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宁雨散文集《八月黍成》:温情而丰沛的时代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24-01-26 中国艺术报 米丽宏 参加讨论

    

窗外,大雪飘落,城市一夜白头;窗内,捧读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宁雨散文集《八月黍成》,芳华簌落,情思飞扬,感觉文字、雪花都是一朵一朵的毛茸茸、鲜灵灵。
    书分“八月黍成”“小街叙事”“寻花”“一切安好如常”“饕餮记”五辑,每一辑依辑名,主题各有侧重:乡土回望与纪实、城乡变迁、花草日常、细水流年、美食记忆……泥土味、烟火气的情节,娓娓铺陈开来,竟是这样好看。
    作者曾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心态扎实低调,眼光锐利宽阔,她的文字有脚踏大地的扎实感。书名中“八月黍成”的“黍”,古称“粟”,这种北方黄土地滋养出的金黄谷物,曾被写入江山社稷,位列五谷之尊。“处暑找黍,白露割谷”,成熟之际的黍,散辫齐腰,垂挂如瀑。书中的同题长文将镜头聚焦于一棵黍,推其种植历史,摹其生长样貌,论其花香,述其美食,点数其生长特性;而另一线叙述,着笔以种黍、食黍为主的河北阳原塬上乡村。作者发现,历史上黍子南迁,今又撤回到原初的出发地,先进后退的路线竟与告别贫困的地理分界线有着惊人的相似。泥河湾盆地难以描绘的历史之厚,在她笔下也由一垄黍子承担。历史、现实、风物共同交织成文章的时空经纬,情感交融渗透其间,厚度、宽度、纵深度都令人赞叹。
    八月,黍面向收获季,迎来了命运的拐点;那些因青壮年外出打工而空虚沉寂的村庄,能不能唤回在外的游子?作者对转型中的乡村,既有惋惜担忧,又有欣慰和希望。
    是啊,时代巨变中,一些东西烟消云散,一些东西仍在坚守,还有一些东西在重建。《清凌凌的胭脂河》《大苇洼的鸟和面花》写沧桑巨变中的新农村图景,《小街叙事》《城隙碎笔》则书写城镇变迁的细微脉络,作者观察的视角真正回归到乡村世界。列车轰隆驶过,尘埃尚未落定,作者捕捉到那些奋力的身影,她对于新时代的到来表现出愉悦接纳的态度。是的,乡土中国已经在巨变,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怎么能老是蜷在过往里念旧?欣喜的是,作者叙写时代变化的篇章,鲜见挽歌与悲悼的情绪,她是理性而明朗的。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坚守着一些东西:那些乡村教化的传统美德,那些节令里的优美秩序,那些一直生长在灵魂里的对陌生人、对世界的悲悯之心,这些情怀洇润于作者自己的日常,也体现在对待卖菜者、白血病儿童等底层百姓的共情与理解中。
    那是一种优美的坚守。
    书中,回望故乡、追忆成长的一组篇章,如《老刺槐记》《从一颗蘑菇出发》《碌碡跑过的村庄》《明月高挂》等,读来也颇有意趣。作者在农村长大,经由读书改变了人生轨迹,来到省城发展,但她与老家的精神脐带从不曾剪断。那个遥远而又广博的时空,有写不完的秘密和话题。她向岁月深处回溯善良温情的故乡人物;放眼当下,体察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变化;体悟亲情,倾听乡野村庄的世态人声;回述懵懂成长中的青涩年华……魂牵梦绕处,亦有五味杂陈。于是便有情思如泉,从老刺槐象牙白的花潮之间,从李姥姥、荷姥姥、郭庄女人的粥香和老咸菜汤里,从老苇坑那两个忽隐忽现的“人头”予“我”的刹那成长里,从泊庄的炊烟摇曳里,从一个人、一群人生老病死的命运里……汩汩而出,无遮无拦。“美,不是清汤寡水小酒窝,美是饱含动能的,充满力量感,是生命的修罗场。”信矣。
    阅读本书,我发现:城乡两种生活对于作者来说,做到了切换自如,圆融无碍。城市中,她对工作恭谨务实,对生活充满热爱;但她也常活跃于田野大地,甚至租下“七步”见方的“五十九号地”来种植蔬菜(《第五十九号地》);“庄儿”里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互联网与庄外的郊野、山水、村庄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两个视域,两种体悟生活、关注现实的路径。如果说,她采编的新闻是河流上的波浪,那么现在的文学创作就是河流下的河床。她将笔触探向了社会和人生更为幽深的部分,将凌空高远的识见与大地的尘香融为一体,作品具备了充沛的思想含量。她关注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分野、问题和经验的多维探索、传统和现代的守护接纳、记忆和现实的撕扯和解……这显现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切和独立思考能力。
    语言即思维。宁雨的语言不刻意修饰,凝练、诗意、沉稳。行文常于兴头迸发处戛然而止,情感激荡处又句句暖心。字里行间那种黏连又决断的力量,牵引着读者不断跟上她的笔触前行直至抵达一种精神高度。她的一部分语言直接来自于生活现场,譬如,写城南庄小镇的老汉,模样“笑模喝儿”的,一年打三四个月工,“每天闹一百多块,一个人花不清”(《清凌凌的胭脂河》);写自己幼时读书,认字尚少,只能“囫囵半片”地读(《和母亲做书友》);写昔年蝗灾,“蚂蚱铺天盖地,人走在大洼里,落一身蚂蚱,一抖落就半簸箕”(《白露蚂蚱肥》)……这些来自于生活的语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生活质感。
    正所谓,凡人不凡,笑中有泪,日常有波澜,前行有思考。宁雨笔下呈现的“乡土中国”立体、饱满而厚重。大地上,无数个“庄儿里”“泥河湾”“大田洼”正行走在新时代之路上,“八月黍成”的故事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讲述。无数的城乡、广阔的地域,前行中愈来愈向好的发展,便是精彩中国的进一步呈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