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上海成为“诺亚方舟”之后 ——评方丽娜长篇小说《到中国去》

http://www.newdu.com 2023-09-22 文艺报 吴道毅吴行健 参加讨论

    

奥地利华文女作家、欧洲华文笔会会长方丽娜最近推出的长篇小说《到中国去》(载《作品》2023年第6期),以罗生特、理查德·傅莱两位奥地利“白求恩”式医生的真实感人事迹为原型与叙述主体,以中国外交官何凤山“辛德勒”式拯救奥地利犹太人生命为重要内容,从尘封岁月中撩开历史面纱,一方面表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博爱精神,一方面书写与再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地利人民与中国结缘、支援中国抗日及参加中国革命的历史传奇,是一部别开生面与填补历史空白的优秀之作,更是一曲令人感奋的国际主义颂歌。

《到中国去》的一个突出写作亮点,是从尘封的历史中彰显中华民族令全世界感佩的人道主义情怀。这在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先生敞开怀抱给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中国签证上得到淋漓尽致的感人显现。

罗森·菲尔(即罗生特)是一位奥地利犹太人,为维也纳医科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从医多年,医术精湛。1939年秋,在纳粹党上台后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犹太人浪潮中,身为犹太人的罗森·菲尔无法摆脱如影随形的灾难:先是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关押于德国纳粹集中营服苦役、受虐待两年,继而在走出监狱当天被要求14日之内离开奥地利——当他回到维也纳家中,还不得不面对父亲病死、母亲守寡、兄弟失散等悲惨局面。理查德·傅莱(即理查德)比罗森·菲尔年轻,曾在维也纳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前程远大,因为犹太人身份而与博士学位失之交臂,又因为参加奥地利共产党,被纳粹盯上,在组织安排下不得不紧急离开维也纳。

何凤山是湖南人,出身于儒家气息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到母亲的良好品德教育,深知人间疾苦。1929年,品学兼优的他由国家公派留学德国,毕业后从事外交工作。在奥地利犹太人普遍失去公民资格、财产损失、性命不保,而美英法等主要欧美国家关闭给犹太人签证大门的千钧一发之际,深切同情犹太人命运、忧患欧洲时局的何凤山顶住重重压力,及时伸出援手,给理查德、罗森·菲尔等数以千计走投无路的犹太人发放中国签证,让他们逃出了地狱之门——当大批犹太人来到中国上海后,上海成为挽救犹太人命运的“诺亚方舟”。

何凤山堪比辛德勒式拯救犹太人生命的义举,以及中国人民对犹太人的友善接纳,彰显出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书写了中国人和犹太人、中国人与奥地利人患难与共、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

《到中国去》高扬的主旋律,是在国际反法西斯主义视域下,书写罗森·菲尔、理查德作为奥地利医生和国际主义战士,像白求恩那样支援中国抗日、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传奇,表现他们在中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国际主义精神与追求进步事业的人生理想,表现他们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勇于攻克医学难关的崇高精神,歌颂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同时穿插与讴歌埃德加·斯诺等其他国际主义战士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帮助中国人民走出历史苦难与走向新中国的伟大友谊。

无论是罗森·菲尔还是理查德,他们都万里迢迢,并同乘意大利“波士坦”号远洋邮轮,经地中海,穿苏伊士运河,过索马里海盗猖獗之地,经凶险的印度洋,穿马六甲海峡,克服各种艰难最后到达中国上海。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肆意践踏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抗日战争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命运因此历史性地同中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罗森·菲尔经过短短两年在上海开办个人诊所之后,“皖南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对他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他在奥地利记者汉斯·希伯的联络下,主动向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提出加入新四军,并就此告别个人逃难与谋生的小天地,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洪流,开启自己作为国际主义战士新的人生历程,经历了此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漫长的烽火岁月——他离开上海后,在新四军地下工作人员秘密护送下,穿越日伪封锁线,来到苏北盐城,转战山东、东北等地,与陈毅、罗荣桓等中共高级将领结下深厚友谊,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为伤员做手术、为群众治病、为妇女接生、开办医院与医疗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担任东北第一纵队卫生部部长,历经生死考验,被军民亲切地称为“大鼻子医生”“妇女的救星”等。

理查德则先在中共秘密安排的上海医学院工作,配合中共地下党何书眉传递情报,后来转战天津、北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八路军,与聂荣臻将军等结为好友,在延安医科大学从事传染病理教育工作,尤其是克服各种困难、经过50多次实验成功研制出土制青霉素,成为中国“土制青霉素第一人”。

