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从《世说新语》看判断词“是”的发展与“非”“不”的关系

从《世说新语》看
判断词“是”的发展与“非”“不”的关系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萧娅曼
(四川大学中文系 610064)

    内容提要:《世说新语》存在三个判断词:是、为、乃;两个副词:非、不。“非”为判断性否定副词,一方面与“是”“为”“乃”形成对立互补,构成判断义位;另一方面与“不”形成对立互补,构成否定义位。“是”和“不”分别替代“非”的判断义和否定义,是“是”“不”组合的条件,也是“是”判断词成熟的条件。《世说新语》中的“是”尚处在刚开始具有“非”的判断功能的阶段。
    关键词:是,为,乃,非,不
    汉语系词“是”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将从古至今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判断性“是”及“为”“乃”和判断句的各种形式,作一个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将能描绘出系词“是”发展的轨迹。本文就是对“是”在《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时代发展状况的统计描写与分析。
    系词“是”在先秦即已产生,在中古发展成熟,其标志是“是”带否定副词“不”形成“不是”这种形式。但《世说》中,有两个并存的否定副词:“非”和“不”。为什么会有两个否定副词同时并存?它们各自具有什么功能?与判断词“是”的发展成熟有什么关系?同时,《世说》的判断句里有三个判断词“是”“为”“乃”并存。那么,这三个判断词与“非”“不”组合的能力怎样?这些组合又在“是”判断词的发展中意味着什么?最后,这些情况共同说明,判断词“是”在《世说》时代发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这里似需先对何谓“判断词”“判断句”的问题略加说明。判断词与其它非判断性动词的本质区别,就是它的断定性。然而实际上,什么是判断句、判断词,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语言学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只有“体词性词语+是+体词性词语”形式,才是判断句;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后带谓词性词语的也是判断句。我们认为,对主语和宾语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进行判定,这就是判断句的实质。王力先生所举的“甘地是印度人”,“她是一个好学生”,是对主语和宾语的所属关系的断定,是判断句。“太阳是红的”,是对事物与某种性质之间关系的断定,宾语虽是形容词,但由于此句仍是对主语和宾语之间关系的判断,而非形象描写,所以也应该属于判断句。例如,在“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稺恭为荒年谷。庾家论云:‘是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1]一句中,“是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不同于“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前者虽然“是”后的宾语是一个复杂的主谓短语,我们也视作判断句,因为此“是”不能去掉,去掉即变成陈述事实的陈述句,即与后一句陈述句无异了。又如,“这个人很好”,英语的表达是“The man is very good”,就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如果我们承认,是否为判断句,应以是否表达了断定为标准,那么“这个人很好”一类的句子,就应该属于判断句。
    但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语言学界关于判断句必须有判断词这一目前公认的标准,来确定《世说》中的判断句,这就是说,当我们把《世说》中的句子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果句子中的“是”不是必需的、而是可以去掉的成分,该句就不能算作判断句。如“我是要去的”一句中,“是”可去掉,此句就不算判断句。反之,像《世说》中“骠骑王武子,卫玠之舅”,“卿海内之儁才”[2] 这样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是必须有“是”判断词的,我们就算作判断句。此外,判断句的问句形式,我们仍视作判断句。
    一.《世说新语》中判断句、判断词的类型及所占比例
    根据我们以上确立的标准,《世说》中判断句分类如下:
    (一)有标志判断句
    1.系词判断句:   ①“是”判断句
    ②“为”判断句
    ③“乃”判断句
    2.副词判断句:   ④“非”判断句(判断性否定副词判断句)
    3.虚词判断句:   ⑤“也”判断句
    (二)无标志判断句 ⑥“名词主语+名词谓语”构成的判断句
    以下依次举例:
     殷仲堪是东阳女婿 ……(《文学》62)
     会稽孔杰、魏顗、虞球、虞存、谢奉并是四族之儁,于时之傑。(《赏誉》85)
     沉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德行》1)
     此为小物,何足甚耽!(《规箴》4)
     山少傅乃天下名言。(《识鉴》4)
     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品藻》7)
     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方正》41)
     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赏誉》62)
     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德行》18)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孙也 ……(《豪爽》10)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言语》6)
     李氏女,齐献王妃;郭氏女,惠帝后。(《贤媛》14)
    《世说》共有判断句304句。其中“是”判断句155句,占全部判断句的50.99%;“为”判断句23句,占7.57%;“乃”判断句16句,占5.26%;“非”字否定判断句33句,占  10.86%(不包括系词判断句的否定形式);无标记判断句69句,占22.70%。此外,“为是”句2句,占0.66%;“乃是”句6句,占1.97%。
    二.“是”“为”“乃”带否定副词的情况
    汉语从来就有判断句形式,但那种没有判断词的判断句是不成熟的判断句,它只能作极简单的判断。而像上文所举:“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恭为荒年谷。庾家论云:‘是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这样复杂的判断句必须依赖判断词。汉语判断句的发展成熟是以判断词的发展成熟为标志,而判断词的发展成熟又以判断词“是”能带否定副词“不”为标志的。《世说》中,为什么会同时存在“非”“不”两个否定副词?判断词“是”“为”“乃”与这两个否定副词组合的能力怎样?这种组合能力在判断词“是”的发展阶段中表明了什么?
