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语咒:没有一个人不是小杜

http://www.newdu.com 2024-01-26 《收获》 语咒 参加讨论

    

与小杜相识多年,也常在深夜探讨文学话题,一聊一两个小时过去。小杜其人和其文都给我比较一致的感受:冷静、克制且睿智。
    小杜的作品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作品的整体氛围都带有他身上特有的孤冷,像是大东北的寒夜。哪怕文章当中写的是酷暑,像是《病毒,烟花,推销员的夏天》一文,写的是37摄氏度的大热天,但作品给我的体表感受依旧是清冷的,这大概和他的性格、生活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小杜似乎偏爱冬季,小说背景也常常是冬天,波士顿的寒风、大东北的冷雪、清静的街道是他小说的常见元素,而人物和事件大多数时候都发生在封闭空间之内,汽车、卧房、办公室,或者是一些无形的封闭空间,像是书信邮件、影视材料、故事、网络空间甚至是记忆等。这点在小杜近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散》上有较为突出的体现,虽然选取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季节里的故事,但春是早春,秋是深秋,哪怕是夏天也依旧是冷的质地。或许就像小杜在《散》的第四章当中书写的那段一样:“萧红一路流落到香港,在闷热湿溽的亚热带,反倒写出东北夏日的孤冷。那冷不单是精神上的,更是物理温度上的冷。此间在白天的燥热,与别的地方没什么两样。可到了深夜某个时刻,那冷就突然降临,决绝,执拗,悄无声息。”这种冷是萧红的某种特质,也大概是小杜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或许在他看来,外界是无尽的寒冬,而他孤独地在自己的世界里上演着无法穷尽的故事。这也是我觉得和小杜相识多年,但依旧难以彼此深度了解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感受着那种“冷”,所以遥遥相望反而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与大多数作家相比,小杜笔下的画面有其独特性。他作品中的画面往往没有全局感,几乎任何一个画面都没有全幅展开,笔触聚焦在两三个具体的事物之上,对其进行细致描摹,它们大多数也不具有直接性的美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精致、细腻,而画面的其余部分都是留白。有写作经验的人知道,这种描摹非常容易让画面感变成小说当中的填充物,仅仅起到结构性的作用。但在小杜的作品当中,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他的画面自身带有一定的叙事性,甚至带有人物鲜明的腔调。这样,画面感便与人物相互契合,成为人物表达内心的媒介。
    除了画面感外,小杜作品当中的声音也让人印象深刻。他笔下的声音也往往是于静谧处发出,带有一点的苍凉感(像是《关于〈寒冬夜行人〉》,在波士顿的寒冬中公羊皮卡发出的汽车声;《吉他与手枪》旷野里的枪声;《感恩节,啪酱饼和莲蓉月饼》,安静的房间内,卫生间里的冲马桶声等等),又或者是嘈杂的背景音,像是白噪声一般,反反复复(像是《病毒,烟花,推销员的夏天》中披头士乐队的《Nowhere Man》;《韭仙儿》中主人公反反复复哼唱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恐龙特急克塞号》里的娱乐场所里的电子音等等)。
    读小杜的作品需要比较大的耐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杜的作品并不以情节性取胜,而是以思想性取胜。小杜在作品当中也常常会取消了时间线的连贯性,而是通过前后片段当中的变化来凸显出人物内心的丰富。他非常善于把握人物内心的微妙并将其展示出来。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隐瞒真实(这种真实包括事实与情感)的冲动,或者为了虚荣,或者为了自尊,或者因为胆怯,或者因为无能为力。小杜作品的内在张力在我看来并不在于情节的紧张程度,而是在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不断揭露上。这种揭露,对他笔下的人物本身带有一定的残酷性,是一种幻梦破碎的声音。也就是在不断地掩盖真实与揭露真实的过程当中,读者能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人物。虚构与真实及其伴随而来的命题(能够了解多少真实,为什么要掩盖真实,虚构出来的是什么,人有多少权利可以去解构别人的生活,虚构出来生活和真实之间有什么关联……)是小杜特别钟爱的题材。小杜的作品也一次又一次带领读者去直面这些问题。他的作品不直接给出答案,作品当中也没有鲜明的立场。小杜只是呈现故事,并不刻意解读,而将面对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任务交给了读者。阅读小杜的小说,读者并不是悠闲的,读者需要辨别、需要参与、需要介入也需要反思。这是小杜交给读者的难题,沉甸甸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小杜的作品和别的作家相比,更挑读者。
    小杜作品的另外一个特质是,他笔下的主人公与他本人有高度的重合性。这种重合性不仅仅体现在人物的腔调上,更体现在人物的思考视角上。阅读小杜的作品越多,便越感觉他笔下的人物就是他本人,只不过他常常一人分饰多角。与大多数作家迫切想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相比,小杜却刻意模糊掉人物的独特性,甚至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常常叫做“小杜”。在我看来小杜并不是要违背小说创作的规律,而是他找到了更能够表达他意图的手段。越是好的小说,越能够让读者通过小说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本质,在我看来,小杜寻找的并不是人物的特性,而是人类更为本质,也更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人性。他的视野脱离了低俗而表面的浮华,能够抵达深邃而幽暗的角落,也因此,人物的形象反而在他的小说当中不那么紧要了。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小杜笔下的人物,虽形象模糊,但绝不会简化成一个符号,他们活生生的,具有灵魂,我想这是因为小杜身上有的“同情”,他能够与小说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对他们有人文上的关怀。而再往下深思、辨别,便能感受到,其实小杜笔下的人物不仅仅是小杜本人,更是我们,我们所有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