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念念不忘汪曾祺

http://www.newdu.com 2023-07-04 中国作家网 戴荣里 参加讨论

    

念念不忘汪曾祺,显示了不少当代作家的阅读习惯,但对作家宋志强(笔名乌人)而言,汪曾祺在他心里,不只是一位值得阅读的小说家,也是可亲可敬的老头儿,更是一位从生活到写作都值得学习的作家。乌人先生最近出版的一本怀念汪曾祺先生的著作《念念不忘汪曾祺》,透露了作者心底的秘密。我与宋志强先生几年前认识,得知其早年曾作为一名矿工,也如同我的青年时代一样,曾经怀揣热爱文学的梦想,宋先生的文学之路能得到汪曾祺先生的指点,偶然中带着必然性。一个求知若渴,一位对后学心善如父。经宋先生介绍,得以更多地理解文字之外的汪曾祺,并和汪曾祺先生的孩子们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对文学的研究,要有知人论世的功夫。通过宋志强先生对汪先生做人、做事、写书、作画等一系列往事的回忆,一个立体的汪曾祺,更加清晰起来。读汪曾祺先生的书,遇到有疑问的问题,问问宋志强先生,能解除很多困惑。当年作为与作家汪曾祺先生走得很近的青年作家,宋志强先生现已近七旬,读着其中亲切感人的回忆细节,读者更加怀念这位具有禅意的士大夫作家的情怀。

汪曾祺的散文无疑是最有时代味道和个性化特点的。他不仅喜欢回忆高邮家乡的水乡生活和风土人情,也对自己西南联大的学习体验与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在北京的菜市场上,经常能碰到提篮买菜的的一个风趣老头儿,一位喜欢吃麻婆豆腐和高邮咸鸭蛋的作家,一位去看老友,老友不在家就交代老友的儿子拿出白酒喝了再走的作家;一位喜欢把厄运当作学习机会的幽默风趣的作家;一位在样板戏里锻词造句至今让人欣赏有加的作家——宋志强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喜爱,自然是从阅读汪先生的文字作品开始的,但更深的体验在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作者的父亲是一位传统封建式的家长,作者自小没有受到过父亲的关爱,却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自己养的蝈蝈也因为吵到了父亲,被父亲用开水浇死,也许正是在这种缺少父爱的年龄里,汪先生温文尔雅的做派,唤醒了作家宋志强的亲情之爱,感觉到父爱般的温暖。汪曾祺对作者厚爱有加,汪先生做得一手好菜,让作者“把汤都喝光了”,作者进京找朋友玩,忘了告诉汪先生,汪先生去宾馆找他好几次,作者与汪先生的感情如同父子般牵挂。正因为如此。汪先生在参加过一次“国际写作计划中心”的活动回国后,就给作者邮寄了一张圣诞贺卡。作者从汪先生那里既找到了父爱,又从汪先生对自己每一篇小说的修改中,感受到了一位文学前辈文字的力量。这种文学的传承、生活的互惠、精神的滋养,不是平常写作的业余作者所能感受到的。

作者在《汪先生,您听我说......》这篇文章里,深刻反思了自己曾对汪先生两次撒谎的经历。作者因为对汪先生批评他“另有企图”而多少有些怨恨,竟有四年时间没有去找汪先生。再次相遇,汪先生一脸阴沉,对作者不冷不热,作者只好通过撒谎说自己因有病没能前来看望汪先生。当汪先生流露出宽容的笑容,作者的心却再一次紧缩起来,认为自己这样做“不是人”。正是有了作者这种自省式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一位老作家善良的悲悯心灵。汪曾祺是一位体恤后辈的老作家,但对别有企图的作家也会痛恨有加。从汪先生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读到这一点。作者去汪曾祺先生家里吃饭,汪先生的儿子汪朗说起父亲西南联大读书没拿到毕业证的原因,在于汪先生的体育成绩不合格。作者却从汪先生的叙述里,知道了汪先生随意而活、下酒馆喝醉、亲近沈从文、追求爱情的一系列故事,这些看似闲情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崇尚自然、热爱文学的特点。作者饶有趣味地描述了汪曾祺作画的细节,描述了汪曾祺先生与黄永玉先生的联系,提到了汪曾祺先生为作者画西番莲花的故事。在作者细腻的刻画中,一位喜欢画画的老头儿形象凸显出来。《酒仙汪曾祺》则把作者眼中的汪曾祺喝酒的可爱全部刻画出来。因为有病,汪夫人限制汪先生喝酒,汪先生却借口来了客人会给家人耍一下小诡计。作者把这些具有生活质感的文字描绘出来,一个幽默可爱又有些天真的作家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作者在第一次去拜访汪曾祺先生之前,曾经与汪先生通信三年,正是有了这种“伏笔”,汪先生喝酒才有了更好的借口。作者与汪先生的友谊之所以能保持长久,与作者对汪先生文学和文学之外的真性情是分不开的。这些貌似微小的细节,再一次让生活中的汪曾祺先生真实地浮现在读者面前。汪先生和作者打麻将的一次经历,让作者记忆犹新,重新书写出来,人们好像看到了汪先生打麻将中对别人的宽容体贴之心。而汪先生的《受戒》则打通了作者的创作之路,正是“先生小说中那种对于人世间人情冷暖的独特反映和对于人情的精确刻画,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悉”,才让作者感觉到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也正是通过《受戒》,作者到《北京文学》连续七天找汪曾祺先生,当最终从门卫那里知道汪曾祺先生在北京京剧院工作后,又去京剧院找汪先生,没找到,通过汪先生的同事知道了汪先生家的地址,从此建立了联系。汪先生“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独特风格,也深深感染着作者。汪曾祺对文学青年的扶持和厚爱,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问宋志强对汪先生什么感觉,宋志强先生说:汪先生待人和善,平易近人。热心扶持文学新人,善于给世人送去暖意。“先生大难临头,也不会觉得难过。”先生的作品“有益世道人心”。在作者选入本书的23篇文章和9封与汪先生往来的书信里,处处可以体现作者对汪先生这种人文精神的理解。作者对高蓓女士催促成书、赵德清先生帮助出书,心存感激之情,正是汪先生感恩社会、纵情文海求真善的精神表达吧!

念念不忘汪曾祺,不忘的是汪曾祺先生的文风,更是新老作家精神传递的火炬闪光。

(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写于游燕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