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新闻报道语篇同名回指转述的语用认知阐释


    摘    要:通过对《人民日报》100篇新闻报道语料的考察发现同名回指转述是新闻报道特定语篇的一个普遍指称现象,有完全同形回指、部分同形回指、人物同名回指、事物同名回指、机构同名回指、同句同名回指、同段同名回指、跨句同名回指、跨段同名回指等语用类型;在新闻报道语篇中,同名回指转述远高于代词回指转述的使用,主要原因在于消解回指识解歧义、维持话题回指显著度和减缓回指信息激活负荷的语用认知功能。
    关键词:新闻语篇; 同名回指; 语用特征; 认知阐释;
    作者简介: 刘彩霞,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外语教学;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英汉新闻话语的言语和思想转述方式比较研究”(10YJA740046);
    一、引言
    通常情况下,当语篇中首次引入一个人物或事物时我们使用名词指称来表达该人物或事物,随后再次提及该人物或事物时往往会使用代词指称来回指该人物或事物,但在新闻报道语篇中却经常使用与先行词相同的名词指称形式来回指转述语篇中再次或多次提及的人物或事物,而非使用代词的指称表达形式,如例(1)。
    (1)本报北京2月1日电(记者杜一菲)国家主席习近平1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
    习近平首先请特雷莎·梅转达对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习近平指出,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人民日报》2018年2月2日)
    在这篇新闻报道开头首次引入的人物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续报道的转述话语中,再次和第三次提及时,连续使用同一专有名词“习近平”进行话题延续回指转述,而非使用代词“他”的指称形式来指代。那么,在新闻语篇中为何出现这种同名回指转述现象呢?这种同名回指转述表达在新闻报道语篇的转述话语中有哪些语用类型和分布特征?又有哪些语用认知因素?本文试图以随机抽取的100篇《人民日报》新闻报道语篇为语料(题材涉及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每篇篇幅在1 000字以内),全面考察和分析新闻报道语篇同名回指转述的语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在可及性理论框架下阐释同名回指转述的语用认知功能。
    二、回指研究概述
    回指(anaphora)表达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指先行词(antecedent)和回指语(anaphor)两个语言实体之间的一种指称关系。在语篇中,首次引入的人物或事物实体叫作先行词,再次提及该人物或事物的表达式称之为回指语。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回指现象成为国内外现代语言学界热衷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学者们主要从形式句法学、逻辑语义学、功能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系统研究。从形式句法学层面,乔姆斯基(Chomsky,1982)在管辖-约束理论框架下讨论了句内回指解析的句法和语义因素,并将回指语定义为在管辖语域中受到约束的照应词语。Koktova(1991)在布拉格功能生成描述语法的框架下讨论了复杂句和简单句回指可接受性的不同原则问题,张宁(2008)讨论了无明示先行词回指的句法特征及其确认的认知可及度理据。从逻辑语义学角度,学者们围绕专名与指称的属性问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一种是以穆勒、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和唐奈兰等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既有涵义又有指称,而且是通过自身的涵义来确定指称的;另一种是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这一理论否认专名涵义的存在,认为专名只有指称,人们获取专名指称对象的理解不是依据于对专名本身涵义的了解,而是依据于对其与某个命名活动有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因果联系的了解(胡泽洪,2002:22)。从语篇语用功能的角度,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1976)阐释了照应、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等语篇内指的重要功能。Huang(1991)在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的框架下讨论了汉语句内回指的语用解析原则。许余龙(2004)对篇章回指的语用功能作了深入探讨。
    陈平(1991:181)将回指分为零形回指、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三种类型。Huang(1987)对汉语零形回指的语用问题作了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Tao(1993)进一步对零形回指的话语加工认知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王德亮(2004)基于向心理论对汉语零形回指的解析算法进行了实证研究。van Hoek(1995)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代词回指的制约因素作了全面阐释,刘礼进(1997)对英语和汉语人称代词的回指和预指作了比较研究,秦洪武(2001)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表达的语用和认知因素进行了论述,马博森(2010)对自然话语中的代词间接回指作了语用和认知分析。
