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特级教师解读中考名著《昆虫记》的文学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中华书局 张媛 参加讨论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与其他生涩深奥的学术著作不同,《昆虫记》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表述精准不失生动,语言严谨不失趣味。为了使语言表达效果不枯燥,法布尔在作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解读本书的文学价值。
    

一、科学精准的表述
法布尔创造适合研究昆虫的各种条件,为得到准确的结论,他反复实验,认真观察,悉心判断。这位生物学家用理性的思考去做实验研究,他的实验记录自然也是表述严谨的。
在《蝉出地洞》这篇文章中,他这样表述“地洞”最可能出现的位置:
在我经常走的被太阳烧焦的小径上,泥土由于行人踩踏已经变硬,地面上出现了一些圆形孔洞,与地面平齐,大小正好可以放入一根拇指。……蝉的幼虫配备强大的工具,可以穿过凝灰岩和干黏土,它们喜欢在最坚硬的泥土中打洞出来。

——选自《蝉出地洞》,《昆虫记》(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昆虫记》(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法〕亨利·法布尔 著,姜丽 译
出现地洞的土地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看一看作者用到的语句,“被太阳烧焦的”“由于行人踩踏已经变硬”,这些词言都指向“最坚硬”这个关键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作者做出解说,因为出洞的幼虫“配备强大的工具,可以穿过凝灰岩和干黏土”。在后文中,作者也说到“地面太瓷实了,我需要用镐才能挖得动”。这与前文所述的土地特点都是一致的。
在这一段中,作者对地洞口的描写也与后文是一致的,“与地面平齐,大小正好可以放入一根拇指”的地洞的直径大约多少呢?后文中写“这些出洞口是圆的,直径差不多两厘米半”,这两句表述形成了呼应与对照。“大小正好可以放入一根拇指”是有科普意味的形象说明,“直径差不多两厘米半”是准确严谨的数据,两相照应,让读者很容易在生活中依据这些精准的信息找到蝉的洞口。

二、陈述故事的方式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童年时代的他被形态各异的昆虫所吸引,开始为昆虫着迷,在他的眼里,昆虫是活生生的生灵,是他的朋友,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生命样态、生活方式与情感、个性……于是,在法布尔撰写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自然而然地采用了陈述故事的方式,仿佛是在悠悠讲述他的老朋友们的生活故事。
《大孔雀蝶》一开篇就讲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作者把自己的实验室比作舞台,迎接一场盛大的演出。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孔雀蝶,作者在介绍其外貌时就采用了比喻的说法——“穿着红棕色天鹅绒大衣,打着白色的皮毛领带”,让人感觉风度翩翩的蝴蝶绅士即将开始他们的演出。紧接着,作者讲述了美丽的雌孔雀蝶被作者抓到后引发的雄孔雀蝶“朝圣”的故事。众多雄孔雀蝶齐聚共飞,让我们感受到故事场面的宏大,也更渴望经由法布尔的描述走向对故事谜底的揭晓,探究大孔雀蝶的生命本能。
《隧蜂》的故事更像是“昆虫的史诗”,它讲述的是隧蜂家族的故事,如人一般辛勤劳动,也有生老病死。作者在介绍过程中,为了把故事讲好,特意设置了“对手”——盗窃隧蜂面包的窃贼小飞蝇,隧蜂与小飞蝇的斗争成为这一故事的主线索。作者这样书写案件事实:
我仔细地观察,想在它们中的某一个身上寻找到担忧的迹象,然而我无功而返。隧蜂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危险在临近。双翅目昆虫也一点儿不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严厉地惩罚。强盗和受害者在这一刻只是两两相望。

——选自《隧蜂》,《昆虫记》(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这一段笔触幽默,直接讲了两位主人公打斗的场景。而昆虫微妙的心理也被作者拟人化,我们仿佛正在关注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迫切渴望知道故事的结局。

