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浒传》,本来我一直很佩服金圣叹所总结的“乱自上作”论。他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评论: 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
谭好哲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百年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新文艺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相结合的过程。单就与中国...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是从说唱文学中脱胎而出的,对那些直接受说唱文学孕育而产生的白话小说,不妨称之为“说书体”小说。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说书体”小说当作...
范玉刚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作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文献”,《讲话》对中国新文艺发展的深刻影...
丁国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所以召开,总体来说是为了“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具体来说则是为了解决在当时形势下“文化...
内容提要: 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解放区戏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从“为了谁”和“如何为”两个大的方面给延安文艺的“人民性”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所说:“诗比任何艺术都更顽固地具有民族性”。中国古代...
关于中国文论原创性的思考 关于文学理论如何建构和如何创新,我想将三句现成的话结合在一起,将之看成是三步走的策略,这就是“拿来主义”“实践检验”“自主创新”。第一步是...
缓之 2021年9月25日,是星期六,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受邀参加“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倍感亲切。那段历史,还有那些人、那些事,从小就耳濡目染,早已融化...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鄂伦春族“摩苏昆”以“说一段,唱一段”的形式被记录下来。1986年,孟淑珍搜集、翻译、整理10篇“摩苏昆”文本刊布出版,成为多年来的基本篇目。201...
内容提要 口头文学的演述活动是公共性事件,演述场域和受众之间是耦合关系。演述者与受众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一、口头文学接受主体的“前理解”与演述内容具有“强关联性”;...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下的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应筑基于多民族文学之上,形成对多民族文学的阐释能力。为消...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由口头与书面、汉语与民语构成。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书面文论,历经唐宋元明清至当代,异彩纷呈,独具风貌。它与汉族文论一道构成...
摘要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体制化建设,始于1950年代早期。这个体制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借助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初步形成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这个理论从...
摘要 :“核心序列”是民间故事的计量单位。一个民间故事中最高级别的缺失为“核心缺失”,“核心序列”内部的功能项遵循“核心缺失发生——针对性行动——结果”的逻辑顺序。...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是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基础(世界观)与方法路径(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经典理论成...
习近平总书记13日上午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称赞...
摘要:“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延安文艺讲话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文本细读的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言”部分所提出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等“5个问题”的细致分析、深入解读,探讨...
作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史诗文本,《格萨尔》经历了从上千年来流传在青藏高原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到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再到国际视野中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