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匿名小说评论:发现优质青年写作者

http://www.newdu.com 2023-06-21 文艺报 李杏霖 参加讨论

    

网络媒介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讨论形式的转移。论坛时代,作者与读者在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发帖互动,而后从网页转移到手机。公众号的出现更加方便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交流,然而在即时反馈方面,仍然存在时空的差距。通信技术的成熟,使得我们一群青年写作者可以在微信群里聊文学,但沟通效率并不高,且人群局限单一。这几年线上会议蓬勃发展,实体聚会转向突破时空的线上。我们的匿名小说评论会便是发轫于2022年的世界读书日,在线上读书活动结束之后,有作者倡议是否可以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讨论彼此的小说,以便打破地理的隔阂。这一倡议得到落实,截至2023年5月2日,我们已经举办了四期活动,前三期的小说在经过评论修改后陆续发表在《北京文学》《小说界》《福建文学》等各个文学期刊。回顾评论会的过程,它不仅加深了同龄作者彼此间的了解,也让我们发现了新的作者。

为能够更加直言不讳,经过讨论商量后,我们决定采取匿名形式,参考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匿名讨论作品的活动,并根据我们线上会议的情况做出变革。会议开始前半个月,我们会选定一名主持人,将收集好的小说处理成匿名文档,每次参加的数量在5-7篇,提前一周分享给与会者阅读。正式的线上讨论过程分为三部分,首先由主持人逐一宣布讨论哪篇小说,读者发表评论并限时30分钟。全部评论完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揭开匿名面纱,作者站出回应。最后一个环节,复盘本次活动的不足,为下期做准备。

匿名评论的小说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主动报名”和“邀请参加”。主动报名的主要是平日多有交流的青年作家,如于则于、王文、苏热、王文鹏、屈纠、黄守昙、李杏霖等人;邀请参加的有张心怡、罗志远、史玥琦等青年作家。为丰富评论角度,我们还邀请过《特区文学》编辑冬雷、《大益文学》编辑阮王春、复旦大学博士生伍德摩等人参与讨论。与会作者们还将会议海报信息发布在小红书、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因此也吸引了不少陌生读者参与。

参与匿名评论的作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90后”,所处地域广泛,从西北的青海、陕西到北方的内蒙古、北京,从中原的河南再到上海乃至澳门;小说内容也较为多元化,科幻、“东北写作”、乡村、都市兼具,与当下其他“90后”所书写的题材别无二致。很难去界定他们是否有统一的风格,之所以提到地域,也是因为在作品当中,能较为明显地看出地域特色,同时某种程度上,作者本身的职业对于题材选择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活动的意外之喜在于发现新作者。来自青海的祁小鹿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第一期匿名评论的活动,作为读者参加了讨论,随后表示希望能够作为作者参加。她坦言自己身处高原,周边写作的人很少,平时都是默默地写,很少有机会与其他青年作家交流。在第二期活动中,她提交了小说《獸》,读者们对于她小说的语言和意象讨论颇多。凌厉的语言带有女性作家少有的刀锋感,青藏高原的风霜扑面而来,向读者展现了雪域风景。但有时语言过度陌生化,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有读者对她小说中大量意象的频繁跳跃感到困惑,认为它在“拒绝”读者。小鹿根据评论会上的意见,删去其中冗杂的意象,减少通过对话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增加留白,将结尾处凸显主题的对话删除。为更贴合小说内容,改名为《午夜之兽》,后发表在《福建文学》2022年第12期。

随后我们也意识到,像小鹿这样的作者不在少数,很多读者都希望自己所写的小说能够参加匿名评论。增加新鲜面孔有利于活动发展,我们也希望匿名活动成为新作者与编辑、读者沟通的平台。在第四期评论开始前,我们向读者发布征稿,最后征集到8篇稿件。它们数量不多却题材广泛,涵盖武侠、乡土、青春和类型文学等。最后我们选取了郑金师的小说《花果山拾遗》来参加第四期活动,这篇小说结构完整、叙述流畅,都市生活的片段和乡土风俗衔接恰当,对比传统乡村题材的小说,有一定的突破。但在讨论环节当中,读者也直指其中的不足:小说采取双线结构,但在结尾处断层,拾骨葬的风俗本应是吸引读者的部分,但却只在结尾处略过,主角的情绪铺垫不到位,选择自杀显得结局过于灰暗。郑金师听取建议后对小说结尾进行修改,调整结构并让拾骨葬的风俗在小说中占据更大比重。

活动举办两期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青年作者对彼此的风格过于熟悉,导致大家能猜到小说分别由哪位作者写成,比如在高校工作的于则于,多写高校知识分子小说。这样似乎就变成了披着“匿名”的外纱,其实心照不宣地在讨论稿件。这便要求参加的作者尽可能提交相比以往更有突破的小说,同时增加新的作家参与。第三期可以说是目前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参评作者突破原有风格,线上参与人数高峰期达70多人。此外还有匿名小说在讨论中时间不均衡、希望投稿参加活动的读者更多了、未来可以增加哪些形式……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匿名评论的活动是可持续的吗?还会有哪些拓展?在第四期活动结束以后,有读者告诉我们,一些高校开始在线下举办匿名小说评论活动,也有高校新闻和非虚构写作社团负责人表示,他们从匿名小说评论中得到了启发,希望能应用到他们的稿件评审当中去。这都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事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