三、巧妙设置的悬念
悬念,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通过设置一些“悬疑”,引起读者对后续未知情节的阅读兴趣。在孩子们眼里,悬念就是关于未知的结果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悬念是一种暗示、引子,使人知道这里有未知的事情,但猜不出结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继续读下去。《昆虫记》中,作者常常让读者同他一起预测昆虫的未知命运或探索昆虫的神奇秘密。
《昆虫记》中较为典型的一类悬念是一些昆虫极为残忍的婚俗,每次展开故事之时,作者都会带我们走进他的困惑:凶手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呢?读者带着疑惑阅读,在作者的观察中发现螳螂、朗格多克蝎等昆虫残忍的婚俗——一旦雌虫有孕无须雄虫时便会把后者吃掉。谜底揭晓,读者恍然大悟。
《圣甲虫的梨形粪球》一章中也出现了另一类较为典型的悬念设置,这一类关乎昆虫创造的生命奇迹。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圣甲虫梨形粪球的秘密,为什么是梨形呢?这个秘密一直吸引我们阅读、探究下去,最后发现这是一个有坚实外皮,有松软的营养内核以及透气室的孵化窝。谜底揭晓的一刻,读者豁然开朗:圣甲虫不愧为一流的揉制工,它们在揉制粪球时表现出的逻辑性可与人类相媲美。
无论是写昆虫匪夷所思的生活习性,还是写令人叫绝的神异创造,作者都善于设置悬念,可谓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四、优美流畅的文笔
《昆虫记》在初中学段被列为必读书目,部编版教材将此书定位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的写作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力求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昆虫记》的“普及性”在于并非系统介绍昆虫知识,而是作者就自己观察到的研究成果予以说明,更多地描述了自己观察中的体验。这很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科学小品”。周作人在《苦茶随笔·科学小品》中将“科学小品”解释为“内容说科学而有文章之美者”。
无论是“科普作品”还是“科学小品”, 法布尔展示出了优美流畅的文笔,很多篇章文采斐然,我们会发现,它们并不输于我们通常看到的“美文”:
五月到来了,一切都准备好了。气候温和,小草在微笑,成千上万朵花竞相开放,蒲公英、向日葵、委陵菜和雏菊。采蜜的隧蜂在花上打滚,身上沾满花粉变成了黄色。隧蜂蜜囊里装满蜂蜜,花粉筐也满载花粉,就回到了它的小村落。它飞得特别低,几乎贴着地面了,游移不定地急转弯,好像迷路了。隧蜂就像看 不清楚,在小村子里的众多房屋面前犯了难。在这么多同样外观的房屋里,哪一个才是它的家呢?它只能通过某些只有它自己知道的特征才能找到它的家。于是,它总是突然飞起来,然后又迂回曲折地飞舞着,在这片地方仔细察看。最后隧蜂找到了自己的家,降落在家门口,很快就钻进了屋里。

——选自《隧蜂》,《昆虫记》(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作者屏息凝神,文笔细腻,刻画隧蜂回家的一举一动。小小的昆虫被拟人化,似乎有情感,会思考,让读者也忍不住沉溺在可爱的昆虫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灵动与谐和之美。

五、深邃睿智的哲思
《昆虫记》记录了昆虫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字里行间不仅有作者的观察与记录,更有他对世间哲理的思索与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实验与研究的过程也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打量周遭世界的过程,“以人性观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品读原作,我们常常会与作者一同陷入沉思:
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懦弱和愚蠢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坠入死亡陷阱中,彻底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生。但这种自由的想法也让我们具备了动物完全不具备的能力,那就是展望未来。

只有我们知道生命的盛宴如何结束,只有我们才能预见自己的结局,只有我们对死者表现出尊敬。这些伟大的事情,其他动物是一无所知的。当一门伪劣的科学在宣称一种可怜的昆虫在用装死的伎俩欺骗我们时,让我们要求这门科学更仔细地贴近昆虫去观察研究,不要把因为恐惧而昏睡的状态误以为是动物在模仿 一种自己并不知道的状态。

——选自《昆虫的“自杀”》,《昆虫记》(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作者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记录昆虫大千世界的同时,传达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的准则。


(本文作者系语文特级教师,现执教于北京中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