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赵世举:国家软实力建设亟待研究和应对的重要语言问题(7)


        六、港澳台语言文字的协调
        作为中华民族的不幸,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曾被侵略者占据不短的时间。翻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可以看到,很多被侵地都被迫放弃了自己民族本有的语言文字,转而使用侵略者的语言文字。而令人欣慰的是,荷兰、日本、英国和葡萄牙侵略者虽然也曾在台港澳地区强行推行他们的语言文字,企图从打压汉语入手,进行文化征服,逼迫当地同胞归顺侵略者统治,但都遭到了当地同胞不同形式的激烈抗争,最终都未能得逞。中国语言文化一直在这些地区延续和发展。这有力证明,中国语言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两岸四地被长期分而治之的阻隔,致使本来的同语同文逐渐疏离,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例如少量词汇有异、个别词语读音不同、繁简字使用有别等,给相互交际带来了一些不便,也不利于汉语汉字信息化的发展和汉语国际传播的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客观上就需要通过沟通协调,逐步趋同避异,不断增强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一致性,以方便交流,增进理解,从而强化语言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这些地区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环境的特殊性,语言文字问题有时被裹挟,成为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政治工具和玩弄对象。最突出的是台湾某些政治势力出于分裂祖国的图谋,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语文政策,在2000-2008年民进党执政期间,采取利用法律手段削弱国语的地位和作用、调整语言文字管理机构、以“通用拼音”取代“汉语拼音”、减少国文教学时数等手段,推行语言文化台独。近来又有一些新的令人担忧的倾向。在香港,个别政治人物时常拿语言文字问题借题发挥,蓄意挑起语言矛盾,并将其政治化。例如,繁简字问题,在香港很久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过去基本上限于语言文字领域和教育领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但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给繁简字之争染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蓄意引向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的争论。某些香港媒体和激进政治组织将香港特区教育部门建议学生基本掌握繁体字后,可酌量学习简体字,以便拓宽阅读范围,炒作为“洗脑”。宣称“繁体字才是正统”,简体字是被阉割过的劣等字体,鼓吹“香港文化优越论”“文明等级论”。有人甚至把使用简体字指斥为“赤化”、“向大陆屈膝献媚”,借机煽动“港独”政治噱头。显然,港台的某些人这种利用语言文字问题进行政治炒作,撕裂中华文化,破坏国家统一的做法,使得语言文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做好港澳台语言文字协调工作,不仅可以解决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而且具有维护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实际上,过去两岸四地在语言文字协调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成效显著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两岸科技名词的协调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自1994年开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就开始推动两岸科技名词术语协调工作。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通过采取两岸分别确定牵头单位、分别确定科技名词蓝本、共同召开研讨会、正式公布出版等方式和环节,开展了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工作。迄今,已先后启动了近30个学科的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两岸专家共同召开研讨会十多次。其中,航海、药学、化工、信息科学技术等10个学科已正式出版了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不仅如此,过去一些不一致的名词,通过协商也确定了统一定名。另据有关人士介绍,2006年10月,第四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重点对新名词进行了研讨。会前,两岸新名词只有38%是一致的;会后,一致率提高到80%。在两岸四地合作编写汉语工具书方面也颇有成效。早在1996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就联合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开始编纂《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在北京和台北设立编辑部,由大陆出版简体字本,台湾出版繁体字本,其中简体字本已于2003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30]2010年和2016年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的李宇明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也是两岸四地及国外学者合作的成果。2009年6月,台湾地区时任领导人马英九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随后得到了大陆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经两岸有关方面磋商,很快启动了编纂工作。为方便编纂工作,两岸共同建设了“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2012年已经出版繁简字并呈的《两岸常用词典》,大陆还于2014年出版《两岸差异词词典》和《两岸生活常用词汇对照手册》,2015年出版《两岸通用词典》《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和《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大陆版《中华语文大辞典》于今年7月发布了试印本,纸质本将于2018年正式出版。这些工具书的编纂,不仅为两岸语言文字协调积累了经验,而且也为协调提供了依据,为汉语汉字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孕育了汉语汉字,虽历经数千年演变和因分治而带来了空间隔膜,但汉语汉字作为两岸四地共同的母语,其主体并未改变,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岸四地同语同文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协调只是系统内部的局部微调,并非伤筋动骨的大动作。其可操作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再则,也不宜以消极的眼光去看待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差异。其实,差异的存在也是我们母语发展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有些差异具有个性特色和互补性,因而差异并非都是要摈弃的对象,对于有特色的和需要的差异成分肯定要保留,只是对于某些冗赘的或与主体不协调的差异进行适当的微调、整合和优化,以保证我们母语体系的一致性、简约性和适用性。因此,应该相对容易形成共识。[31]
        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样排除港澳台政治因素的干扰,消除裹挟,使语言文字问题回归到本位上来,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共同思考、相向努力的重大现实课题。两岸四地同胞共同维护汉语汉字——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