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与程婴书》赏读随想

http://www.newdu.com 2024-07-15 《天涯》 杨洁 参加讨论

    

我喜欢《赵氏孤儿》的故事,但我也和不少观众读者一样,早已习惯了接受那些家喻户晓的叙事情节。

这是一个被戏剧小说、电影电视不断挖掘的“矿藏”,在一次次0的演变、传播中流传至今,似乎无法再0被开采。但读到潘军的小说《与程婴书》,一个脑洞被凿开了。

《与程婴书》跟一般小说的写法很不一样,初读时,潜意识里似总有一股抵抗力,但慢慢地让人既感新鲜又受启发。

作者通过“捕风捉影”,揭开这一悲剧故事的“暗格”:程婴舍子救孤,为人父母的天性与侠肝义胆之间,矛盾怎会不尖锐,冲突怎能不猛烈?

程婴这一悲剧内核人物被颠覆了定见,正如作者在小说里讲:“滋生出对你(程婴)的怀疑,最终成为虚构的支点。”

作者让无拘无束的想象落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上,重构另一种悲剧来解读程婴,并尽可能达到“逻辑自洽,叙事层面自圆其说。”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曾遭族诛之祸,史称“下宫之难”。《左传》叙述的“下宫之难”,由一个私通的母亲,为替情夫报仇而引发,没有奸臣屠岸贾,也没有程婴、公孙杵臼匿孤报德,视死如归的故事。

而《史记·赵世家》有了全新故事版本——“赵氏孤儿”版本。赵朔之妻赵庄姬的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掉包计下幸免于难,并在15年后恢复赵氏宗位。

被杀掉的婴儿,是从哪里来的?《赵世家》说:“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注意“谋取他人婴儿”这句话,程婴和公孙杵臼二人的李代桃僵,客观结果之一是,为了捍卫赵氏孤儿的生命权而剥夺了另一个婴儿的生命权,对此不说令人不安,也会让人心生罅隙。

我不揣浅陋地认为,这或是小说作者对程婴产生怀疑的第一点。

到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可能觉得“谋取他人婴儿”不妥,也可能为了增强悲剧色彩,戏剧冲突,将被杀的婴儿改成程婴自己的孩子,还增加了程婴带赵氏孤儿投于屠岸贾门下,让赵武“认贼作父”的情节。

改后的《赵氏孤儿》堪称传统戏剧小说悲情叙事的经典,终列于世界大悲剧中,震撼人心。但以牺牲自己的亲骨肉(还是中年得子),来刻画程婴英雄形象,歌颂他的忠诚和正义,不意却将为人父母者陷入不慈不义之中,应是作者对程婴产生怀疑的第二点。

程婴的故事,被认为是虚构的。比如清学者梁玉绳曾质疑说:“匿孤报德,视死如归,乃战国侠士刺客所为,春秋之世无此风俗,则斯事固妄诞不可信”。但在此前的西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的故事。但在《国语·周语》的记载里,没有描述邵公交出自己的儿子时,作为父亲是如何不舍,其中更无孩子母亲的身影。

中国历史上还有杀子奉亲的故事,如晋代的郭巨埋儿,被作为孝悌之义的典型进行宣扬,同时人们对这个故事的批判也没有停过,如方孝孺、鲁迅等都直接或间接反对郭巨埋儿,认为不合理。

程婴舍子救孤,在那个时代环境和文化思想下,也许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男德在义。但程婴之妻,替死婴儿的母亲呢?她能接受这一结果吗?《赵氏孤儿》里,主要的着眼点放在了惩恶扬善,强调忠义精神上,对为人父的痛苦,并未予以充分表达,而且也缺失了程婴之妻这一重要角色。在夫权社会,男女关系极不平等,哪有母亲说话的权力;或者因为不好处理矛盾冲突,就采取回避方法?因此在这一环上,《与程婴书》作者可能认为有逻辑破绽,有违生活常识。此或是第三点。

欧洲伏尔泰在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时,安排了母亲出场。当得知程婴的计划后,母亲成为最强反对者,她发了狂,对程婴痛骂、哀求,但又夹杂着敬佩,最终她权衡利弊,成全了程婴的大义。伏尔泰还不惜笔墨表现程婴内心的犹豫,纠结和痛苦,尽力让程婴还原成一个真实的父亲。

可是无论怎么改,在如何让父母,特别是母亲舍子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仍然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舍子,违背人的天性,不舍,又怎么让程婴的悲剧情绪达到顶点?多么折磨人的叙事!

小说《与程婴书》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作者从历史叙述的缝隙中寻找想象的空间。因为赵武很可能存在身份之谜,他到底是谁的儿子?赵朔的?还是赵婴齐的?抓住这个谜团,小说进行了颠覆性的虚构和改写——让赵武变成程婴和赵庄姬的私生子,而程婴之妻因没有生育能力,于是谋划诈孕,不料“十月怀胎”后买来的婴儿却奄奄一息,最后这个濒死婴儿被程婴偷偷换走,替死赵庄姬之子,以救都城所有婴儿。

如果在双方都是正常的婚姻里,程婴陷入扭曲的恋情难以自拔,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有赵庄姬与赵婴齐不明不白的关系,有程婴四十多才生子的背景,作者大胆假设,从上述特殊的角度铺述开去,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人的灵魂是一座幽深的森林。小说里的主人公,似乎在证明这句话。坚忍、聪明、软弱、屈辱、欺骗、愧疚、愤怒、孤独 交织成一个在恢恢关系网中挣扎的程婴,他有美好的,令人愉悦的东西,他有性格和感情上的缺陷,他有精神痛苦和道德压力,他是一个男人,他是一个父亲,他有理想中的自我,也有黑暗里的自我。这样的程婴不是那个被文学和时间过滤成符号的人物。人们需要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但也需要看清尘世和生活的本质,追求至善,也要求真。

小说里写15年后,赵庄姬郁郁而终;妻子也终因无法化解对替死婴儿的愧怍不安,不辞而别,了断余生;亲生儿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最后还是选择了姓赵;程婴的苦痛能到哪里去倾诉?他只能带着秘密,一个人走向乱世中的茫茫雪野。

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乱世。那是有诗书礼乐,有贵族气的,不鼓不成列的时代,却也有杀戮、权谋、人性阴暗,无义战的时代。那是士为知己者死,一诺千金,有人性光辉的时代,却是又上演着背信弃义、弑君、乱伦的时代。那是近亲远亲,亲戚套亲戚的时代,但又见相爱相杀、骨肉相残的时代。那是左手拿着矛,右手拿着盾,一个非常矛盾的时代。这是悲剧的全部条件。

所有优秀的经典都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但也都值得反复推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以那个矛盾的时代为背景,或者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古往今来,一千个作家笔下就可以有一千个程婴。

小说最后,大雪下得天地一片灰蒙蒙,程婴惨痛地对着旷野呼号,他整个人仿佛溶到灰色悲哀里去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的感受是复杂的,品味主人公远去的背影,无论他是不是英雄,都应了一句古诗: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