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清寒:某猫——《下落》创作谈

http://www.newdu.com 2022-12-07 《长城》 清 寒 参加讨论

    它掠夺的不仅是生命,还有爱和尊严。你的,你深爱和深爱你的每个人的。全世界十大常见致死疾病中,唯一无药可治的隐形杀手,它的名字叫阿尔茨海默病,代号AD。假设对它的掠夺束手无策,那么到2050年,全球受害者人数预估可达1.6亿。
    “我”的前岳父母苗裁缝和王会计乘坐的生活小舟被掀翻,他们先后掉入失智的汪洋。“我”的前妻苗松子紧要时刻忽然从浪尖上消失了,于是“我”被裹挟其中。对于苗松子的消失,“我”和老马各有一套逻辑,这直接导致我们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动……就到这儿吧,再继续下去,会堆砌出粗陋的剧情简介。所有情节之外的疑问都将飞速衰变为是或否、对或错。那是我最怕看到的。还是绕开风险,闲聊点别的吧。
    符合因果或者说逻辑,“我”和他她它的行止都得遵守这条原则。是吗?必须吗?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回答是:是!而且必须。打从我开始写东西,家人就是我的第一读者。他最常说的是,这儿那儿的“我”(简化起见,同时作为他她它的代言)应该怎么,不该怎么。听到意见,我通常先报以微笑,不急于表态,转身跟“我”紧急接头,地点是主导“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左右大脑半球,也是我针对质疑收集证据的地方,前提是离开我的。一旦我拿到足以支持“我”此时此刻行为方式的证据,就会在呈现证据链的同时对家人发起反驳。同学,你难道没意识到你所期待的应该和不该完全出于你的逻辑惯性,忽视了每个“我”天差地别的曾经过往吗?然而没人能真正摆脱自己的逻辑惯性,所谓“离开我的”并不成立。没错,但在“离开”的问题上,存在自觉与不自觉、做与不做、做多少的差别。出色的刑侦人员总能最大限度地挣脱自己的逻辑惯性,无限接近犯罪嫌疑人的,之后寻踪觅迹,最终将其捉拿归案。相反,苹果砸到脑袋,你的逻辑坚持此处应该诞生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我”的填饱肚子撒丫子,就只能任由“我”在你的逻辑非属地上一路狂奔,逍遥法外。这样的争论反反复复,以另一方式强化着我“离开”的自觉和程度。
    久而久之,我对自己 “无限接近”的能力充满自信,阿基里斯没完没了追某龟不是白追的。再遇到就“我”的逻辑提出质疑,我都特别放心地窃笑。即便未加反驳,依旧笃定反击易如反掌。直到偶然读到一段话——科学负责真,哲学负责善,艺术负责美——而我以为,科学哲学艺术和真善美天生三位一体,哪来隔裂基因让他们彼此间如此一对一?这样的“拉郎配”,达·芬奇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提到达·芬奇,我只能嘀咕出一句:天呐,这个妖孽!回到那段话,事物发展未必遵循有因就有果,一切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状态——叠加态,各种可能性并存。多妙!尽管我对这段话传达的奥妙除了懵圈还是懵圈,仍然被深深吸引。
    文本一旦遭遇作者写创作谈,结局何去何从?我想无论作者能否开解出诸如大小长短、方圆球、黑白灰、高中低、轻重、内外、动静、显隐、虚实、香臭等等一大堆看上去热闹非常的多态多元性,开解这个动作一起手便已破坏了文本的叠加态和不确定性。有哪种确定比不确定更丰富有趣吗?我想不出。不是说开解这桩事不可以做,而是由谁做。我肯定自己不是最佳人选,甚至可能是最糟的那个,令不确定性第一时间“塌缩”的隐形杀手。我还是只负责把围绕“我”的种种疑点和证据而非答案记录下来为妙,文本得以完成,即放入盒子。对,我在想那只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猫,薛定谔的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