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一种新的文体——城市传记勃然兴起。最早的城市传记应该算是《伦敦传》,它像一股文学清流,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史专家钱乘旦评价《伦敦...
学者张莉新近出版的《重塑姐妹情谊:社会性别意识与现代女性文学谱系的构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重塑姐妹情谊》)突破既有研究思路,以重塑“姐妹情谊”为切入...
读完《登春台》,有一种复杂的心绪在心中弥漫良久,至今都没有散去。坦率说,这种阅读感受已经很久都没有了。小说开篇是对时间进行科学讨论,专业的科学用语,甚至带有几分科...
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自然古村落,实有其地。据说在它鼎盛时期曾出过两名状元、50多名进士、200多名太学生和贡生,近现代更是名家辈出,称它为“江南文化第一名村”也不...
在通往家门与远方的长长的铁轨上,没有哪一趟火车是空着的,人们来来往往,匆匆忙忙,带着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对命运的喟叹,完成了一趟又一趟的人生旅程。 诗人敬丹樱也不例外。...
莫言2023年的话剧《鳄鱼》是他的第六部话剧。此前的话剧集《我们的荆轲》(2012)共包括三部话剧:《我们的荆轲》(2004)、《霸王别姬》(1997)、《锅炉工的妻子》(2012),《锦...
刘大先的纪实文学作品《去北川》,我先读到的是正式出版之前印行的试读本,那时的书名是“一个很好的样子”。我很喜欢原来这个书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习近...
● 摘 要 石一枫的小说,深入触及、书写我们时代社会生活和世道人心的人性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聚焦、彰显一代人“后青春”时期生存的焦虑、迷惘、奋斗、荒诞和落寞,极富个...
苏北的水灾水情,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年间。当年,开封守将杜充扒开黄河大堤水淹金兵,黄河水由泗入淮,主流东泄南下。从此,苏北地区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成为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
我数了一下,格非长篇《登春台》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四十三个,女性十六个,男性二十七个。有些人物是以“父亲”、“母亲”替代的,不算在内。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使用的篇幅...
作为海外华文小说作家,张惠雯常以其对情感与记忆、漂泊与还乡等母题的精准把握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其新作《空港》中,文本依旧延续了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与思考,并...
利用暑假通读完走走的新书《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看着没几页就出现的红色批注或下划线,一个清晰的判断在我心中逐渐形成:这不...
小说《单眼凝视》是一篇讲述安全感的作品,和邻里互助有关,和婚姻状况相连,和内心秩序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有关。 正对走道的一个摄像头,照出了现实生活中女人的不易。俞宁既要...
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偶然因素,或者因为某些难以明言的目的,又或者仅仅是出于论述上的方便,我们会把一些内在关联并不紧密的文本放在一起讨论,并为它们赋予某种整体性的命名...
作家叶弥的短篇新作《隐居桃花源》,是一篇围绕语言力量与自我存在的作品。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屑,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形形色色的语言逡巡其间,钩织起水墨淡...
当代文坛中,刘醒龙的关键词总是与小说密切相关。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斐然的小说成就面前,刘醒龙倾注心血创作的散文常常被视为作家论或者小说论的“副文本”,颇有些...
殊为遗憾,笔者错失了今年端午期间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有幸的是,遇见了姜明这篇散文新作《八千年的凝视》,犹如神游了展览现场,听见...
《樱桃树下的思念》是单小花第二部散文集,书名出自单小花获“宁夏第十届文学艺术奖”三等奖的同名散文。这篇散文是她的代表作,放在这本文集的第一辑第一篇恰如其分。作者笔...
交集与差异:“生态”“自然”“山水”“风景” 布鲁诺·拉图尔在《自然的政治》一书中说:“生态学(Ecology),正如其名所示,本身并不直接进入自然,它像所有科学的学科一样,...
艾略特曾说,诗是诗人的“灵魂自传”,他不赞同诗人写自传,因为诗人的作品已包含“自传性”。何向阳的诗集《如初》正是此在意义上的一份“灵魂自传”,时间跨度40年,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