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三全”上新丨《白虎通义》:一部默默无闻却奠定了传统规范的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24-07-15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 参加讨论


    说到《白虎通义》,首先浮现于我们脑中的,可能是三大定位:其一,它是一份重要的会议纪要;其二,它集中体现两汉今文经学的学术思想;其三,它堪称汉代儒家思想集大成之作。

《白虎通义》,肖航 译注
中华书局2024年6月出版
经典在流传过程中,难免被贴上固化标签,以便分门别类;但是,标签化,也就意味着刻板化、学术化,直白一些说,容易被敬而远之。包括《白虎通义》在内的若干部经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束之高阁,除了专业研究者之外,鲜少有人问津。对经典本身而言不免寂寞,对当今读者而言相当可惜。
如果忽略标签,真正翻开书本,去直接感受书中内容的趣味所在,我们或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这部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经典,非但不会面目可憎,恰恰相反,它的内容相当鲜活有趣,说它是一部体系完备、用语简洁、文献丰富的小型文化百科,毫不为过。
仔细阅读,我们进一步会发现:原来今天很多习用为常的文化术语、传统观念,就是经过《白虎通义》确定下来的。
静默而伟大——很多经典就是如此。
    
“白虎”和“通义”是什么意思
前边我们说了,《白虎通义》,其实是一份重要的会议纪要,书名中的“白虎”,点明了会议地点:白虎观。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当时名儒,于白虎观举行讨论,会议议题围绕经学的一些重大根本性问题展开,这就是著名的“白虎观会议”。
为何讲经场所要以“白虎”为名?从五行解释,金木水火土,其中的金,对应方位为西,对应颜色为白。我们日常熟悉的四方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居于东西南北,白虎观,就位于东汉都城洛阳北宫的西侧。
那么,“通义”是什么?通义,即达成共识、形成大义。又如《风俗通义》《文史通义》,都是这个意思。

三全本《风俗通义》《文史通义》
为什么是东汉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汉时期,统治者已经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经典不可动摇的权威,那么,为什么到了东汉,章帝还要郑重其事地召开并亲自主持这样一次会议,倡导对儒家经典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呢?
其实,西汉和东汉的文化思想存在显著的不同,这从二者对都城的选择可见一斑:长安和洛阳的各自被选择,固然有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量,但从思想渊源来看,西汉定都长安,标志着刘邦集团上承秦制,长安也更多被认为是霸业根基所在;而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首都,则鲜明地体现了东汉开国君臣对于儒家王道政治的向往——儒家所推崇的政治理想存于夏商周三代之治,选择洛阳作为都城,宣告自身试图上承三代传统,用儒家思想来教化万民。
刘邦集团在政治制度上继承秦制,在思想上承接的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余绪,儒家之外,各家思想仍有其活动空间。即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的真正兴盛也要等到西汉中后期才慢慢实现。一处例证,来自另一份特别重要的会议纪要——《盐铁论》,在这场发生于西汉昭帝时期的唇舌交锋中,我们可以听到位高权重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对孔子多有指摘,对儒学提出批评;另一个质疑则来自汉宣帝,他训斥太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换言之,儒家思想尚属于可讨论、可批评的范围。

一张图表看懂两大会议
    
相比之下,东汉气质明显不同。史学家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上行下效,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相较西汉要深广得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要不要”“好不好”,演化成了“怎么办”,也即:如何用儒家思想来指导现实?

汉光武帝刘秀画像
    
经过白虎观会议的长时间讨论,汉章帝亲自裁定,朝廷上下就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许多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记载会议重要成果的《白虎通义》,于是成为经学制度化、儒学实践化的重要标志。
基本概念、一般准则与文化常识一经确定,就不需要再去反复纠缠、来回辩论了。

    基本常识该怎样讲
《白虎通义》作为儒家的经典文本,解释了基本常识,奠定了传统典范,但是在行文上,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经学注疏著作,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这也让它的可读性,出乎意料地高。
首先,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指向现实需要。它“以礼名为纲,不以经义为区”,就是说,不是按照典籍的框架去挨个儿讲一轮《诗》《书》《礼》《易》《春秋》,而是根据现实中的礼俗制度,纲举目张、秩序井然地分别讲述。举例来说,卷二讲述了礼制中的三组重要问题,这些基本概念,在后世典籍中运用既多,于当今社会仍有影响:


其中的“号”,共计五条,都是在讨论称号的问题。第一条明确指出“皇”“帝”“王”等这些称号都是用来表彰功劳、弘扬道德的,不同称号代表功德有高下之别。第二条讨论了最高统治者用“天子”这个称号侍奉天,用“帝王”这个称号来号令臣下和百姓。第三条讨论了“君子”是通称。第四条讨论了“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到底指哪些人,这些人有何等功德,这些称号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第五条说明不论诸侯实际上的爵位,在会聚朝聘的时候都可称自己的君主为“公”。其中,第四条对“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基本概念的阐明,是历代儒者关于理想政治形态讨论的基础,这些基本概念第一次明晰而系统的表述,就在《白虎通义》。
其次,它采用问答体行文谋篇。这样在阅读观感上,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对话场景,充分考虑了实用效果的达成。举“号”中一则为例:


