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精英·传承人——以甘肃莲花山花儿会调查为例(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01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毛巧晖 参加讨论
四 莲花山花儿会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民俗精英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与文化重构 一年一度的 “花儿会”,原本是青年男女互择其爱、互相交流的场所,其主角是青年男女歌手,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随着“花儿会”被纳入到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民间逐步被认可,特别是临夏各地纷纷成立政府组织的“花儿协会”,歌手从过去的纯粹民间艺人变为“花儿协会”副主席等,在官方话语中逐步有了自己的位置。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每年度的“花儿会”,他们制定严密的“花儿会”举办流程,设置歌手比赛,所以“花儿会”逐步演化为某些歌手的表演舞台与场所,而在政府舞台上表演的花儿主要是地方文化人新编的歌唱政策与风景的花儿,传统的花儿却没有演唱机会。“花儿本是心上话”,但是随着今后政府主导地“花儿会”的发展,得到传承和保护的将会是经过地方文化人与政府重构的新花儿,“花儿会”则可能演化为以政府话语为主导的选拔性演唱会。 (二)传承人自觉意识的崛起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行,入选“非遗”保护的项目都确定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文化传承人,他们成为调查的首选访谈人。本次调查过程中,最强烈的一种感受就是代表性传承人对本民族或本地域文化有明确的自觉意识,他们都积极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维系和传承本民族或本地域的口头传统。 本次调查有一位合作调查人——马金山。东乡族艺人马金山是松鸣岩花儿会的国家级传承人,他的相关报道与研究甚多。马金山6岁学唱“花儿”,9岁学拉二胡,10岁学吹咪咪(土法用细竹子制作的类似萧的四孔吹奏乐器),以后又学会了三弦、唢呐等乐器。他说:“小时候不认识字,要记的东西都用‘花儿’唱着记,花儿人人都能唱,但要唱好,要学的东西太多。”他曾先后拜师王绍明、马占祥、马占山等29位花儿歌手,学唱各种风格曲调的花儿。为了记忆更多花儿,马金山还自学了多门知识。现在他不但会唱,还作曲作词,他创作的11首花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集;他吹的唢呐还在青海西宁举办的西北民间艺术表演大奖赛上获一等奖,“太子山下的金唢呐”是家乡人对他的褒奖。 马金山在当地花儿圈里人缘好。由于他不但能唱,还能用二胡、三弦、唢呐、咪咪伴奏,景区的流动花儿歌手只要有人点唱,都愿叫上他合作伴奏。为了使伴奏与演唱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有些曲子要经过数百次的练习。旅游旺季里,他整天乐此不疲地赶场子。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没办法,太爱好了!过去唱,不受欢迎,现在想咋唱就咋唱,越唱越精神,越唱越年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对马金山唱花儿60年不辍的最好评价。自改革开放恢复花儿会以来,他在松鸣岩唱了30年花儿,听过的花儿调子有200多种,一般的歌手没唱过甚至没听过的他都会。他还挖掘、搜集、整理了一些群众比较熟悉的河州大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尕马儿令等曲令。马金山从一个农民花儿爱好者,自觉地成为研究性的民间艺人,执着地担负起保护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他说临夏花儿流传至今大约有400多年历史,现代花儿夹杂的各地方言太多,对词不讲究,不研究是唱不好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夏风“折笋”,夏雨“肥梅”
- 下一篇:农家书屋:新时代农民“耕读”生活的好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