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要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尹建莉 说到亲子育儿读物,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能是众多家长的必备读物,这本书2009年出版,仅在中国大陆已销售近700万册,让尹建莉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7年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诞生,值此机会尹建莉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谈了她对“怎样做一个在职妈妈”的看法。 澎湃新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问世后反响很好,能聊聊这本书的诞生以及理论基础么? 尹建莉:这本书的起源与我个人教育女儿过程有关系,虽然我是学教育的,大学毕业后也一直有在讲台上教书,但大学里那些课程并不足以指导具体的生活。当我有了孩子,面对着女儿这个小小的人儿,我突然发现懂得不够,到处寻找书充实自己。遗憾的是我没找到一本直接指导我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类的图书。 女儿从小到大一直表现得很阳光,学习成绩很好,自然有很多人来问我教育心得。我一直喜欢写作,也不时地投稿,我发现,凡聊教育的,就特别容易被采用,反应都不错。2007年,女儿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闲着没事就写了几篇关于教育她的文章发到博客中,反响出乎预料的好,所以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我教育她的经验写出来。 从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女儿的高考成绩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她整体优秀的一小部分,我很想把自己多年对教育的思考和实战经验告诉更多的人。但当时市场上的家教书已经很多了,不确定我的书写出来是否还有人看。为此我特地跑到北京最大的两家书店翻看家教书,翻完后就有了信心,我能看到那些书的缺陷,因为教育写作必须具备几方面素质,如专业见解、丰富的经验、总结归纳能力、良好的文笔等。 虽然投稿过程不太顺利,但我很感谢最后有人发现它是一部好书稿,而这本书的市场表现也确实没让出版社失望,到目前为止这本书被数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出版发行。 从第一本书出版到现在,这七八年间我只出过三本书,很多人都觉得我写太慢了,但我必须强调这种写作节奏才是正常的。专业写作不同于小说创作,不可能太快也不可能太多。现在家教书市场非常乱,有的人一年出几本书,几年出几十本,这不说明作者水平高,恰说明作者不懂专业也不懂写作,只是在胡编滥造一些文字垃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澎湃新闻:你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观察到的国人教育观念有何变化?新式教育观有没有新问题? 尹建莉:1990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很粗放的,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态度是养大就好。而现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上升,大家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都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这些家长发现养孩子还需要学习知识、要借助他人思想。 但是现在的家长也有一个巨大问题是,理念到位了但认知不到位,体现在善于接受新观念但没很好消化。比如“自由”的概念已开始被年轻家长接受,大家总认为自己给孩子自由了,实际上却是事无巨细的控制,往往把孩子管得很严,担心哪方面没引导好,孩子就会变坏。有文化的破坏者要比没文化的破坏者更可怕,我看到很多用力过猛的情况,尤其一些精英的孩子,父母给孩子树立太多规矩,反而打乱了孩子内在的心理成长秩序,使得孩子成长得很不如意。 现在人们说“熊孩子”这个词,认为是家长不管孩子导致孩子“熊”。其实这个判断和归因都是错的。首先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其次熊孩子绝不是因为父母不管所致,恰是过度管制所致。举一个例子,我见过一个在包厢里脱裤子撒尿的男孩,当时孩子已经六七岁。平时他的家长管教很严,孩子平时在父母面前很乖,但只要有机会就会表现出“没教养”。那天随父母出来吃饭,看大家吃得热闹,知道自己干坏事家长也奈何不了他,就故意那样挑衅。事实上,儿童天性纯洁善良,在家里越是得到自由和尊重的孩子,在外面就越得体。可以说,熊孩子背后都有个熊家长。这里说的“熊家长”不是说这些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往往相反,这些家长作为社会公民本身很得体,只是作为家长,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不对。 澎湃新闻:你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提出为人父母需要学习太多,何况不是学就能会,能不能给成为一个好家长一些关键性建议? 尹建莉:主要有三点:1、给孩子充分的充分自由、关怀,绝不要在小事上纠结,什么吃饭、怎样走路,这些都是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成熟起来的。家长只要给孩子爱、关怀就够了。我建议父母,孩子要是不吃饭,你就让他不吃好了,别找借口说不管孩子也许他就更不会吃了,吃饭是天性,哪里有孩子饿死的?还比如,孩子要是玩马桶,不要打骂,把马桶里里外外清洗干净,让孩子玩去吧,即便是孩子喝口里面的水,这也没什么,孩子也只是想知道这水与别的水有什么区别,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安全和道德底线之上,可以让孩子做一切想做的事。2、要信任孩子的天性,信任是最真挚的爱,不要过多侵害孩子的行为边界,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3、家长不要忽视自己的行为,大人的表率影响超过千万句说教,我建议大家要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要做表率,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要做到。 澎湃新闻:你曾说过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那么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怎样互相作用的呢? 尹建莉:应该说,夫妻关系的质量与儿童教育质量成正比,因为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一样,都是人际关系。