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木叶的新书《那些无法赞美的》,不禁有些愕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读下去,觉得难以归类。它的体裁是如此丰富而多样,入选的文字有诗歌、书信、随想、批评、序、对谈等...
《人生的川流》是作家曹凌云精心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佳作,其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熔于一炉,以多维的历史视角、深邃的思想立意、明快的叙事脉络和生动的叙述语言...
诗人张戈的小说处女作《问薛师傅的走掉》刊于《鄂尔多斯》,再转《小说选刊》,后者的“责编稿签”予以高度评价,“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极具生活现场感的小说”。小说以寻薛师...
在阿舍的小说《阿娜河畔》中,明双全一家见证了茂盛农场的变迁。他的到来和离开,主导着一个家族的落地、率领一群人的扎根。明家是山东移民,阿娜河畔即将见证一项由外来者协...
早在一百年前,文学研究所创始人郑振铎先生就提出过中外文学对话的设想。1922年,郑振铎先生在《文学的统一观》(见《郑振铎全集》第15册,第139页)一文中指出,以前的文学研究...
邓一光的短篇小说《在地下》(载《收获》2023年第6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我”,名叫狄二岸。与一般的叙述者不同,狄二岸其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虽然身...
二十多年前,我在严迪昌先生的书房喝茶抽烟聊天,谈到学者的散文随笔写作。我刚刚读完丁帆的《江南悲歌》,说到我对这本书的喜欢。严先生说:小丁有识见才华,性情中人。严先...
在小说《巧克力与佛》中,七堇年试图打破读者对某些人物的脸谱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人置身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每当情节往下进展,读者对...
一 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相匹配,是对今天丰富变化的社会现实敏锐、准确、快速的反映,具有强...
阅读蔡测海最新小说集《假装是一棵桃树》的过程中,一个强烈的、鲜明的写作者形象浮现眼前:漫游者。他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漫游者,在一种独特的迟疑不决中,怀疑着这个...
李万华写作的节奏和气息,似乎完全和笔下风物形成统一默契。在曼妙黄昏,蹲守纵纹腹小鸮,见其眉心紧皱的警惕,也似“花痴”般欣赏小鸮像新疆舞里的动脖子动作。拨开纷披杂草...
《双圹》中,记忆成为连接现实与过去时空之间的桥梁,事件的发生缘由和发展路径在人物追忆往昔的回顾之中得以重现;与此同时,遗忘也在所难免,事件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其曾经...
1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和他主演的《茶馆》最后一次登上人艺舞台。这是第374场。“第二天就不演了,不知怎的我就特别紧张。我害怕第一幕此后秦二爷的那段台词,……那一天就自觉...
我喜欢你,只因为 你也是一个喜欢树的人。 你看树的时候, 目光就像看亲人那样亲。 ——《喜欢树的人》 金波先生在《我与童年的对话录》里,也有这样的回忆——“那一天,我们...
桐城,庐江,合肥。夹竹桃,悬铃木,合欢,丁香。山道,禅寺,村庄,圩田。野史,故事,诗歌,小说。桐城人洪放,闻而志之,行走,观察,体验,思索,遂有了这部散文集《幽深...
久陷尘网,人需要耳提面命;突然面对一种大慈大爱,蝇营狗苟者会羞愧遮颜,追名逐利者将望峰息心,进而惶恐难安,继而泪流满面。这样的文学,令人醍醐灌顶,我始终敬慕并奉行...
近年来,作家肖勤的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通过捕捉时间碎片,彰显女性魅力,展现她们在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中坚韧、善良、勇敢的一面。小说《血液科医生》依然秉持作家一贯的创...
叶梅、赵晏彪、贺颖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雄安记》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作。作者用充满发现的眼光,寻找并记录下河北雄安这座新兴城市禾苗拔节般茁壮成长的历程,为雄安新区...
鉴于教材型文学史作品的逐渐模式化,学界不断有人倡导研究型的文学史,即打破四平八稳的史实描述,把对文学现象的认知升华为哲学的思辨和规律性的系统总结,使文学史真正成为...
《回乡记》是一部散文集,加上“代后记”,共计14篇,写的是江西吉水赣江以西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枫江镇的下陇洲村,是整部书聚焦的核心地域。作者江子,正是下陇洲村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