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樊树志先生是晚明史研究的奠基人,他那本著名的《晚明大变局》获得国内多项图书奖项,同时先生也厚积于明清社会经济史领域,1990年出版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一经面世,就成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城镇史以及江南区域史研究的必读书,后在此书基础上修订成版《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述“江南”两部研究著作付梓、传道解惑至今,先生再次修订内容,以“后记”中原文所述,“此次突出城市化的主题,探讨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和商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早期城市化”。于是有了本书《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本书是置于国际史学视野下的论述。 首先须以数据来例证一个大的基调:19世纪以前是多中心世界。以15——18世纪为例,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地区就是中国东部和欧洲西部。1820年中国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为,中国33.4%,欧洲26.6%。 以往有西方史学家忽略中国在近代世界变革中的地位和参与度。 学者彭慕兰在他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他撰写的目的是挑战以往世界史以欧洲为中心、东方隐去的写法,而实际上欧洲与中国的经济确实有相似、并重之处,且迟至19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并不曾落后于西方世界。 而樊树志先生在本书中所举的详实数据,正是如实回溯、展示一个真实的15到20世纪初期的江南地区实貌以及该地区在当时世界范围的经济进程与地位。 自全球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贸易舰队将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往世界范围内舰队所到之处。中国生丝的强优势使墨西哥本地生丝丧失竞争力,当地丝织业陷落;日本对中国生丝的巨大需求量,仰赖、衍生出葡萄牙-印度-中国-日本的贸易航线;中国丝绸夺取西班牙在美洲的销路,甚至西班牙本土的丝绸生产亦遭冲击,往美洲、欧洲、亚洲的远销使“太平洋丝绸之路”大盛。在这一切对外贸易中,中国保持了长期的、强势的贸易顺差,这种持续了两个半世纪的、美洲与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贸易行为,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贸易”。(可辅助《货币文化史: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此书一起阅读)“美洲1571至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去中国。”——【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而使中国获得如此巨额贸易财富的,正是其时的江南地区,即丝绸业市镇集中之地“早期工业化”的结果,其中尤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为重。 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境全图,可以看到地濒太湖的优越交通位置和多水系的桑蚕种养殖条件“1350年至1850年间,长江三角洲在围绕着'棉花革命'的过程中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商品化。”随着丝、棉纺织品的收益率几倍于粮食作物的收益时,江南许多市镇出现改稻为棉、改稻为桑的情况。以嘉定为例,甚至出现“棉九稻一”这种压倒性局面。如此局面衍生数条新走向。一则,该地区生产的棉纺织品多为农家手工织机所出,即乡村工业产品。随着分工的细化,相关链条产业的形成,首先出现书中所述的“相当程度的商品化”。二则,“商品化”进一步成熟,就带来雇佣工人群体与专门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商品、雇佣群体、市场的完善带来初期的“市场经济”以及背后的资本。三则,形成市场体量之后,人口结构和土地结构亦发生变化。江南市镇工商业人口激增形成经济中心地,生活水平在有节制的、稳定的提高。但同时,因工商业利润远超纯粹的农耕种植,所以土地所有权在这一时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很多“乡居地主”转化为“城居地主”,将土地资本转换成工商业资本;另一方面,有的地主将土地所有权一分为二,出售“田面权”给人耕种,保留“田底权”收取较低地租。这种“一田二主”现象是随着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和乡村渐次城市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场巨大变革之所以发生在江南地区,首先是因为宋室南渡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次江南地区尤其湖州一带的天然的种植环境最利棉桑,最后是便利的地理环境,以太湖周边为例,扇形的市镇网络分布带来便利的集散、运输、流通功能,这是全国其他经济区域所不能及的。 “1850年之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这导致了江南市镇兴也丝绸,接下来衰也丝绸。 曾经赚的盆满钵满,全汉昇在《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提及:马尼拉检察长向西班牙国王报告,单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计4亿西元(比索)的白银,二分之一流入中国。但全汉昇认为该数字可能超过二分之一。 但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棉纺织业的机器化和工厂化,以及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法等国的产量锐减,导致中国生丝价格飞涨是最后的辉煌。接下来20世纪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丝绸业出口贸易遭受致命打击,加之日本生丝市场的排挤,丝绸业市镇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以一段当时的新闻为结束:“(民国)二十年以后丝绸业相继衰退,价格惨跌,养蚕户、养蚕数大减,二十年仅及十九年之半。农民掘去桑树,改种其他作物。”——1935年《中国经济志》 20世纪30年代初,江南地区改桑为稻,由先前的桑7稻3,退回到桑3稻7。当然,这是江南市镇历史中的另一个故事了。 (本文转载自豆瓣读书)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著 者:樊树志著 书 号:978-7-101-16007-9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定 价:68.00元 开 本:32开 本书对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勾勒出其逐渐城市化的演变轨迹,不仅系统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及至城市化的原因作了深入解析。1.透过如今小桥流水的恬静表面,江南市镇研究权威樊树志教授带领我们抵达历史现场,让我们对明清以来曾经引领时代城市化潮流、推动传统社会变革的江南市镇有了全新认识,并让我们在深入了解这些市镇过去的同时,明白现代中国何以如此,以及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2.本书以大量经济数据作为支撑,分门别类地讲述丝绸业、棉布业等各种类型的市镇,同时在在不忘这些市镇深厚的文化积淀。那流传一脉的文风鼎盛,也是作者着意强调的江南特质。 3.本书还专辟一章,精选在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盛泽、南翔、罗店、朱家角、双林、南浔、乌青、濮院等八个江南市镇作个案分析,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之弊,点面结合,形成全面立体的讲述构架。 4.本书是一本上佳的江南古镇导览手册,也是一部专业人士可以随时翻检的江南市镇参考文献。 5.书中除了随文图,还精选多幅当代摄影名家的江南古镇题材摄影作品和珍贵历史图片制作成彩色图版附于书后,读者可从中一窥江南古镇的古今变迁之迹。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实拍图1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入选2023年3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小桥流水?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江南古镇丨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第12期)活动预告 《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清江南市镇领先跨入外向型经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