很多情况下,一个完全不会跟配偶相处的人,多半不会跟孩子相处。所以,有了孩子之后,学会跟孩子相处,对婚姻关系也有很大的益处,教育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如何教育孩子,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跟配偶相处,乃至如何跟同事、朋友相处。人是生活在关系中,一种好的关系可以带动另一种好的关系的建立。可以说,好的夫妻感情本身就是好的教育一部分,但如果遇到教育冲突,第一不要觉得是坏事,要珍惜这个学习过程;第二,不要让冲突一直存在,要寻求解决达成共识。结婚时,每个人都是奔着白头到老去的,但如果夫妻双方实在处不来,矛盾长期不能解决,那么以给孩子完整家庭为借口让婚姻苟延残喘是不公平的,反而会让孩子有负罪感,觉得父母的不幸福是自己造成的。父母不如体面地分开。解除一段冷漠的关系,反而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勇敢的一面,也是个好的表率。 澎湃新闻:你曾肯定过,在家庭、育儿过程中妻子、母亲是主角,那男人的作用是什么呢? 尹建莉:我说育儿过程中妻子、母亲是主角,这不是在表达观点,只是陈述一种现实。我当然希望父亲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但现实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中,职业竞争很激烈,男人们很累,父亲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更主要地是提供一种影响力。当爸爸的,他可以一句说教都没有,有时间就陪伴着孩子玩耍一会儿就好。 切忌平时不管孩子,只要跟孩子说话就是命令和指责孩子,这个不对那个应该如何。比如一个父亲,平时忙得顾不上管孩子,好不容易周日可以跟孩子相处一会儿,见到自己年仅三岁小孩玩开合窗帘,就冲孩子吼,不让孩子那样玩。这位父亲不肯想一下,孩子玩一下窗帘怎么了,是突破安全底线了还是不道德了,为什么要去管制呢,为什么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下呢。很多大人以为在“管”孩子时,其实只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超了他的想象,或是避免孩子给自己制造事端,有的只是维护自己的面子罢了。 澎湃新闻:现在的女性很少脱产回家当全职妈妈,一般都会兼顾工作与孩子,你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开始一个人带女儿了,女儿的成绩也非常好,有什么经验或者窍门分享么? 尹建莉:我用整整一本书讲了自己的“窍门”。现在在职妈妈很普遍,很多人会选择把孩子丢给老人看管,自己做甩手掌柜。我一直建议家长尽量亲自带孩子。不是说一定做全职妈妈,但要保证每天能见到孩子。时间挤一挤就有了,只要你坚定自己的理由。孩子真正完全依赖你的时间没几年,如果在他小的时候不耗费心血,长大倒可能会有更大多的麻烦去纠正。 澎湃新闻:说到溺爱,总觉得是老人的陋习,但事实上很多家长也会选择事事顺着孩子,这样也最不费心思,这与你说的要给孩子自由怎样区分呢? 尹建莉:词语是有迷惑性的。爱和溺爱就差一个字,所以溺爱被人误解为爱得太多太深了,所以认为孩子应该少爱一些,要对他们严厉一些,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爱和溺爱不是一件事情,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恰是“反爱”的,也是反教育规律的,所以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我一直强调要给孩子自由,但溺爱孩子恰恰是不给孩子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澎湃新闻:中国式教育虽然多年以来一直提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平衡,但落到实际上,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怎么看这种焦虑?你给孩子报过什么补习班吗? 尹建莉:很多人都知道我女儿的学习不错,高考时超了清华录取线22分,但事实上她从小到大我只给她报过二胡、爵士鼓两个兴趣班,从没补课过校内课程。在我看来,很多人急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班,根源是一种家长间的攀比心理。可以说,更多人花了很多钱报了很多班,仍然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上好大学获得好工作。同时,我怀疑这种用功恰恰是无用的,因为忙于上补习班的孩子是没时间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而没爱好的孩子是缺少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的。在我看来,好成绩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努力呵护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毕竟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成绩高低。 澎湃新闻:很多家长在亲子过程中发现与孩子的相处是教学相长,你作为个教育专家有没有从孩子身上受教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尹建莉:在我的家庭生活中女儿跟我们家长一样都是重要的决策者,我们之间从来没有秘密,从小到大,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和她商量,甚至是买房或者做什么重要决定的时候都有她的决定权。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判断力经常让我惊讶,因为她没有成年人对于面子的瞻前顾后,决定反而很干脆,直指核心。 印象最深的是,她考大学时想学一个她一直喜欢的专业,但我们了解下来知道,清华的这个专业的分数要比清华录取线高20-30分。北京当时是考前报志愿,她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进这个专业,就打算报另一所大学的这个专业,这样就比较有把握。她的班主任老师力主她报清华,我也希望她报清华,但她跟我说:妈妈,大学只伴我四年,但专业伴我一辈子,我觉得先选择理想的专业更重要。她最后如愿以偿,进了一所也很好的大学,被理想的专业录取。这件事让我对孩子刮目相看,我觉得她比我的虚荣心更少。“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我这一生都希望孩子记住的,就是放下面子跟虚荣,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想她做到了。 为什么教育是必须的,它的作用就是让一个人从小长正了,不要长歪,它要做的是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到末端去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