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建构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结构图” ——评《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形成(增订版)》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文艺报 陈振华 参加讨论

    

学界一般视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为大传统,视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小传统。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中国文学重大的思想命题。它关乎中国文学的其来有自、历史渊源、传统赓续,更关乎中国文学如何在古今中西碰撞与交汇中走向现代。同时,它也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是否能形成传统心存怀疑,或者仅仅对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有着模糊、笼统的认知,其中暗含着很多的偏见、盲视与简化。

正本清源,文学界与学术界迫切需要一部部学术著作,对“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形成”这一学术命题进行全面、深刻、专业的挖掘、清理与重新建构。夏志清的《新文学的传统》对新文学很多个案的分析颇见功力,只是这部反响很大的学术著作没有对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进行全面、体系化的论析。钱理群、温儒敏、陈平原、王晓明、陈思和等一批学者也提出了很有创见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他们或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或以革命、启蒙、民间、社群等诸多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深度解析。这些成果深化了人们对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理解。

王达敏和胡焕龙的《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形成(增订版)》,将现代文学放置到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上进行思考,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它极富创见地建构了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路线图”与“结构图”。“路线图”是纵向历时性的思想路径寻绎,论著提出了三个阶段——“交汇时代”“过渡时代”“轴心时代”,并以大量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资料充实到精辟的论述中。“结构图”是指,在知识谱系的框架中搭建了“思想—文化传统”和“艺术—美学传统”两个主轴:“两大系统互为表里,从根本上反映并决定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面貌与发展趋势。”“结构图”是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共时性结构,同时也融合了历时性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想语境。

不仅如此,在“路线图”与“结构图”的谱系构成中,各自内部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与清晰的思维路径。

“路线图”中,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中后期中西“交汇时代”。中国现代性的文化、文学与思想早在这个时期就开始酝酿、发酵与出现。到了19世纪末,各种古今中外的思潮与文学变革此起彼伏,砥砺震荡,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形成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也回应了学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学术观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思想界、学术界发动了“三界革命”,高扬“思想启蒙”与“人的自觉”的时代主题。文学尤其是小说担负着重要的“新民”的历史使命。这个阶段是早期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萌芽阶段的逻辑延伸,内在的精神脉络清晰可见。尽管晚清政权风雨飘摇,但这些思想革新与现代性精神仍处于封建社会的内部,还没有形成结构性的突破与颠覆。于是有了第三个阶段——“轴心时代”出现的历史必然。这个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完成了文言向现代白话文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向现代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转变,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古典传统向现代传统的历史性转变。

“结构图”理论体系的创建,是论著最富学理性和学术价值的地方。“思想—文化传统”与“艺术—美学传统”搭建起“结构图”的理论框架。其内部的逻辑清晰、合理、科学,且条分缕析。论著分析指出,“思想—文化传统”依据中国文化思潮、时代思想、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又形成了两大现代文学传统:“思想—政治教化传统”与“个性解放传统”。两者共同形构了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两大核心。论著接着又阐析建构了以此为核心派生出的两个重要的现代传统:“大众化传统”和“继承—借鉴传统”。“前者以白话文和平民意识为表里,充分显示出现代大众文化精神”;“后者则体现出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履,显示出中外文学互相借鉴的内在规律”。作者在分析阐释建构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前因后果与历史性生成进行了极富学理性的阐发。

与“思想—文化传统”形成对应的是“艺术—美学传统”的学术建构。论著先是在中国儒家“载道”“教化”思想文化背景下,分析了现实主义现代传统的成长、定型以及后续发展;接着从“晚明思潮”“西风东渐”“情感解放”“五四个人主义精神”等历史的维度阐释浪漫主义现代传统的肇始、进程及其与古典浪漫主义的区别。论著精辟地指出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民族解放’到‘人的解放’及其深化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诉求下中国文学现代美学精神的变迁”。现实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既是历时性的文化、文学的逻辑使然,也是二者共时性的彼此融合、互渗、互补的深度耦合。还不止如此,在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以后,两位学人根据评审专家的建议,在成书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传统,从而让“艺术—美学传统”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该书于2016年第一版出版,作者在此次增订版中对书稿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增订与完善。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一篇四万字的长文《忏悔意识演变与中国当代忏悔文学的兴起》,聚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忏悔文学”。总之,这部学术著作汇集了两位学者多年的学术积累,体现了他们对这一命题的体系化思索。

(作者系安徽外国语学院文传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