《到中国去》还通过穿插性叙述,歌颂了大批国际主义战士——诸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奥地利记者汉斯·希伯、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奥地利女记者艾琳·魏德迈、法国医生贝熙业等支援中国抗战与支持中国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汉斯·希伯,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英勇地牺牲在山东大青山八路军抗日前线,如同白求恩一样为中国反法西斯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围绕两位主人公,方丽娜在《到中国去》中特别描绘与礼赞了一大批心地善良、坚强勇敢、追求进步与献身反法西斯事业的女性形象,并有效楔入了两位主人公与中国现代女性的浪漫跨国之恋。其中最为动人的,当数中共女地下工作者李慕兰与何书眉。

李慕兰,苏北孤女,考取中央大学专修英语、日语,并被国民政府选派至东京大学深造。回国后她展露文学才华,加入左联,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因为革命需要,她打入日、伪内部从事隐秘战线工作,屡立奇功却被革命战友误认为汉奸,受尽辱骂,因为纪律又不能辩护。因为“汉奸文人”身份,她忍痛割爱,无法与恋人、外交骨干王启楠终成眷属。在一次日军围困中因掩护同事彭雄的妻子与新生儿,她中弹受伤,与敌人英勇搏斗,被残酷杀害。她与罗森·菲尔的跨国恋情浪漫、温馨与美好,可惜因为她的过早牺牲而只是昙花一现。

何书眉,父亲曾留学日本,本人有勇有谋,因此在燕京大学学习时被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而后年纪轻轻就被派往莫斯科与里昂协助开展工作,并在回国途中与理查德相识与相恋。回国后,她巾帼不让须眉,多年间化名密斯宋(宋小姐)英勇战斗在情报战线,又转行担任天津德华医院管理者,而错失与理查德结为夫妻的可能,这成为她无法掩埋的情感伤痛。

《到中国去》具有不少值得赞赏的表现技巧与艺术特点,其中最为突出者或许是电影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及灵动、曼妙的文字表达。一方面,在方丽娜看来,历史小说的写作并非粗糙的史料编纂或简单故事堆积,而需用一双艺术的巧手将生活的细节充分艺术化、情感化与场景化。在《到中国去》总共18章86节中,方丽娜在对历史素材充分发掘、识别与裁剪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最摄人心魄的生活片段与场景,进行艺术与审美的加工、修饰,把时令、地点、景物、人物、事件、情感与氛围等有机地融汇在一起,继而运用蒙太奇手法,根据时空变换巧妙地进行镜头的转换与组接——如小说开头“走出集中营”“皮匠胡同”“中国领事馆”等章节的叙述便是如此。

另一方面,《到中国去》的语言轻柔、优美,既充满诗意,又蕴含哲理,充分展示出方丽娜作为女性作家柔情、温婉与智性的文笔。作品中的文字,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如“初秋的大连,天高云阔,空气清澈透明,罗森在阳台上纵目远眺,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繁茂热闹的埠头街,重峦叠嶂间一座方尖碑高耸入云”(第66节);“女人忧伤的眸子,恰似傍晚来临前这一抹荧光,沉甸甸带着水分,骤然唤起他蛰伏已久的浪漫加血性”(第71节);“时光的碎片挽着人类的手,度日如年地走到了这个暮春”(第64节)等等,都充满美感、情思,兴味悠长,耐人寻味。

传奇或讲述引人入胜、惊险离奇的历史故事,描绘平凡而又超拔的历史人物,给读者以新奇与陌生化的感受,是《到中国去》的主要审美情趣所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在叙述与文体上,《到中国去》大量运用或穿插日记、书信、新闻报道、报刊随笔等文体叙事,较为典型地体现出小说推崇真实、不拘一格与灵活多变的叙述特点。

需要补充的是,《到中国去》十分善于描绘、勾勒中外城市与乡村的神韵,凸显中国、奥地利的文化精魂与异彩。在方丽娜的笔下,奥地利维也纳,中国上海、盐城、商丘、天津、延安、大连、沈阳、北京、青岛、哈尔滨,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等等,无不彰显地域文化个性,凸显各自的文化、历史底蕴,展示各自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情。如音乐之于维也纳,外滩、洋楼之于上海,故宫、颐和园之于北京,都是如此。

(吴道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吴行健系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