明哲把握住了对人的本质——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怀,也就把握住了戏剧的要义和力量;在艺术性上,立足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具有中国传承、中国气象同时又可能对话世界戏剧的当代舞台艺术作品
    从“战争三部曲”(《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面世至今的十几年间,查明哲作品的数量、质量、密度和成功率都是很高的。以中国原创作品为主,从历史剧到现代戏,从工业题材到农村题材,从话剧到歌剧到戏曲,查明哲文武昆乱不挡,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以反复打磨的扎实文本和手段丰富的舞台呈现,连续六届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三届六次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导演奖”,八部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从他的作品中,已经走出了两位“梅花大奖”、多位“二度梅”和“梅花奖”演员。最难能可贵的是,查明哲为中国原创戏剧留下了深刻的时代足迹,讲述了艺术品质、思想品质俱佳的中国故事,树立起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象,丰富了中国戏剧画廊的人物形象。
    戏剧观:灵魂的交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围绕中国戏剧的状况和戏剧观的讨论持续了多年。戏剧“是什么”?戏剧“干什么”?是否懂得戏剧的最高功能和最高使命,对艺术家至关重要。
    查明哲1991年公派到苏联国立戏剧学院攻读博士,其间,他观摩研究了数百部苏俄戏剧演出。最令查明哲难忘的,是俄罗斯人民“少了戏剧,没法生活”(契诃夫语)的剧场情感与精神追求——即使白天为黑面包焦虑发愁,晚上仍然会衣冠楚楚地出现在各个剧场里。回国前,他向导师、著名导演扎哈罗夫道别,并请教:“戏剧对俄罗斯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此时,不远处传来悠扬的教堂钟声,扎哈罗夫望着自己的剧院,轻声回答:“剧院就是教堂。”
    教堂象征着崇高、善良、美好的精神引导,以及精神和灵魂的交流。在真正的戏剧里,人们被震撼、被感染、被照亮、被惊醒、被洗涤。查明哲的所有作品,都是他的这一戏剧观的实践。
    作品特点:深度的开掘
    无论是复排经典还是选择原创,查明哲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查氏风格”,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丰富的人性。对人和人性的探索和表现,贯穿于查明哲所有的戏剧,已经成了他的艺术自觉。在经典的“战争三部曲”里,他把人性的复杂和丰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原创作品中,他更是始终牢牢地抓住这一核心。《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中的秦大咧咧、《长夜》中的嫂子等一系列当代普通中国人形象,无不在艰难的自我搏斗、自我超越中闪耀出人性光芒。
    深刻的主题。直面人生、揭示真相是残酷的,在艺术作品中,和“深刻”有关的东西往往也是残酷的。查明哲素被戏剧界称为“残酷导演”。“残酷”的背后总有“冒犯”“不安”或“伤痛”。从“战争三部曲”、《青春禁忌游戏》,到现实题材的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长夜》、现代秦腔《西京故事》等,主题都是残酷的。主人公无论是下岗工人还是进城的农民工,作品都表现出他们在生存困境中自我救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烈焰之中的精神,从而诞生出一个个大写的“人”。查明哲戏剧既具备了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深度和力度,又超越了它的极度悲观和彻底绝望。
    密集的思想。既然人和人性具有无限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可能性,那么在充分表现人性的作品中,思想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典型的例子是《死无葬身之地》,它呈现了极端情境下人对死亡、生存、怯懦、恐惧、绝望、坚守、屈辱、自尊、意志、自由、责任等问题的超常体验和艰难选择,以及“选择”本身的意义。原创话剧《中华士兵》中呈现了尽忠尽孝的两难选择、生命和尊严的取舍、民族性的反思,其思想表达密集得令人透不过气来。查明哲的“密集思想”总是处于冲突状态,是多义和多解状态的“众声喧哗”,是由情境、人物、冲突“自然而然”有机生成的艺术化的思想。这使查明哲的戏剧有了一种庄严恢宏的气度。
    挣扎的灵魂。心理内容丰富的戏剧,往往走向深刻。查明哲在作品中一直有意强化挣扎着的灵魂。《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里每个人的灵魂都是挣扎着的。《我那呼兰河》里的王婆、《老大》里的老大、《代理村官》里的李八亿、《北魏孝文帝》里的孝文帝……这些人物无论是悲是喜是疯是醒,无不具有始终挣扎着的灵魂。
