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人画山峰上的清灵云烟

http://www.newdu.com 2023-09-11 文学报 铁万钢 参加讨论

    


    最近,我一鼓作气,阅读了青年作家胡烟的新作读画散文集《见山》。一边阅读,一边在《见山》的纸张边缘用铅笔写读后,整理完读后,时间已是深夜时分。合上《见山》,却依然能闻见书中古画和内文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气息。
    我是刻完一方闲章“慎独”,一个人关上房门后,开始阅读《见山》,阅读地点是靠近阳台的小书房。阅读期间,书房好像悄然变成了与外界隔离的一个立方体罩子,阅读状态非常投入。在解读法常《写生蔬果》的文章中,我读到了关于“看”的玄机——“看见,需要心境。有一个比喻,说在夜晚,风中的蜡烛光焰飘忽不定,借此很难看清五彩的壁画。假若给蜡烛盖一个玻璃罩,避免了风,烛光安定,光焰明亮,壁画的美好才进入观者的视线。普通人为俗世欲望牵绊,少了这个灯罩,心思飘忽。僧人因持守戒律,心思宁静,进而目光澄清犀利。”显然,读《见山》的我,完全领略了“看”的玄机。
    何为“见”,用肉眼见,亦或用心眼见?所见的,又是什么山?胡烟自问自答:“我所见的山,是林和靖的孤山、黄公望的富春山、是梅清的黄山、倪瓒的狮子林、宋徽宗的祥龙石,也是我老家半岛的北山、童年用鹅卵石搭建的假山……”
    在阅读《见山》的过程中,我不时地在百幅画作和对应的百篇文章之间进行对照,果然发现,文字细致而精准地解读了画作内容。图文互相对照、彼此补充解读,这种读画方法,有效排除了关于解读古画的盲区,并能发现很多惊喜。读《见山》的过程中,我翻阅了1990年代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与画》,1980年代的中国画季刊《迎春花》《江苏画刊》等,里面也刊发了《读仇英的〈捣衣图〉》《赵孟頫人物画赏析》等解读古代文人画作的书籍。经过对照,发现那些画院专家们的解读,大都从绘画技法、画风的渊源、脉络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考证,而胡烟的解读,注重画作精神层面的剖析,会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古代文人画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社会背景。对画作的思想内容,胡烟有着独到的阐析,特别是解读画作的细节时,文字表达精准,精彩的解读总是让我豁然开朗,并与胡烟的独立审美产生共鸣。
    《见山》选取的百幅经典古代文人画,代表了隋、唐、宋、五代、东晋、元、明、清等年代中国画的巅峰之作,胡烟的精彩解读、秀雅文风,犹如装饰在文人画山峰上的清灵的云烟,山峰与云烟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胡烟通过分析古代文人画家的性格、情趣、嗜好、生活习惯,探寻古代文人画家身上的神秘因子,并通过顺藤摸瓜的散文写作手法,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文人画家艺术之外的精神状况和生平故事,所以胡烟的读画文本更加立体,笔下呈现的古代文人画家形象更加饱满。收入《见山》的董源《潇湘图》、赵孟頫《调良图》、吴镇《渔父图》、徐渭《驴背吟诗图》,在胡烟的另一本读画散文集《忽有山河大地》中也出现过,再次解读,角度、剖面、深度截然不同。
    见山,当然要用眼睛看,如何看,重点看什么,胡烟的笔下就有一些答案,其中,有些是看技法:“从这幅《山腰楼观图》看得出,箫照得李唐真传,小斧劈的技法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很类似。”有些在视线之外,作者通过设问、猜测和想象等方式,引导读画者去看。譬如,《江雪》中写道:“透过敞开的窗户,可以清晰望见主人与客人专注对弈的情景。想象,他们在对手犹疑落下棋子的间隙,抬眼望望窗外美妙的雪景,发出心神怡悦的感慨。”“读这幅画的时候,我在‘雪堂’二字上思忖了许久——它是不是苏轼在黄州的长江边上盖起来的用以待客的小房子?”胡烟善于用散文的语言为读者引导,也精通这种曲径通幽的引导。
    胡烟认为,自己是一个痴迷、顽固的读画者,始终在读画的过程中寻觅着什么。是的,胡烟所寻觅的,就在古人的画作中,循着年代的折射面寻觅时,散文的解读语言,恰好在时空的穿越和古代文人画作中,可以感触到的一束又一束精神的光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