    1.“是”带否定副词的情况
    《世说》304个判断句中,155个为“是”判断句,占到全部判断句的一半,这些判断句中的“是”能与多种副词组合。如:
    刘尹道桓公……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容止》27)
     谢奉故是奇士。(《雅量》33)
    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屍;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汙。(《文学》49)
     王安丰甥,并是王安丰女婿。(《赏誉》16)
    诸君皆是劲卒!(《简傲》14)
    后有一田父耕於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术解》1)
    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16)
    中郎始是独有千载。(《轻诋》23)
    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术解》10)
    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识鉴》1)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贤媛》25)
    王武子善解马性。……王云:“此必是惜障泥。”(《术解》4)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忿狷》8)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看出,《世说》判断句中的“是”可带的副词已很丰富,基本上今天判断词所能带的副词类型它都能带。然而它带否定副词的情况是,无1例带“不”的例子,仅1例间接带“非”的例子:
    刘尹、江虨、王叔虎、孙兴公同坐,江、王有相轻色。虨以手歙叔虎云:“酷吏!”词色甚彊。刘尹顾谓:“此是瞋邪?非特是丑言声、拙视瞻。”(《轻诋》14)
    2.“为”带否定副词的情况:
    《世说》23个“为”判断句中,“为”带其它副词的仅1例:“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3] 而“为”带否定副词的情况是,2例带否定副词“不”,1例带“非”,1例带起否定副词作用的“未”:
    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贤; 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政事》26)
    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言语》7)
    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林公曰:“金玉满堂,复何为简选?”王曰:“非为简选,直致言处自寡耳。” (《赏誉》83)
    3、“乃”带否定副词的情况
    全部16个“乃”判断句中,没有1例“乃”带否定副词“非”或“不”、或带其他副词的情况。
    《世说》中的三个判断词,“乃”不带任何副词,表明“乃”在作为一般性判断词方面的能力很差。“为”可带“不”“非”“未”,“是”仅间接带“非”,这是不是表明,《世说》中“为”的判断功能比“是”强,或者说“为”曾是比“是”是更成熟的判断词呢?这需要对否定副词“非”“不”作一番考察。
    三.“非”“不”的分布
    《世说》中存在着“不”和“非”两个否定副词。通过对《世说》中“非”“不”两个副词的调查,我们发现,“非”主要用于否定判断句,起否定副词兼判断词的作用,我们称它为“判断性否定副词”;“不”主要用在非判断性动词和形容词前,我们称它为“非判断性否定副词”。“非”“不”二者形成互补,构成否定义位。
     (一)“非”作判断性否定副词的例子
    子非吾友也!(《德行》11)
    天命脩短,故非所计。(《言语》59)
    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方正》41)
    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方正》32)
    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赏誉》62)
    裴令公……非凡识也。(《赏誉》24)
    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文学》84)
    此非唇舌所争……。(《规箴》1)
    此自显於事实,非私亲之言。(《品藻》46)
    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企羡》16)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宠礼》 3)
    卿非田横门人,何乃顿尔至致?(《任诞》45)
    此非拔山力所能助。(《排调》34)
    所牧何物?殆非真猪。(《轻诋》15)
    此非常人也!(《假谲》6)
    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假谲》2)
    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仇隙》4)
    (二)“不”作非判断性否定副词的例子
    1.用于动词前的例子:
    是何小人!我伯父门,不听我前!(《贤媛》22)
    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贤媛》26)
    王子猷作桓车奇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见牵马来,似是马曹。”(《简傲》11)
    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尤悔》15)
