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6)


    
    路径五:将交际者选择、构建的(语用)身份视为一种评价资源(evaluative resource),考察特定交际情境中的话语是否具有适切性、得体性、正当性等。例如,Schnurr et al.(2007)从身份建构角度指出,在一个组织中被认为合适的话语行为在另一个组织中未必是合适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Piller(2001)分析了德语电视广告中语码转换等的使用,指出其对消费者的多重定位方式,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指导,认为相关身份建构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构建了差别与同类(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的 身份关系。陈新仁(2010)聚焦由一幅有关打击 XX籍犯罪团伙的横幅引起的一场争议,从语用-语言学角度剖析争议的产生机制,指出横幅中不恰当地凸显了“XX 籍”身份,进而在批评语用学的理论框架中透视深层隐蔽的社会意识。陈新仁(2013d)以一位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话语为例,从语用身份视角剖析该公共人物的身份选择,解读了该话语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背后的语用失调。 
    上面,笔者概述了从语用学视角研究身份可以采取的一些主要路径。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从五个路径分别论述,其实有时候同一个研究可能会同时考虑两个甚至更多的路径,如袁周敏(2012)和 Ren(2012)。另一方面,同一个交际片段也可能从两个甚至更多的路径加以分析。交际双方构建的身份在取得了人际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会被作为施为资源使用,实现某个行事目的。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个路径的总结不是穷尽性的归纳,未来研究还可以发掘更多的可能路径,但无论如何,在语用学框架内开展身份研究必须与本学科的主旨、目标一致,需要注意:1)不能只关注身份建构的类别;2)不能在身份类别与特定交际功能或效果之间建立直接、单一、机械的联系;3)不能关注身份或其建构的社会属性而非身份或其建构的交际属性;4)不能忽视对身份建构动态性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身份的语用研究的关键和精髓所在,才能与其他学科视角下的身份研究有所区别,才能彰显语用学在身份研究话题上的学科贡献。 
    4.结  
    本文在身份研究发生话语转向或后现代转向的思潮背景下,为了彰显语用学对身份研究话题的学科贡献,试图厘清语用学与其他学科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研究身份时存在的异同。在综述了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的身份研究成果和思想之后,笔者基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尝试指出了一些可以体现语用学学科主旨的身份研究问题,呈现了一些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可以采纳的路径。笔者期望,本文的一些想法能给语用学领域中未来的身份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本文参考文献请参阅《现代外语》2014年第37卷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