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20-04-30 《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 王庆全 谢纳 参加讨论

    2019年8月17—18日,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和东北大学主办,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艺术百家》《外国美学》等学术期刊和机构协办。开幕式由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谢纳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雷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高建平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徐碧辉研究员,原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顾问聂振斌研究员等先后致辞。
    中华美学学会年会为各种美学思想对话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会学者们围绕“传统范式突围中的美学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互鉴中的美学理论建构”“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现当代美学”“新时代语境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展示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走向、新趋势。
    一、传统范式突围中的美学基本理论问题
    伴随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嬗变,当代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视域也发生了转换,其标志性特征是传统美学提问方式、思想方式、话语方式的终结与重构,出现了“后美学”“反美学”“非美学”“去美学”等新的美学研究范式。当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本质主义与去本质主义、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美学与后美学等范式之间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众声言说、对话互鉴的生动局面。
    高建平教授在题为《通向中国话语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的三次突围》的发言中,回顾了70年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指出这一历史区间中美学出现了“三次突围”,而这三次美学的突围直接促进并生成了新的美学研究范式。第一次突围,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的本质”讨论,使美学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所形成的固定理论范式中突围出来;第二次突围,是突破中国美学与外国美学研究的区隔与界域,使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封闭状态;第三次突围,是中国美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立足于自身资源,积极与当代国际主流学术话语对话,扩大自身影响力并形成话语权。高建平教授强调美学基础理论建构要面向现实生活,走出封闭的话语体系。他认为,不断“突围”传统美学范式是当代美学理论建设持续而循环发生的现象,思想转化为知识,知识固化为教条,现实生活不断为理论注入新的活力,问题导向成为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徐碧辉研究员做了《七十年来美学基本理论研究:实践美学与百家争鸣》的发言。她认为,70年来中国美学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建立了以中国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主导,在继承中国儒家哲学思想传统并进行转换性创造的前提下,建立了中国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实践美学。围绕实践美学,当代学者以各种西方现当代理论为思想资源,结合现实的审美文化实践,创立了多种美学学说,如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否定主义美学、境界论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针对突破传统美学范式问题,与会学者直面当代美学危机,关注“后美学时代”美学理论的重构问题。东北大学宋伟教授在《美学的三种终结方式及其当代复兴》中,认为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学科合法化的危机,曾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哲学、艺术学和“批评理论”宣告终结,随后又再度复兴,进入“后美学时代”或“后形而上学美学时代”。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则以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提出“后美学”概念。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当代中国美学经历了从“去实践化”到“去本质化”再到“去美学化”的过程。在后实践美学之后,美学则面临着从“美学”到“后美学”的根本转换。南京大学周计武教授在《后美学时代的艺术学——重构艺术论》的发言中指出,“后美学时代”艺术学的重构需要重建艺术经验的审美自由,祛魅审美资本主义下世界美化的幻象,摒弃视觉中心主义和排他性的理论动机,重构多元、开放、包容的审美伦理。
    “后美学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当代美学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的重构,多学科的对话争鸣、交融互鉴生成新的美学范式,为当代中国美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在实践美学之后,“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空间美学” “认知美学”“生活美学”等新的美学范式的生成使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更为多元、丰富的理论面相。
    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美学的主要流派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身体转向。他认为,身体既是我们之所是,又是我们与周边事物结缘的中心,美学的基本含义无法离开身体而自存,身体美学因此成为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核心与枢纽。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聚焦生态美学的建构,提出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所确立的“有机体—环境”关系为研究范式的美学,“受生态科学所启发的生态哲学观”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此解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一理论问题。东北大学谢纳教授将当代西方空间转向作为理论资源,强调“空间生产”的实践论美学特征,文学艺术是社会文化空间生产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空间以特定的生存意蕴与价值取向,为美学理论与空间理论的视域融合提供了颇具新意的理论向度。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从认知神经美学理论角度,指认人类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由认知模块构成。在日常生活转向的推动之下,生活美学愈发成为具有当下性的美学研究热点。深圳大学沈金浩教授以中国古代文人为例,考察了生活美学与文艺美学的关系;安庆师范大学江飞教授对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美学做了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浙江大学潘立勇教授在题为《休闲美学的理论品格》的文章中,从休闲这一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入手,总体性地考虑和把握休闲美学的理论品格。
    二、中西方互鉴中的美学理论建构
    中国现代美学的肇端与发展总是伴随着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交汇、碰撞与融合,中西方美学理论的交融互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资源,重释了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而且拓展了中西方美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国美学具备与国际美学对话互释的能力。在中西方视域融合的背景下,重返西方古典美学,重新阐释美学经典成为本次大会的关注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陈剑澜教授认为对康德美学进行研究的旨归在于追寻现代审美主义的源头。康德的体系构想是把现代问题的不同面向置于同一个主体哲学框架中来处理。批判哲学论题的扩展,从内部看是为了解决之前批判留下的疑难,在外部则是由一个逐渐开启的总体视野引导的。《判断力批判》旨在通过反思判断力的批判,寻求自然概念领域与自由概念领域统一的超感性根据。其中,审美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本质地属于批判哲学的。康德开辟了一条以审美和艺术为人性教育手段的思想道路,因而成为现代审美主义的问题源头。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张颖副编审做了题为《杜博的情感主义艺术理论及其启蒙意识》的发言。张颖认为法国美学家杜博的《对诗与画的批判性反思》一书标志着现代美学诞生的一个关键阶段,该书最重要的美学理论贡献就在于其提出了一种情感主义的艺术理论。杜博认为被诗画艺术唤起的激情是一种比真实激情更加浅表、可控的“人工激情”,这一理论不仅回应了诗画欣赏中的感性愉悦之谜,而且暗中扭转了摹仿论的方向,使欣赏主体的心理感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张颖强调,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锋,秉持情感主义的杜博虽然成为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鲜明标签,但是也长期备受质疑乃至误读,直至今日,我们对杜博的反思仍未完成。
    厦门大学代迅教授将视角回归中世纪美学,指出中世纪美学是国内西方美学研究的最薄弱环节,他认为,审视中世纪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系,探寻中世纪美学在当代中国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方美学关系作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牛宏宝教授的《中国艺术图像学的四个问题:借镜西方图像学的观察》提出西方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是基于西方哲学、宗教、政治的传统与实践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基于自身文化历史传统的图像学。上海大学刘旭光教授的《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致力于回归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以此确立对于“完美”的追求就是对于“美”的追求的古典美学理念。上海政法学院祁志祥教授从西方现代艺术对美的背离这一问题出发,认为西方现代艺术虽然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规范,但是并未能创立起一套让人信服的艺术规则。复旦大学张宝贵教授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冲突角度对杜威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再阐释。东北大学张燕楠教授则重新审视美国重农美学为应对现代社会危机所做出的理论尝试。浙江大学苏宏斌教授认为以往学界忽视了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造成了对克罗齐的诸多误读。他指出,经过30余年的历程,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已然从直观主义演变为表现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