    关于名词回指的研究,Mastui(1993)和Charolles(1999)分别对名词的桥接(bridging)和联想(associative)回指现象作了系统分析和研究,Ariel(1990)对名词短语回指的语用和认知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认知解释的可及性理论,Asher(1993)运用话语结构理论分析了抽象实体回指的结构关系,李克和卢卫中(2008)对英语语篇名词回指转喻的关系特征和认知机制作了阐释,厚露莹和贾媛(2013)对汉语语篇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的语音特性作了实验研究。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名词回指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语篇中同名回指的深入研究鲜见。因此,本文从语用认知的角度对同名回指这一特定的指称现象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三、同名回指转述的语用类型
    我国学者廖秋忠(1992:45)把回指分为同形表达式、局部同形表达式和异形表达式,其中,异形表达式包含同义词、统称词、指代词和零形式或省略式。徐赳赳(1999:93)对名词回指分为同形回指、部分同形回指、同义回指、上义/下义回指和隐喻回指等五种类型。本文基于廖秋忠和徐赳赳的分类,将新闻报道语篇的同名回指转述划分为以下几种语用类型。
    1 同名回指转述的形式类型
    1.1完全同形回指
    所谓完全同形回指是指语篇中的回指语表达式在形式上与其先行词的表达式完全相同,如例(2)。
    (2)本报北京7月18日电(记者朱剑红)国家发改委近日会同有关部门,对甘肃陇西地区20多个中药材存储仓库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一些中药材经营者蓄意囤积党参,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对当地中药材存储仓库全面摸查,对所有货主存储中药材的信息,包括出入库时间、数量、价格等予以登记造册。(《人民日报》2011年7月19日)
    例(2)的新闻报道语篇开头首次引入“国家发改委”这一组织机构专有名词,在其后同一自然段中再次转述时,便使用了与其先行词完全同形的回指语表达式“国家发改委”,构成回指表达的指称关系。我们在考察的语料中发现,这类同名回指的表达式通常还有完全同形的新闻人物名称等专有名词和其他新闻事件指涉的普通光杆名词。
    1.2部分同形回指
    部分同形回指是指语篇中的回指语表达式在形式上与其先行词的表达部分相同,请看下面两例。
    (3)本报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田俊荣)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披露,今年将完成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报告》称,今年将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推进金融账户实名制工作。适时适度研究全国存量个人银行存款账户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问题,会同证券、保险等部门,调研银行账户、保险账户及证券账户落实账户实名制的情况,研究制订金融账户实名制实施方案。(《人民日报》2011年7月22日)
    (4)据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4日晚宣布,撤销两届冬奥会冠军得主、短道速滑名将王濛国家队队长的职务,取消她的国家队队员资格。
    7月24日晚,国家短道速滑队于山东省青岛市集训期间,在驻地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冲突。参与冲突的王濛和另一位国家队队员刘显伟被取消国家队资格,调整回地方队。
    冬管中心经过研究决定,对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和相关人员作出如下处理。(《人民日报》2011年8月5日)
    例(3)的报道中首次引入概念实体《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在其后转述中使用的简称《报告》构成与其先行词《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部分同形的回指表达关系,这一部分同形的回指表达式采用的是省略有定描述语而保留其中心词的简称形式。例(4)中回指关系表达的先行词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回指语表达式采用的则是一种缩略语简称“冬管中心”的部分同形名词回指表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徐赳赳(1999:96)的研究结果指出,当先行词为人名时,其部分同形名词回指趋向于选用姓或名的表达形式,但本文在所考察的语料中尚未发现这一现象,均使用了完全同形的回指表达形式。这一差异可能是我们所考察的新闻体裁语料与其所考察的文学作品体裁语料不同有关。
    2 同名回指转述的内容类型
    2.1人物同名回指
    (5)本报上海7月21日电(记者许立群)在21日进行的世锦赛女子十米跳台决赛中,名将陈若琳以稳定的发挥夺得金牌,并由此实现了集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女子十米台单双人项目全部冠军于一身的“全满贯”大业。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8年世界杯十米台单人项目的金牌得主,陈若琳的实力毋庸置疑,但是在世锦赛的单人项目上,陈若琳此前两次参赛都只是拿到了银牌。今年的上海世锦赛,陈若琳第三次向十米台单人项目的冠军发起冲击。(《人民日报》2011年7月22日)
    例(5)中的先行词是新闻报道人物“陈若林”,在接续的段落以及接续后的同一段落中报道转述的是完全同形的人物同名回指。
    2.2事物同名回指
