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石头城遗址全景 ②石头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箱式木棺 ③箱式木棺复原图 ④突门外观 艾涛供图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艾涛日前向记者透露,2016年他们在对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石头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有重大发现:朅盘陀国公共墓地被发现,并发现精致箱式木棺,体现出这里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学术界争议多年的石头城是否存在南门问题得到证实,南门不仅存在,而且是个突门。 考古发掘工作从石头城遗址以北约150米的乱石小山上开始。在这里,考古队员发现古墓群并进行了局部发掘。从发掘的情况来看,此地巨石纵横,墓葬分布较为杂乱,埋葬深度浅,出土了多具人骨和箱式木棺,部分有被扰乱和破坏现象。葬式基本为仰身直肢,头向不一,死者多为婴幼儿个体。虽然未见随葬品,但从其中出土的箱式木棺分析,此处墓地的年代大致为唐代,也就是说这里应该就是汉唐时期朅盘陀国居民的公共墓地。出土的四直腿关扇式箱式木棺做工考究,工艺复杂,表明当时的木器工艺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带转轴的关扇式棺盖更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 “从空间分布上看,类似木棺目前已知的出土地点由若羌县楼兰到尉犁县营盘、民丰县尼雅、洛浦县山普拉、和田市布扎克、莎车县喀群、阿克陶县库斯拉甫、塔什库尔干县班迪尔,最后到现在发现的石头城。呈现由东向西,从沙漠绿洲一直到帕米尔高原,大致沿丝路南线分布的状况。从年代上看,从楼兰到塔什库尔干,具有明显的年代早晚关系。”艾涛介绍。 据了解,在楼兰、山普拉、布扎克和喀群等地出土的部分木棺上还有复杂的彩绘纹饰,从一些彩绘纹饰上的朱雀、玄武等图案和木棺的箱式结构上看,此类木棺明显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箱式棺的起源可能和北魏、唐代粟特人墓葬中的围屏石榻相似,可能也是祆教丧葬习俗和床榻在楼兰地区相结合的产物。在祆教的丧葬习俗中,水、火、土都是神圣的,为避免污染土壤,必须将尸体和土隔离开,所以粟特人往往采用纳骨器盛装尸骨。木棺的四足应该是为避免尸体与土壤接触,而关扇式的木门除方便葬入多个死者外,和床榻上的木门相对应,也是古人视死如生的反映。 艾涛说:“石头城遗址附近出土的四直腿箱式木棺不仅仅是当时的葬俗葬具,它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在帕米尔高原地区的传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此外,箱式木棺由东向西的传播路线也为我们探索楼兰古国消失之谜提供了新线索。” 就在考古队沉浸在发现箱式木棺的喜悦中时,另一个重大发现让他们无意中破解了一个学术界争论多年的问题。 在对石头城内城的南门进行发掘时,他们发现,与保存较好、结构清楚的北门相反,现存的所谓南门仅仅是一个已经坍塌的豁口。多年来,学术界关于这个南门的争议很多,甚至是否存在也说法不一。此处墙体断面比较规整,部分由土坯整齐地垒成,门柱的痕迹还很清晰,在城内的对应部分有类似瓮城的构造,显然,这里的确应该是一个城门。 但探险家斯坦因1900年绘制的石头城平面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内城只有一个北门,在斯坦因和差不多同时代的其他探险家留下的照片中也可以清楚地发现没有南门。 “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南门的确存在,但和普通城门不同,这是一个暗门,从城墙外面完全看不出来,古代的正式名称是‘突门’。因为从内城南门现存的门道墙面和残存的门柱可以看出,门外墙体预留部分的厚度也是比较薄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挖穿并形成供人通行的门道。”艾涛说道。 “突”在这里就是突然、突击的意思,突门就是正式城门以外的秘密出口,以便守军战时出其不意地从突门出击或偷袭敌人。突门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墨子·备突》对城防设施的记载:“城百步一突门。”唐代杜佑在《通典》里有具体的描述:“凿城内为闇门,多少临事,令五六寸勿穿。或於中夜,於敌初来,营列未定,精骑从突门跃出,击其无备,袭其不意。” 艾涛说:“除能实现攻击的突然性外,突门的防御功能也很强。从内城突门现存部分可以看出,突门出口距城外地面还有一定高度,在突门通穿后,出去容易,但攀爬进入城内就比较困难,而且进来后四周还是陡坡和墙壁,就如进入一个瓮城,很容易受到攻击。同时,此处突门的隐蔽性也很强,除城外完全看不出任何迹象外,城内部分四周也有墙体的遮挡,很难被人发现。事实上,当年斯坦因不仅派人对石头城进行了测绘,他本人还专门到城中来过,但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突门的存在。” 塔什库尔干的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堡”,这里原名蒲犁,又名朅盘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