    孝武不知是殷公……。(《 纰漏》6)
    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著人则历月不歇。(《惑溺》5)
    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俏,何足乃(才之误?)重?”答曰:“是不见耳。”(《赏誉》146)
    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方正》26)
    守门人遽启之曰:“一異人在门,不敢不启。”(《容止》31)
    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婚。(《方正》25)
    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任诞》4)
    虽不能修明一世,足以映徹九泉。(《赏誉》156)
    2.用于形容词前的例子:
    仁称不異,宁为管仲。(《赏誉》41)
    儿即是偏所爱重,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尤悔》11)
    钟会是荀济北从舅,二人情好不协。(《巧艺》4)
    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德行》18)
    四.“非是”、“不为”组合与“是”的成熟
    关于“非是”。“是”带否定副词“不”形成“不是”结构时,“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一般性否定副词,即“非”的判断性否定义合并进了“不”,“是”也因此成熟为判断词。在“是”带否定副词之前,“是”只出现于肯定判断句,而否定判断句是以“非”兼否定词和判断词的形式出现,“是”(包括“为”“乃”)和“非”实际形成互补,构成判断义位。“是”要成为一般判断词,必须进入否定判断句。“是”进入否定判断句,是以“是”带“非”的形式开始,然后“不”再取代“非”,即“不”接过“非”的职能而出现于“是”前,“不”就完成了成为一般性副词的过程,“是”也就最后完成了成为一般判断词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是”和“不”的结合之前,有一个阶段是“是”带具有否定判断意义的“非”。因此,“是”“为”“乃”带否定副词“非”“不”的情况,就成为判断词发展状况的一种重要表徵。
    关于“不为”。“不”在判断句成熟之前,曾经是一个“非判断性否定副词”;“为”的情况怎样呢?汉语的动词“为”,从来就兼有实义动词和判断词的双重身份。在《孟子》“为长者折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4]中,“为”作“做”讲。在《论语》“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5]中,“为”作判断词“是”讲。事实上,上面所列举的《世说》中“为”判断句中的“为”,就表现出它这种未分化性,它们都即可讲成“是”,又可讲成“算”“算作”。“算”和“算作”是一个含有“不合格”意味的弱判断词,“甘地是印度人”与“甘地算作印度人”是非常不同的。判断词作为断定事物之间关系的词,本身不能带其它含义和色彩,必须具有单一和客观的肯定性。本身如带有其他色彩,则不是真正的判断词。现代汉语里,“是”和“认为”是两个界限分明的动词,“是”具有单一和客观的肯定性,是判断词;“认为”具有主观性,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算”“算作”则居于“是”和“认为”之间,它本身带有其它含义,又有一定的断定作用,是一个介于判断词和实义性动词之间的动词,可以称作判断性动词。《世说》中的“为” 兼有实义动词和判断词的两种功能。就其作为判断词来讲,很多时候是兼有今天判断词“是”和判断性动词“算”“算作”两类词的作用的,在《世说》中,“为”真正只能讲作今天判断词“是”的只有2例:“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义?”,“非为简选,直致言处自寡耳。”[6] 这2句中,1句是问句,1句为否定句,这否定句就是“为”带“非”的那一句。
    从“为”自身语义语法上不分化的特点、“不”不是主要用作否定判断句的否定副词这两点看,显然不能得出“为”在《世说》时代,比“是”的判断词功能发展得更为成熟的结论。相反,正因为“为”能带“不”,而且带“不”的比例高于带“非”的比例,说明“为”在《世说》时代,是一个实义性胜于判断性的动词。“乃”根本不能带任何否定副词,其判断性更是低于“为”。
    一方面,“是”在《世说》时代,不能带“不”,说明它是一个非实义性动词;它已经开始带判断性否定副词“非”,说明它已经进入判断词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的判断词“单一性”“客观性”特征高于“为”和“乃”。 另一方面,《世说》中的“是”还不能带一般性副词“不”,这又说明“不”还不是一个一般否定副词,“是”判断词的发展成熟,还有赖于“不”的发展。“是”和“不”的发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把“非”排斥掉——“是”从判断的一面排挤“非”,“不”从否定的一面排挤“非”。“非”在两个力量的作用下,最终从基本词汇中退了出来,成为一般词汇里的一个文言词,但这是《世说》时代之后的事了。《世说》里,“是”和“不”正处在互相依赖,互相促动的阶段,它们距完全发展成熟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
    [1]《世说新语·赏誉》68。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版。以下只注篇名;篇名后的数字如“68”等,为该书篇目内各条的编号。
    [2]《容止》14、《规箴》3。
    [3]《言语》34。
    [4]《孟子·梁惠王上》。
    [5]《论语·微子》。
    [6]《方正》41、《赏誉》8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