    (6)本报酒泉7月23日电(记者余建斌、张利文)今天上午,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为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共进行了近170项技术状态更改,其中有5项新技术首次使用。(《人民日报》2011年7月24日)
    例(6)中报道转述的先行词和回指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事物同名回指的指称对象关系。这类事物同名回指的表达在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还有“会议”、“通知”、“规定”、“报告”等事物实体的回指表达式。
    2.3机构同名回指
    (7)本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田俊荣)美国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两个月增持美国国债,中国现在仍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天表示,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是市场投资行为,根据市场状况动态调整,增持或减持都是正常的投资操作。
    近期,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信用评级机构频频就美国债务问题发出警告。外汇局称,我们注意到近期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在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问题上所表达的观点,希望美国政府切实采取负责任的政策措施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尊重和维护投资者利益。(《人民日报》2011年7月21日)
    例(7)中的先行词“中国”是一个机构名称,在同一段落转述时采用了完全同形的光杆专有名词“中国”,而在报道转述另一个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时则采用了部分同形的简称“外汇局”,这些同一指称对象的回指表达均为机构同名回指。
    3 同名回指转述的结构类型
    就同名回指转述中先行词与回指语表达的语篇结构距离而言,以句子和段落为语篇结构距离单位,有以下四种类型:(1)先行词和回指语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内,如例(7)第一个句子中报道转述的“中国”,这一结构类型被界定为同句同名回指;(2)有时先行词和回指语并非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内,而是回指语出现在与其先行词相隔一个或若干个句子当中,如例(6)第二自然段中转述的第二个回指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同一个自然段中相隔一句的先行词“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跨句同名回指;(3)当同名回指转述出现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时,如例(6)第二自然段中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就是同段同名回指;(4)若同名回指出现在相隔一个自然段或若干段落时,如例(6)第二自然段开头的回指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第一自然段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跨段同名回指。
    四、同名回指转述的分布特征
    根据上述同名回指转述的不同类型范畴,基于100篇《人民日报》新闻报道语料所作的全面考察,对其具体分布特征作下列比较。
    1 同名回指转述与代词回指转述
    在汉语新闻报道语篇中,同名回指转述占92.8%,而代词回指转述仅占7.2%,只有少数在同一段落短距离回指时才使用代词回指转述,绝大部分回指转述都使用名词回指形式表达。在使用代词回指转述中,也只有人物转述才出现使用代词回指的现象,事物和机构转述均未出现使用代词回指的表达形式(见表1)。
    表1 同名回指转述和代词回指转述的分布统计
    
    2 完全同形回指转述与部分同形回指转述
    在汉语新闻报道的同名回指转述中,完全同形回指转述占78.4%,而部分同形回指转述占21.6%,这表明报道转述更趋于使用完全同形回指,而且机构的完全同形回指表达分别多于人物或事物完全同形回指的使用(见表2)。
    表2 完全同形回指转述和部分同形回指转述的分布统计
    
    3 同段回指转述与同句回指转述
    从回指转述表达的语篇距离来看,同段回指转述远多于同句回指转述,分别占76.8%与23.2%。而且在同段和同句回指转述中,完全同形回指又远高于部分同形回指,分别占84%与16%(见表3)。
    表3 同段回指转述和同句回指转述的分布统计
    
    4 跨段回指转述与跨句回指转述
    在语篇回指距离方面,跨段回指转述与跨句回指转述相比,前者多于后者,分别占63.9%与36.1%,其中,跨段回指转述出现相隔8个自然段的长距离,而跨句回指转述也出现相隔6个句子的长距离,尽管语篇回指短距离的转述为绝大部分(见表4)。
    表4 跨段回指转述和跨句回指转述的分布统计
    
    五、同名回指转述的认知阐释
    1 可及性理论与回指表达
    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是Ariel(1990:3)基于最佳关联原则、语境“地理”理论(Ariel,1990:5)和记忆结构平行处理模式(ibid.:14)的假设所提出的一个认知心理表征理论。所谓可及性就是所指称的概念实体在记忆中的激活程度,回指表达语标示所指对象的特定心理实体可及度等级程度,按照可及度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全名+修饰语>全名>长有定描述>短有定描述>姓>名>远称指示词+修饰语>近称指示词+修饰语>远称指示词+名词短语>近称指示词+名词短语>远称指示词>近称指示词>重读代词+手势>重读代词>代词>缩略代词>极高可及性标示语(如空语类)(ibid.:73)。
