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艺术,还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身为艺术策展人,夏可君现在的行程很满,他的艺术批评也很满——没有商讨和含混,直击问题核心。和他面谈,密集的词语,...
内容提要: 眼动技术在国外语言研究中有近两个世纪的应用,而在我国仅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其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语言研究文...
摘要:汉语等韵学是理论最完善、研究方法最独特,最具原创精神和理论思辨体系的传统学科之一。目前系统的汉语等韵学文献整理严重滞后,汉语等韵学理论的梳理、语音史价值的挖掘...
摘要:“来着”内部的同质性、表义及定性等问题一直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文章基于互动交际语料,认为“来着”的核心表义是“确证”,包括三种类型:确证X的真实可靠、确定自己有所...
摘要:合并和融合是两种不同的词汇句法过程。前者是路径/结果与词根合并,中心语发生移位;后者是方式和轻动词直接融合,中心语没有移位。上古汉语结果构式的词汇句法过程是合并...
摘要:表情达意的修辞行为是人类重要的基本行为,实质是将内在的意念情思进行言语化处理,其间存在重重困境。欲突破困境进而适情适境地实现修辞创造,需要重新深入探究导致修辞困...
摘要:构式化是语言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X了"用作反预期类话语标记的构式形式主要有"完了""坏了"和"糟了",其构式化动因和机制包括句法位置、经济原则、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从构...
摘要:汉字超语符的数目表达,是指汉字可以在很多特殊的场合超越语言符号的性质,在交际中独立表达和它所记音义无关的数目。所表达的数目信息,可以来源于汉字形体结构的拆分重组...
内容提要: 大学古代汉语教材应摒弃固守通行说法的编写观念,遵循“学史求真,学理求通”的原则,及时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完善教材内容。学界对“隶变”“六书”“三字”(...
内容提要: 文章在对出土秦汉文献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发现“豆”“荅”“合”三字所记词的变化呈接力式转移。“豆”字从最初记录食器转移到了记录来自“菽”字和“荅”字的...
摘要: 既有的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具有着越过价值发生过程、直接呈现发生结果的局限,亦即停留在外在视角,概括、总结民间故事的价值功能类型层面。问题根源在于实践主体和认...
2019年8月17—18日,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
长期以来,云南作家扎根脚下的大地,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呈现这片大地的风貌。其中,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更是有着显著的特色。我认为,在云南,文学承担着极为特殊的功能。它是架...
2019年8月17—18日,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
摘要 :蒙元时期,维吾尔族景教徒拉班·扫马与弟子拉班·马可从汗八里(元大都北京)出发,沿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期望到圣城耶路撒冷朝觐,并传达东方中国的信徒对基督的虔诚信仰。他们...
摘 要: 傣族史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文学色彩独具魅力,一直以来受到史诗学界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傣族史诗的研究热潮,之后逐渐冷却。梳理进入 21 世纪以来与傣族史诗相...
摘要:纳西族与彝族的文化共性深刻影响了各自的叙事传统,这在两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的内容、情节、主题、典型形象、演述方式及文本特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东巴文属于...
内容提要: 副词“一定”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被看作是情态词,表达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本文驳斥了这一观点,论证了“一定”有三种用法:“ ”表达认知情态;“ ”确认命题真值...
内容提要: 近几十年来,多有学者主张“意译词属外来词”,认为表达外来概念的词就是外来词、将意译词视为外来词有利于研究文化接触。本文在分析驳正这类错误观念的基础上提出...
内容提要: 基于秦汉简帛文献语料库,以“貣”与“贷”,“赀”与“訾”两组字为例,全面考察它们在秦汉简帛材料中的使用情况和文献类型分布,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