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默的认知解读过程实质上是幽默消费者经过受阻,再思和明悟而引发的认知语境的改变过程。以汉语幽默话语为语料,结合语用花径和关联理论,对汉语幽默话语的触发器即与幽默...
摘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身物交互效应视角下开展二语作格动词加工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首先分析了动词类型的动感强度以及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句法行为。然后讨论了不同...
摘要:从三个公认的主观性范畴情态、认知动词、第一人称代词出发,考察主观性标记在语义上是否自足。考察表明,主观语境对主观性语义的凸显起着重要作用。情态不能简单地与主观...
摘要: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ABB式状态词发现:其中的A有94.23%是由成词语素充当,而且形容词占2/3;有近70%的BB只出现一次,构成一个ABB式状态词;成词的B或BB,占53.45%;BB不是词缀...
摘要:在同一个事件语义框架下,言语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构式:不同构式分享共同的背景信息,但其前景信息各不相同;不同构式在篇章中实现"背景―前景"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及物性是考...
摘要:《晋书》中的"履版",或校改为"履屐",或释作"穿着木屐"。在联系史籍和道经中的其他用例、考察同(近)义词、查验礼俗制度、比对异文之后发现,"履版(板)""版(板)履"中的"版(板)"指...
摘要:汉文佛经所表现出来的用字现象纷繁复杂,其中颇有一些特殊用字少见或未见于中土文献。这些特殊的用字现象或具有时代性--产生、行用于某一特定时段,或具有体裁性--产生、行...
70年前的1950年6月25日,在东北亚爆发了一场参战国众多、死伤人数惨重的战争,它是东西方冷战政治集中较力、冲突爆发的东亚火山口,标志着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这就是朝鲜战争...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学术潮流,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纷纷介入这一话题的讨论。遗憾的是,西方学者在讨论世界文学时,主要从...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学术潮流,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纷纷介入这一话题的讨论。遗憾的是,西方学者在讨论世界文学时,主要从...
内容提要: 中外学界对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有一种共识:这是反讽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男主人公的作品,作者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受到男主人公话语压制的女主人公充满同...
内容提要: 对叶芝《当你老了》的分析往往着重前半首诗描述的老年与青春的对比,由此引出“坚贞不渝”直至老年的“灵魂之爱”。此视角非但忽视了叶芝与冈在社会、艺术、哲学和...
摘要:量词“束”由动词“束”演变而来,自古至今经历了“动词—定数集合量词—不定数集合量词”的发展过程,它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经历了“能捆扎的事物—长条状事物—细长条...
摘要: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质,词汇习得会直接影响到二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传统词汇教学往往存在着忽视词义联想与延伸、不注重词汇认知勾连、...
摘要:论述“招展”对“招飐”的替换原因及过程。“招展”对“招飐”的替换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招飐”从宋代成词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以前都是通词,后来随着南北官话的...
摘要:语言教学实践与文献阅读过程中,发现三例英汉语言表达问题值得斟酌与思考。其一,英语Conjunctions,prepositions,articles and pronouns consist of the“grammatical”or“functional”words一句中的内...
摘 要: 本文通过考察西周铜器铭文、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出土文献,以及《尚书》《诗经》《左传》等传世文献,从“德”有声音、有气味、可以享食三个方面入手,论证了先秦时期...
摘 要: 应急语言服务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国家在语言应急实践和应急语言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国外应急语言研究主要以服务需求和权利保障、...
摘要: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热门的“行走的XXX”构式其话题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等物体。“行走的”往往是“直立行走”的缩写形式,而能否直立行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特征...
摘要:“自然生态”是绘本的八大主题之一,随着童书市场对绘本需求的比例增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对“自然生态”主题绘本研究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对TheLorax的非文字和文字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