    根据人们从记忆系统的心理表征中提取指称实体概念信息的可激活程度,Ariel(1990:28-29)认为,不同回指表达的指称对象在人们认知心理空间中可及性的差异取决于下列四个因素:(1)距离,即语篇中先行词与回指语之间间隔的线性距离;(2)竞争性,指语境中潜在的可作为先行词的数量;(3)显著性,即指称对象实体在语句、段落或语篇中的中心地位,也就是重复提及的指称实体是否同处于当前话题;(4)一致性,指先行词与回指语是否同处一个相同的认知心理框架、领地、视点、语篇片段或段落中。
    2 同名回指转述的语用认知功能
    2.1消解回指识解歧义
    根据可及性理论,影响回指对象实体概念信息激活的一个可及性重要因素就是潜在先行词的竞争性。研究发现,当回指语出现在歧义语境中,即两个或更多可能的先行词出现时,新闻报道更倾向于使用语义明确的名词回指表达形式,而较少使用代词指称(参见表1),以避免回指指称实体概念加工理解的认知歧义。这可说明为什么在新闻报道语篇中同名回指转述的使用远远高于代词回指转述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新闻报道事件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在报道语篇中即使同一语句或同一段落也有可能出现多个新闻事件人物的指称,如果使用代词的指称形式来回指表达其所指对象,那么就有可能给读者阅读新闻资讯带来指称意义认知加工的混乱与挑战。如例(8)。
    (8)闯入决赛后,吴静钰静候下半区的对手出现。与预料中的一样,克罗地亚选手扎妮娜维奇·鲁齐娅在半决赛中以14:1大胜多米尼加选手佩格罗·雅佳拉晋级决赛。不过,扎妮娜维奇·鲁齐娅放弃了与吴静钰在决赛中的争夺,使得吴静钰不战而胜获得第一名。中华台北选手杨淑君也获得该级别的奥运参赛资格(《人民日报》2011年7月5日)。
    在例(8)的新闻报道语篇中,同一段落先后出现了四个人物指称,理论上在第三句表达“扎妮娜维奇·鲁齐娅”以及同句最后一个“吴静钰”的人物回指完全可以使用高可及性标示的代词“她”来指称,但实际上由于前两句语境存在人物指称先行词“吴静钰”、“扎妮娜维奇·鲁齐娅”和“佩格罗·雅佳拉”确认的潜在竞争性,这样一来,此处若使用代词“她”来指称,就势必造成指代对象不明确的混乱现象。因此,语篇在报道转述人物指称时便分别使用与其先行词同形的名词回指表达,避免指称的歧义识解,使受众能够从多个人物指称对象实体记忆的心理表征中迅速检索和提取相应的指称概念信息。
    2.2维持话题回指显著度
    在语篇中,通常段落是标记主题情节转换的边界,也是话题链展开的节点。名词指称可用于引入新的指称对象或再次引入之前提及过的指称对象,有时标示一个新的自然段落的开始(乐耀,2010:345)。新闻报道语篇引入一个新话题后,每一段落接续报道的主题情节展开倾向于重复使用完全同形或部分同形名词回指,这一同名回指表达在所考察的语料中占60.23%(参见表4中371个跨段回指),如此高比例的跨段同名回指转述的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维持话题回指可及性的显著度。
    根据可及性理论,显著性就是指称对象在受众心理表征中的清晰程度,这一清晰程度也就是指称对象实体被反复激活的可及性程度。作为低可及性标示的名词性回指可用于表达以下几种意图:“为了指称清楚或主题转换而明确指出某个篇章实体;重新确立某个被取代已久的主题,或(重新)确认一个当前谈论的主题,以表示场景、活动等的转换。”(许余龙,2004:247-248)所以,在新闻报道语篇中,同名回指转述表达重复使用越多就越能使报道人物或事物主题更加聚焦和显现,在受众记忆中留下的心理表征就越深刻,也就越有利于受众对主题内容指称信息的清晰记忆和理解与把握。有时,即使在同一段落或同一语句中选择使用同名回指而非代词指称,也并非为了避免指称歧义,而是为了突出指称实体的特定概念,使之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增强主题概念的内在特征和显著性。Ariel(1990)认为,最适合于指称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取决于当前的话语焦点,因为焦点常常用于描述话语呈现中最活跃和凸显的实体(Almor,1999:748)。这就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一些重要新闻的主题概念实体不管在同段还是在跨段都高频率地反复使用同名回指转述、增强重要主题信息的显著度并成为语篇连贯重要衔接手段的语用认识动因。
    2.3减缓回指信息激活负荷
    由可及性理论可知,不同回指表达的指称对象在人们的认知心理空间存在可及性差异,因而提取先行词所指称的概念信息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相同。通常指称表达的回指语与先行词之间的语篇距离越远,可及性就越低,人们在认知心理空间中对回指表达的先行词可激活的概念信息就越难提取。回指对象先行词概念信息提取和确认实质上是重新激活工作记忆中对先行词概念的心理表征问题。回指语和先行词之间的语义相似性重合越多,工作记忆中的先行词概念信息表征就越大。Almor(1999:749)认为,名词短语的重复回指服务于重新激活记忆表征的特定话语功能。因此,新闻报道语篇会经常随着主题情节的推进和话题内容的展开而大量使用同名回指转述表达(参见表1),以重新唤起先行词指称对象概念实体的心理表征,减缓对回指语指称信息激活与确认的认知负荷,从而满足新闻报道受众快速有效获取资讯的特定阅读习惯。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36)提出简约的语用准则,即在所传送的信息内容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简约文本,减少交际双方在编码和解码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言语交际变得快捷而流畅。反之,如果新闻报道语篇在一定语境下仅依照语言形式规则,当主题概念引入语篇后再次或多次提及时,选择使用相应的代词回指来展开叙事转述报道,这样随着主题情节的深入和人物事件的复杂化,势必给读者带来较大的认知难度,以致付出较大的努力去推断新闻人物和事件概念实体的指称关系。
    六、结语
