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边界移动与语法化(6)


    根据 Croft&Cruse(2004:255-256),语法知识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句法- 词汇连续统,一个维度是从实例(语言结构)到图式(概念结构)的描述,另一个维度是从原子(词汇)结构到复杂(句法)结构的描述。语言结构具有层级性,其中任何层级的语言结构都是形式- 意义结构完型,都可以用“边界”来描述。复合词、词组、小句、篇章层面的形式-意义结构的边界可通过形式结构直接观察到,是显性的,如果这些结构的边界发生移动,就是显性边界移动。(be)going to 演变成(be)gonna 过程中表现出的边界移动、“出兵伊拉克”表达式中的“出兵”从本来的“V+O”结构(动宾结构“出+兵”)演变为“[VO+O]”(动宾动词“出兵”)过程中的边界移动,都是显性边界移动。词法和句法是一个连续统,语言结构的隐界和显界也是连续统,事实上无论是隐界还是显界,都同时涉及形式和语义两个维度,因为语言单位是形式-意义的配对,只是显界容易感知,隐界不容易感知而已。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的gonna 形式看似going to 两个语言单位的显界移动导致的,而事实上是因为(be)going to 的语义结构边界在语言使用中发生了由“空间”义到“时间”义的隐性边界移动,才促发了 going to→gonna 的显性边界移动。 
    5.隐界移动与语义虚化 
    语义虚化过程是语言单位由描述世界事物客观属性的意义向描述主观属性意义的语义演化过程,是语法化过程起始阶段语言使用者在语境影响下逐渐在规约意义基础上建构创新意义的过程。根据 Croft&Cruse(2004:99-104),实际使用中建构的意义属性并非词项的本来属性,每个词汇项都与一组概念内容相联系,通常说的词义是一个“主旨义(purport)”或“先定义”(pre-meaning),主旨义不对应于任何特定的解读。同时,一个词的大部分用法在直感上存在意义的一贯性,这便是词的形式和主旨义之间的恒常联系。在一定情况下对于主旨义会存在倾向于某种解读的“限制”,每一种解读都是其中一个点。不同的解读一组组聚集起来,各组之间存在着相对不太聚集的区域,这就是意义结构边界。意义边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区分全义单位与其他类型单位的边界的重要特征是“对立(antagonism)”,就是说两单位在注意焦点上互相排斥(Croft&Cruse2004:110-113)。词项互相对立的识解就是其意义结构边界的划分,一旦话语环境改变,某些意义结构就会被排斥,从而发生结构边界的移动,从一个用例义演变为另一个用例义。随着使用频率增加,后者固化为一个规约意义。用 Langacker(1987:103-107,2008:223)的理论来讲,就是一个图式的实例由于被部分允准偏离图式,发生边界移动,逐渐脱离该图式范畴,经反复使用固化为新的图式。 
    本文第3节在介绍语法化动因理论时所涉及的语法化案例都是语义虚化现象,即语言单位的意义由实在义向功能义虚化的演变,其中获得的创新意义是给现存规约意义重新划定边界的结果。该过程中发生的结构边界移动,由于在形式极观察不到,是隐性的。如果用下面的图示来描述,其中的边界移动就可以一目了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