    丰富的人性会带来感染的深度,深刻的主题会带来震撼的力度,密集的思想会带来辐射的厚度,挣扎的灵魂会带来照亮的强度。这是查明哲作品的主要特色。
    艺术成就:对话古今中外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生根生长;作为本土传统戏剧的戏曲,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并赋予其当代性;中国当代戏剧如何在保持自己美学原则基础上,融合世界当代主流戏剧的语境,从而在世界潮流中自我发扬并达成共享……查明哲作为导演的艺术成就,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现实主义化。查明哲一贯看重并强调现实主义,同时更深知,“在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风格、方法,它完全可以与其他风格、流派的创作手法并存,完全可以和应该经过吸收、兼容而变化发展”。查明哲作品里常有大量表现主义的东西,表现主义手法发挥出来的艺术能量大,同时又都化入现实主义当中,了无痕迹。无论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是《西京故事》,查明哲几乎都把在表现主义戏剧那里“非现实化”的心理内容“现实主义化”了。甚至魔幻现实主义(如《老大》),到了查明哲手里,都“化掉”并“化成”了“直面现实,揭示真相,真实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备鲜明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反思态度,拥有冷峻、温暖的人文关怀与兼容、探索的审美呈现”。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话剧化。除了横向的借鉴与转化,即西方表现手法的中国化,查明哲亦纵向“采取”和“增益”,在对传统熟悉、熟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手法用于话剧创作,如《问苍茫》《徽商传奇》等,将中国传统戏曲甚至诗歌与绘画的美学精神话剧化。透过他对话剧舞台上的动与静、虚与实、浓与淡、连与断、白与黑、形与神、藏与露、少与多等艺术表现的多种辩证关系的创造性处理,我们可以不断看到“话剧化”——不再是直接搬用,而是融入了话剧本体。只有美学原则层面上的“化用”,才谈得上话剧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传统美学精神的话剧化,其成就和贡献,不在于提升了一部具体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在于丰富了中国话剧的演剧手段,甚至是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演剧方法,而这也正是焦菊隐先生孜孜以求的。
    中国传统戏曲手法的现代化。中国戏曲传统的行当程式能否表现现代生活?对此,自新文化运动至今近百年来,争论没有停止,问题也一直没有真正解决,成为长期困扰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问题。2011年,查明哲接手导演秦腔《西京故事》时,几乎所有演员都认为,今天的秦腔,只能“话剧加唱”,原因很简单:传统戏曲擅长表现农耕文明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传统戏曲所有的行当程式、技术技巧,都摆在“仓库”里,就在我们身上,但是不敢用。查明哲却对演员说:“我要‘以歌舞演故事’,你们要把传统戏曲所有的积累都拿出来,把你们身上的绝活都拿出来!”即彻底地“歌舞化”“程式化”“戏曲化”“秦腔化”。在对传统进行现代转化的过程中,查明哲用了两个“全”。第一个“全”:传统形式、手段、手法全要;所有人物全部以传统行当应工;所有动作(身段、台步、功架、圆场)也都来自传统。第二个“全”:依据现代人和现代生活的逻辑,依据戏剧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感内容,对所有传统程式进行全实验、全改造、全激活、全“变质”、全“变性”。他努力通过这两个“全”,使戏曲的传统形式获得了现代生命力和新的艺术表现力。《西京故事》诞生不到半年,演出就过百场,迄今已超过500场,好评如潮。在汗牛充栋的戏曲现代戏舞台呈现中,很少看到这样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精彩的表现形式。难怪京沪戏剧界一些专业人士惊呼,《西京故事》创造了戏曲现代戏堪称完美的表现形式,有着范本意义。
    由此可见,查明哲的高度,在于他的“教堂”戏剧观和兼容广阔的专业学养:在思想性上,把握住了对人的本质——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怀,也就把握住了戏剧的要义和力量;在艺术性上,立足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具有中国传承、中国气象同时又可能对话世界戏剧的当代舞台艺术作品。这使查明哲成为中国当代优秀导演。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