    在新闻报道的特定语篇中,回指语的表达形式差异与其先行词所在的语篇距离及其语法形式规则之间并非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在同一段落甚至同一语句的语篇指称语境中,并非总是选择使用相应的代词回指表达形式,而绝大部分使用与先行词相同的名词回指转述指称形式。因而,在新闻报道语篇中,同名回指转述之所以远高于代词回指转述的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解回指识解歧义、维持话题回指显著度和减缓回指信息激活负荷的语用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 Almor, A. 1999. Noun-phrase Anaphora and Focus:The Informational Load Hypothesis[J].Psychological Review,(4):748-765.
    [2] Ariel, M. 1990.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M]. London:Routledge.
    [3] Asher, N. 1993. Reference to Abstract Objects in Discourse[M].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4] Charolles, M. 1999. Associative Anaphora and Its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3):311-326.
    [5] Chomsky, N. 1982. 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Cambridge:The MIT Press.
    [6] Halliday, M.A.K&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
    [7] Huang, Y. 1987. Zero Anaphora in Chinese:Towards A Pragmatic Analysis[D]. Cambridge College Research Fellowship Competition Dissertation.
    [8] Huang, Y. 1991. A Neo-gricean Pragmatic Theory of Anaphora[J]. Journal of Linguistics,(2):301-335.
    [9] Koktova, E. 1991. Intrasentential Anaphora[J]. Acta Linguistica Hafniensia,(1):49-81.
    [10]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 Group Ltd.
    [11] Mastui, T. 1993. Bridging Reference and the Notions of Topic and Focus[J]. Lingua,(6):49-68.
    [12] Tao, L. 1993. Zero Anaphora in Chinese:Cognitive Strategie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D].University of Colorado.
    [13] van Hoek, K. 1995. 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s:A Cognitive Grammar Account of Pronominal Anaphora Constraints[J]. Language,(2):310-337.
    [14]陈平. 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15]厚露莹,贾媛. 2013.汉语语篇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的语音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6):839-842.
    [16]胡泽洪. 2002.关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自然辩证法通讯,(5):20-25.
    [17]乐耀. 2010.从汉语书面叙事体的语篇结构看人物指称的分布和功能[J].当代语言学,(4):338-347.
    [18]李克,卢卫中. 2008.英语语篇名词回指的转喻研究[J].外语教学,(2):1-7.
    [19]廖秋忠. 1992.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学院出版社.
    [20]刘礼进. 1997.英汉人称代词回指和预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6):40-44.
    [21]马博森. 2010.自然话语中的代词间接回指分析[J].外国语,(2):26-34.
    [22]秦洪武. 2001.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语言学,(1):55-64.
    [23]王德亮. 2004.汉语零形回指解析--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J].现代外语,(4):350-359.
    [24]徐赳赳. 1999.叙述文中名词回指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4):92-109.
    [25]许余龙. 2004.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讨——一项基于汉语民间故事和报刊语料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6]张宁. 2008.无明示先行词回指的句法特征与确认[J].外语研究,(6):40-4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