我们今天还在用“三皇五帝”的提法,但是具体为什么是这“五帝”,五帝名号的寓意是什么,就未必明白了。而《白虎通义》里,这个问题用很短的篇幅就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群经,始终作为理论依据,穿插其间,言简意赅,一锤定音;但主线,还是围绕现实政治需要而设定的议题。这也正是今文经学的特点。
再次,在语言特点上,“一字而深穷意义”,融合了汉代今文经学所推崇之章句与古文经学所推崇之训诂两种经学阐释方法。就是说,既解释意义,又参考读音。其中有的解释,我们今天看来未必合理,但是它正是当时社会价值判断的一个折射。比如说,“嫁娶”一节,“妻”和“妾”,是这么说的:


再举一处,“商贾”,我们都知道是指商人,但是“商”“贾”有何不同?为什么说“行商坐贾”?


流动起来,叫商;固守等待,叫贾。原来如此。
如此看来,《白虎通义》的产生缘由,足够权威而官方;但它的编撰方式,充分考虑到了现实需求,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有条不紊地解释了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中的若干组重要问题。全书十二卷,篇幅并不浩大,但已堪称一部简明扼要、让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文化百科全书了。
还有哪些经典,同样值得我们拨开迷雾、撕下标签,去领略其中的奥妙?一时之间,难以胜数。在文末“三全”已出书目之东汉专题书单中,就至少有《论衡》这样顶着“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巨著”标签,却能教我们如何写好驳论文、用好归谬法、打好辩论赛的著作,有《说文解字》这样顶着“小学巨著”光环,但处处折射古人天人观念、哲学意识、不乏想象力的有趣之书。
走进传世经典,发现更多奥秘,敬请期待“三全”下一部。

“三全本”已出东汉专题书单

“三全本”东汉专题书目,扫码选购

政治思想
《白虎通义》

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会议讨论结果被编纂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作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白虎通义》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在中国经学史、儒学史上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

《论衡》(全三册)
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以“疾虚妄”“求实诚”为著述宗旨,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灾异符瑞等“虚妄”之论,逐一进行辨析与批判。它采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包含认识论、自然论、人性论、命运论等的理论架构,其丰富性、矛盾性,其先进性与局限性,都值得当代读者不断研读思考。

《潜夫论》

东汉政论家、思想家王符著,是先秦子书匡正时蔽、解除民瘼、扶倾救乱、力挽衰世的“救世”精神在东汉的特别传承,在两汉子书中出类拔萃。全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四大主张、三种批判、两重感叹、一种视角”。“四大主张”即:一重学、务本;二重德、尚贤;三重法、明刑;四重民、救边。“三种批判”即:批判弊乱之政、浇薄之俗、贪枉之吏。“两重感叹”即“贤难”之叹、“衰世”之叹。“一种视角”即为衰乱之世分析病情、诊断病因、且开出良方的“医者视角”。 

《政论·昌言》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东汉政治思想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延续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其中的观点如对王朝兴衰周期的分析、对君主专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创意义。

《风俗通义》

东汉学者应劭著,以考评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要内容。全书内容博杂,既有对礼乐祭祀等国家大典的记述,也有对民间传闻、鬼神信仰的辨正,还有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涉及汉代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了解汉代风俗的第一手资料。

《申鉴·中论》

《申鉴》,东汉末年荀悦所撰,以儒家的“仁义”为理论核心。有政事、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其中关于治国之方、君臣之道,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主张。《中论》则是“建安七子”徐幹的代表作品之一。全书涉及治学、爵禄、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方面。继承孔、孟、荀中庸、中道思想的核心精华,又加以生发,提出“中道”观,并以此用于指导实践,下救流俗,纠正时弊。

宗教
《太平经》(全三册)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必读的名典。

    《周易参同契》

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著。非常著名的一本炼丹著作,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之王”。它结合《周易》之理,探讨天道及其表现,对金丹炉火之术的药物、火候、鼎器等问题作系统说明,并广泛征引中国古代天文、律历、阴阳五行、御政、冶金、医药、服食等知识。

医学

《伤寒论》

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语言文字
《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的字典,凝聚了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毕生的心血,代表了汉代训诂学的最高成就。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其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同时反映了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


    《释名》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著。本书从天文地理、人体、人伦、语言、衣食起居、文书、器具、病丧共八个大类中取材选词,收录了一千四百多个条目,训释词语一千七百多个,以事类为经,义类为纬,分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等二十七篇,大类之下又有小类,层次分明,次序井然,广泛采用“声训”手段,追溯人、物、事之名源,是中国第一部语源学研究著作。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一起,堪称汉语言文字学的“四大名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