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任何一部书,各人有各人的眼光和思考。这部日记《微观历史:1957—1965》,记录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运动、四清运动期间作者的经历、见闻、思考、感悟等,带我们走进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本书汇集了作者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天津、北京上大学时和 60 年代前期刚参加工作时的几本日记,记述了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大学青年教师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时代风貌,特别是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作者当时抱着对党的忠诚,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的憧憬,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全过程地参加了当年所有的重要运动。作者上大学时作为班干部,是当时政治生活的正面人物。这些日记,站在当时运动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的角度,如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当事人的心态,这在以往的关于这一时期和这一方面的图书中,尚为罕见。该书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状态,可看作是那个时代代知识分子的忠实记录。由微知著,不由得不引发我做一些较宏观的思考。 我以为,文化是众人的历史,而历史从来都是每个人心中的历史。历史认识不可能真正绝对地统一,“统一的历史”只能是“协调的认识”。对任何历史只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不然就不会有古往今来那么多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的著述出现,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读。对一段历史、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的认识永远都只是大致的,这是历史和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对于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我们追求历史的细节,但理解历史永远只能是粗线条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微观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去“协调地”了解和理解那一段历史和在那一段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加重或部分重塑我们对历史粗线条的描绘。 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的人们,或多或少都要付出某种代价。历史出现倒退是代价,历史发展太快有时也要付出代价。一页一页地阅读这部日记体微观历史,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对那段岁月中一些事情的“不理解、想不通,心里沉闷”的真切感受。以至于在其时经常找自己信任的下放回乡的老师私下聊天,谈对过往和时下发生的事情的看法。 我们从那段历史走过来了,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割不断的,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会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前进中尽量避免付出较大代价?我觉得,这才是这部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即,我们对过往的历史采取怎样一种态度。从此书作者现在所写的回忆和综述部分,我们读不出对那个时代的一味的憎恨,情绪化的否定,而是真情的记录,理性的反思,还有深刻的着眼于未来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 《微观历史:1957—1965》是一部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并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微观史记,十分值得各方面人士阅读,我相信他们通读后会有咀嚼后的无穷回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