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钩沉黄海历史 讲述沧桑巨变

http://www.newdu.com 2023-09-07 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德发 参加讨论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小时候过着“开门见山”的生活,然而从36岁那年开始,我的生活却变成了“临窗见海”。因为我到了距家乡100公里的日照市,在黄海之滨工作。

黄海,古人称之为“东海”,我的父老乡亲至今还是这么叫。我从小对“东海”既向往又敬畏,到它身边后更是惊叹于它的博大与美丽。那时我刚从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已经决定终生致力于文学创作,面对大海心血来潮,打算写点海洋文学作品。我曾在日照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半年,每日里涛声满耳;我曾去渔业重镇岚山头采访多日,还跟着渔民出海打鱼。可是当我写海时,却提笔心虚,觉得大海深不见底,我不了解的事物太多太多,远不如写土地上的故事,每一个字词落到纸上都踏踏实实。所以,身处海边却写乡土,成为我持续多年的创作姿态。

然而,黄海毕竟在我身边,那无垠的蔚蓝天天在刺激着我的感官,耳闻目睹的黄海故事也渐渐储满我的心间。因为各种机缘,我一次次去黄海边的那些城市,一次次乘船跨越胶州湾和渤海海峡,一次次乘坐飞机飞过黄海上空。2008年秋天,我和一些日照书画家去韩国平泽市做艺术交流,来回均坐船,单程18个小时。秋天的海风格外清爽,大海也特别蓝,我久久坐在甲板上,思接千载。想到黄海的沧桑巨变,想到水中的亿万生灵,想到千万年来人类靠海吃海,想到黄海对于沿海文化乃至中原文明的影响,想到东北亚几国的文化交融,想到中华民族的许多光荣与屈辱都写在黄海上,我不由心潮澎湃,泪湿眼窝。我第一次感觉到,黄海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与我息息相关。想到这里时,我们乘坐的船正在黄海中央,四顾皆蓝。可以说,在那一刻,我被黄海唤醒,我的题材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决定,下一步开始创作与海有关的故事,慢慢地再更全面地写一写黄海。于是,我写了中篇小说《下一波潮水》、中篇纪实文学《晃晃悠悠船老大》,接着又写了长篇小说《人类世》与《经山海》。

“航道”已经开通,那就“乘风破浪”继续写吧!从2020年开始,我又酝酿、构思另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于2021年春天动笔。当我写出10万字时,山东文艺出版社向我约稿,让我为他们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我意识到,他们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用纪实手法写黄海,恰好契合了我当年在黄海中央做出的决定。我就停下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写这部纪实文学。

虽然被海风吹拂了30年,熟悉了海的味道,但是要把黄海写深写透,却不容易。一个突出的困难是,为海洋作传,没有可以参考的范本。近年来有好多作家为人物作传,为城市与江河作传,但少有人为海洋作传。黄海,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几亿年前,它的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我几次在海边踌躇徘徊,望洋兴叹。我想,亿万年来,黄海沉淀了多少历史,生发出多少故事!我就当一个“老渔夫”,耐心钩沉,辛勤打捞,再把“渔获”展示给读者,请他们慢慢聆听吧。

我一头扎进了资料的汪洋大海。大量网购,大量下载,或快速浏览,或精读细研。资料太多太多,让我眼花缭乱;我有时废寝忘食,累得头晕目眩。捕获了一条“鱼”,再去研究这条“鱼”的前世今生;发现了一种“虾”,还要鉴定它价值几何,值不值得提及。“鱼虾满舱”了,又忙着分门别类,考虑该放在《黄海传》这个大展柜的哪一架、哪一格。

为了把这部书写好,更重要的是走进现实,面对真正的黄海,获得真情实感和一手信息。2022年5月,我从日照南下,沿海边走到长江口,又在8月北上,越过渤海海峡,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黄海沿岸做采访。我看了黄海与东海泱泱交汇,看了黄海与渤海联袂扬波,还看了鸭绿江口的海面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一路上,有无数古迹入眼,有无数故事入心。在鸭绿江口,我遥望被夕阳映红的海域,听说9年前那里发现了一艘沉船,正是当年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英雄殉国,忠骨无存,只有一些标记着“致远”的餐盘、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等遗迹述说着热血忠魂的故事。我站在那里感慨不已,心潮难平。

采访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黄海的沧桑之变。譬如,青岛有著名的中国水准零点景区,这里标记的水准零点是我国的高程之母,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86米,就是以此为基准计算出来的。这个起算面自1987年以来一直没变,然而旁边的海平面已经比它高出一些。不只黄海,世界其他地方的海平面也有上涨。我还发现,短短几十年间,黄海西岸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变大变美,几个大港的吞吐量跃居世界前列,桥梁、隧道与拦海大坝让天堑变为通途,海滨旅游景点多如繁星,海上的“大风车”送清洁能源上岸,海洋牧场在弥补着前些年过度捕捞造成的后果。尤其是,以我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参观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深海一号”科考船为代表,蓬勃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正让黄海以“透明海洋”“智慧海洋”的形态呈现……一圈走下来,我这个“老渔夫”收获颇丰。

素材尽管丰富,还须用思想之光照亮。我努力学习海洋文明理论,学习与海洋有关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黄海放在地球史上审视,放在世界大格局中考量,既客观记载史实,又表达出我的观点。“亘古沧溟”“蓝海帆影”“风云激荡”“巨变种种”,古往今来四大章,30万字,我努力描绘黄海的方方面面,讲述一个个浸染着“海味儿”的故事。

终于,《黄海传》出版了。我自己非常看重这本书,认为它在我的生命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海波涌万古,亘久存在,我这个匆匆过客能为它作传,何其荣幸!

(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