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作家到“螺蛳粉先生” ——评马中才《螺蛳粉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文艺报 李美皆 参加讨论

    

“螺蛳粉先生”是马中才创立的螺蛳粉品牌,《螺蛳粉先生》则是他的新书。这是一部个人自传,也是一部小镇青年的创业史。

江湖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诗人做生意容易成功,小说家做生意往往失败。普遍印象中,诗人多是冲动的,而写小说需要缜密。小说家不是更严谨吗?严谨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吗?但事实就是这么吊诡。作为青春文学曾经的代表人物、一度风光的“80后”作家,马中才就是写小说的。这个小说家出道的人,却硬生生把实业做成功了。

读《螺蛳粉先生》,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实在人,做了一件实在的事,写了一本实在的书。当下越是推销“成功学”,我越觉得成功是一门玄学,但从马中才这里,我看到成功是可以真实发生的事情,看到习惯“纸上谈兵”的人怎样去做企业,以及他成功的过程、细节、逻辑……这一切就在这本书里。人的品质决定了产品的品质,也决定了书的品质,马中才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

马中才从作家、出版人跨界成为“螺蛳粉先生”,是因为前者已经无以为继,但长衫也不是说脱就能脱掉的。一开始他不想做个普通的小店主,和支持他的女朋友拿着项目规划书到处融资,想在北京做一家主营螺蛳粉的“小石潭记”,单看这个店名,就知道这是一种很文艺的预设。他甚至设想有人会把这里当作情调咖啡馆。看到这里我笑了,想象一下,在酸笋气味的强势笼罩中,有人文艺灵感大发,有人浪漫飘逸起来……融资无果,最终他用东拼西凑的钱在北京做了一家“螺蛳粉先生”小店。身段降下了,脚步踏实了,文学长衫的桎梏就渐渐摆脱了。他完成了从文艺气息到人间烟火的蜕变,抓住了平民食物“最抚凡人心”的真髓。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可以在办公室写稿子,也可以在小饭馆抹桌子”的女朋友,是一个功不可没的角色。得遇良人,是马中才的幸运。

在“螺蛳粉先生”的角色里,要说文学没有什么用,那也不客观。最初来给马中才捧场的不少顾客,包括坚定支持他的爱人,都是因文学而结缘。人情味儿是“螺蛳粉先生”与顾客之间重要的黏合剂,这份人情味儿就来自于他的文艺情怀。作者在书里写道,有感于小学同学的过早离世,为了让自己不留遗憾,为了不荒废文学初心,他决心开始这次写作。在书中,他让读者和顾客看到了自己这些年做了什么事,又是怎样成为“螺蛳粉先生”的,这是对螺蛳粉拥趸的一个交代,也是对自己从文学江湖一去十数载的一个交代。正因有这种朴实的愿望,这本书才呈现出低调实在的气质。

一件事成功,往往离不开热爱,文学创作与螺蛳粉皆然。一个不热爱美食的人,很难奉献出美食。在北方漂泊的游子,一碗螺蛳粉就是一份乡愁,既然北方难得吃到螺蛳粉,那为什么不自己来做呢?这就是“螺蛳粉先生”的缘起,也是它凝聚了很多粉丝的原因。不爱吃螺蛳粉的投资方,即便是在起步阶段急需资金的时候,马中才也不能接受,因为他觉得对方无法乐在其中。马中才是真正享受这件事的人,他享受那份全情投入的快乐,享受客人大快朵颐后的满足神态,享受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深夜食堂般的温暖奇遇。通过螺蛳粉,把简单的幸福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并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他认定这就是自己工作的价值。许多人在这里相聚又分开,过客的喜怒哀乐以及可资纪念的瞬间,融进了他的生命长河。

北京的店做成后,他回到南宁,一口气又开了四家店。在外地,螺蛳粉是乡愁、是情怀,是物以稀为贵,而到了原产地,则是平常的一日三餐。女友变成妻子,孩子出生又长大,马中才的螺蛳粉事业也不断壮大,“我的家里、我的车里、我的青春记忆里,全都充满了螺蛳粉的味道”。

除了追溯“螺蛳粉先生”的历史,马中才在书中还追溯了自己的家族史。马中才说自己的家族是“中国式的吉卜赛人”,从爷爷一代开始,族人就像蒲公英种子,随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开枝散叶。随遇而安,热情生活,不惧流浪,是这个家族的优秀品质。是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成就了这样一个他。

一直以来,马中才都把螺蛳粉当作自己的作品,顾客享受美味,就是在阅读美好的文字。当然,文学还会时不时牵一下他的衣角,《螺蛳粉先生》的写作就是证明。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