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巍民在Welink国际电影节入场签到 叶巍民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有关活动 叶巍民曾经的武生扮相 今年11月受邀赴美国纽约参加首届WeLink国际电影节并获奖后,叶巍民并未在荣誉中沉浸太久,便恢复了紧张的工作节奏。公司的“90后”年轻人随时会冒出新点子等他拿主意,此外还要跟一些出品人、影视公司洽谈新项目,这边事情刚说个头,那边会客厅已有好几拨人在等。叶巍民很享受这种忙碌:人生的前一半,他在京剧舞台上厮杀打斗;后一半,在影视娱乐市场闯荡奋斗,大有“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劲头。 现在想来,6岁被父亲送进京剧院练功,如果一直吃唱戏这碗饭,此时的叶巍民或许已该光荣退休了。不成想,机缘巧合下半路进了影视圈,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对时机的敏锐洞察,叶巍民一路摸爬滚打,渐渐有了拿得出手的作品和自己的公司,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越有成就越不能迷失自己 首届WeLink国际电影节11月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并颁奖。当晚,叶巍民凭借电影《枪过境》荣获“最佳制片人”奖。而早在2015年,该片还未上映便已在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中美电影节上获得双料大奖,主演安泽豪获得 “年度最佳新晋男演员”,叶巍民则获得 “年度新晋制片人”。 中蒙边境,一个没有编制、平时帮老百姓打杂的小片警偶遇精心伪装的跨境贩毒集团成员,不但没有识破对方还帮人家修车,后知后觉的主人公最终依靠自己的机智勇敢,跨越千里大漠追缉逃亡境外的毒贩…… 不是惊悚火爆的战争大片,不是玛丽苏的爱情剧,也不是穿越时空的古装戏,叶巍民坦言,《枪过境》没有铺天盖地的华丽特效,连拍摄成本投入也算不上多大,之所以能够打动电影节评委,只在于它“老老实实讲好了一个故事”。“拍这部电影就是受到这个故事的感染,也没算计过要获奖或挣多少钱,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为他们的事业尽忠职守。”叶巍民说,他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在商业片市场上赚到的钱,投资几部中意的小众电影。“这也是我赞赏WeLink国际电影节的原因之一,电影节每年都会设立一个主题,希望全球电影人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创作,每年的电影节还会到不同国家举办,借此推动不发达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叶巍民说。 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创业维艰不同,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热钱不断涌入,叶巍民反而开始冷静下来反思当下的发展环境。“这几年来,很多人一窝蜂地什么挣钱拍什么。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跨行投资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大老板拎着钱推门进来就跟你谈合作,入行的门槛很低,却越来越没有人耐心讲好一个故事了。”叶巍民说,“电影是娱乐产品,但文化内涵也很重要,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人应该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年轻人去娱乐,而不是在资本的大潮中迷失自己。” 数次转型成就今天的自己 从叶巍民办公室墙上挂的两张京剧艺术照中,依稀可以咂摸出他过去的影子。尤其那张美猴王神气活现,十几年京剧武生的底子当真不是糊弄人的。 “老了,翻跟头肯定翻不过年轻人了。”叶巍民笑谈,“戏曲武生吃的是青春饭,年龄大了身体吃不消,况且那会儿在剧院,一年也没有几场演出,一身功夫都锈住了。所以上世纪90年代,香港一家剧组到我所在的剧院挑选武打演员时,我毫不犹豫就去了。” 习惯了戏曲舞台上的“手眼身法步”,要在镜头前表现生活完全是另一码事,叶巍民慢慢在导演不停的“咔咔咔”中找到了感觉。由于功夫底子好,他很快从武打替身升做武术指导。在香港的8年打拼也是叶巍民深入了解影视圈、积累专业技能的过程,从中他得以了解剧组上下每个环节的运作。之后,他重回故乡上海,开了自己的公司,走上制片人之路。“做武术指导和导演,永远都在等戏,与其被动地等,不如掌握主动权,成为挑头干事的人。”提起为何钟情于制片人这个角色,叶巍民坦承,随着资源的不断累积,当制片人似乎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儿。 1997年底,命运给叶巍民出了第二个选择题:横店影视城聘请他去做影视制作中心总经理。那时,成立不到两年的横店影视城,只有谢晋拍摄《鸦片战争》时留下的一条广州街,可谓白纸一张。作为横店影视城的首批拓荒者,这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成了叶巍民大展身手的舞台。 培养内部人才、搭建影视基地、管理群众演员、完善周边设施……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叶巍民和整个创业团队考察了好莱坞和日本的影视基地,制定了打造横店影视全产业链的计划,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剧组入驻,也引来大批企业在横店落户。没过几年,“横漂”一词从圈内流传到圈外,成为这群追梦者的专有名词;当地农民放下锄头跑到剧组当起了群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一部部大片从这里杀青……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成果,叶巍民却选择再次离开,回到上海经营起自己的公司。“剧组的制片就等于一个大管家,所有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要管。好在有这么一段过程,经历过之后我就知道这个链条上的每个人在想什么、钱怎么花最合理,合作的时候就能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他说。 电影《结婚五年》《古镇丽影》《花儿》,电视剧《大汉英雄》《等到胜利那一天》《超越生命》……自2001年出品第一部电视剧开始,名声不够响亮的叶巍民用十几年沉浮娱乐“江湖”,有过资金之忧,亦有过定位失准,但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圈内的好人缘,最终让这家规模不大、资金也不算雄厚的民营影视公司,制作了多部影片及数百集电视剧集。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年年初,叶巍民举家搬到北京,成立中盛映画(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业务涉及影视宣传、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开始了新的事业征程。公司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朝阳区高碑店通惠河南岸,优雅开放的办公间里,他带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头儿,跟一群朝气蓬勃的“80后”“90后”一起工作,不但没有“代沟”,反而更多的是两代人思想碰撞的火花。 “年轻人不可小觑,有时候我还要跟他们学习。”叶巍民感慨。网剧刚出现时,叶巍民很是不屑一顾,始终坚守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剧市场,只是不成想如今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大都通过网络观剧,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曾抱着打水漂的心态给公司一名 “90后”员工投入50万元做网剧,不但收回成本还赚了40万元,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年将尽,叶巍民回顾这沉甸甸的一年感慨万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明年的日程已经排满,电影《风雪六扇门》《超级保单》,电视剧《风语者》《柿子树下》……既有古装大片、烧脑谍剧,也有主旋律的农村题材,叶巍民从未停止挖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在他看来,国家对影视产业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完善了,不仅国家层面,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优秀作品创作,这无疑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最好时代。 有朝一日,叶巍民希望能遇到一个让他一见倾心的故事,痛痛快快拍一部质量上乘的文艺片,实现此生夙愿。“我也相信,中国电影人的作品会越来越多走进国际最高级别的电影殿堂,捧回一座座令人艳羡的奖杯,这样的荣耀不发生在我身上,就发生在我的朋友们身上。”说这话时,叶巍民一脸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