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俞樾是近代前期以朴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因声求义与因形求义的方法发现误字, 寻求本词, 广引书证并结合文法与句法, 训释楚辞原文, 考辨周翔, 论说有据。...
摘要: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纵横四海,开始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并驾齐驱,跻身于当代世界大众文化的“四大文化奇观”之列。但毋庸讳言,网文出海的可喜态...
笔者一直都很喜欢王力先生的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文章中流露出的渊雅、幽默、见识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总想买一个好的版本收藏以便时时翻阅,常读常新。当看到2015年中华书...
自古以来,诗与歌的关系就是紧密难分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第七》中指出:“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回顾中国诗歌发展史,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很多诗篇都曾作...
摘要:《女神》作为新诗历史起点的判断,虽然已是文学史的定论,但其狂放自由的诗风,却不一定能得到后来读者的认同。要在当下语境中认识《女神》的“起点”意义,除了回到五...
摘要:《子夜》从最初构思到文本定型经历了一个叙述伦理的嬗变。在由构想进入叙述的过程中,社会科学话语与文学话语、阶级本质论与民族主义情结相互妥协,形成了多条线索拱卫...
摘要: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却饱受争议的知识分子。郭沫若需要反思,但很多反思建立在不实之词的基础上。现选择了有关郭沫若的婚恋情况、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评、十...
一代廉吏空山先生牛运震的一生中,有一位被称为“性命至交”“第一等知己”的朋友,他就是董淑昌。 董淑昌(1695—1742),字景伯,别字莲斋。他的家在兖州城内的莲池上,与牛运...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有关原创的言说不断增殖,进入21世纪以后,上述筹划开始落实为具体的理论建构。根据现有理论中的诸多话语资源,本文试图将...
当代俄罗斯文学,尤其是20—21世纪之交的文学,与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一样,正在经历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知道,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型,传...
走进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一缕悠远的声息,如影随形地回旋在耳畔,像是低沉的倾诉,又像是延绵的呼唤。那声音夹杂着波涛声,来自沉没于南海的“黑石号”铜官窑陶瓷。展柜中琳琅...
数字化的时代浪潮席卷了地球村的每个角落。一时之间,从商业模式、文化产业,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沟通,甚至阅读习惯、审美需求和文化表达等等,都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
摘要: 《子夜》从最初构思到文本定型经历了一个叙述伦理的嬗变。在由构想进入叙述的过程中,社会科学话语与文学话语、阶级本质论与民族主义情结相互妥协,形成了多条线索拱卫...
摘要: 《子夜》从最初构思到文本定型经历了一个叙述伦理的嬗变。在由构想进入叙述的过程中,社会科学话语与文学话语、阶级本质论与民族主义情结相互妥协,形成了多条线索拱卫...
摘要:词义的形成、分项和识别问题值得关注,对此可用'就'为例开展探讨。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词典》对'就'的义项划分需要修改,副词'就'的义项可以从8个归并为3个,依据在于被归并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
摘要: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却饱受争议的知识分子。郭沫若需要反思,但很多反思建立在不实之词的基础上。现选择了有关郭沫若的婚恋情况、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评、十...
提要: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是数量多品质高的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映现,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次文学话语的体现,是秉承与传播清代之前多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互文性表现。...
摘要: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却饱受争议的知识分子。郭沫若需要反思,但很多反思建立在不实之词的基础上。现选择了有关郭沫若的婚恋情况、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