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欢迎来到莫索镇》:日常经验的颠覆与诗意的自救

http://www.newdu.com 2022-12-01 《长城》 晏杰雄  廖妍 参加讨论

    《欢迎来到莫索镇》讲述了一个有意味的骗婚故事。已婚妇女李玉娥以三万块钱被“卖”到莫索镇,在当地人的监视下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寻找机会逃走。莫索镇是秦羽墨笔下惯常出现的地理空间名,这是一个离奇荒唐的村镇,“三面环山,一面邻水,河水绕镇而过”,地理位置偏僻、封闭,却有着诗一般的风景,因发现矿藏相对富裕。但这里的居民无意识,靠老天赏饭吃,对外面的世界毫无好奇心,固守着陈旧的秩序,有规律地生活。不同于其他被买回的女人,李玉娥的到来短暂地打破了莫索镇居民按部就班的状态,他们将关注点落在这个瘸腿但美丽的女人身上,以此为开端,在多重视角的叙事中形成内在张力,为文本增添多层意蕴。托多罗夫认为,一个故事的理想情节结构包括从静止状态——不平衡状态——重新到达平衡这样三个过程。小说虚构一个空间,再通过外部介入打破这种虚构出的平衡,在虚构与日常经验联结的同时又造成一种颠覆。
    这种对于日常经验的颠覆中,叙述者与人物视角交替出现,构成文本内部的相互阐释空间。首先是限知视角下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毛孩是一个十二岁的莫索镇居民,尽管他的日常经验是在莫索镇这个特定的场域下获得并形成,但他与母亲却像是莫索镇的局外者,“一心只过自己的安生日子”。也因此,莫索镇人和李玉娥的举动令这个纯真少年生出许多疑惑。李玉娥被马家父子“押送”下船,毛孩不理解这样一个漂亮女人嫁给傻瓜的初衷,在他看来,“鸭子配莫索河,他配鸭子,男才配女貌”才是惯常的经验。在河边,李玉娥“教衣服游泳”的情节也在毛孩的视野中充满了奇幻色彩,这是因为对毛孩而言,世界之广阔远非他有限的年龄和经验所能触及。与毛孩视角形成互文性对照的是李玉娥,这个偏僻的莫索镇同样使她意识到世界之大,由此产生经验的第二重颠覆。镇子的车并不随便拉客外出,公路和小卖部里的电话都是日常生活中连通外界的途径,而在莫索镇居民小而封闭的生活情态下,经验变得有限且失去向外扩展的动力。李玉娥对儿子的呼喊随滚滚的莫索河向外冲击,小镇居民却在透明有序的无意识中压抑着自我,以虚假的幸福姿态抑制女人们出逃的念头,希望与绝望交替出现,文本内部的张力已被扩张到极致,亟待一场爆发。
    秦羽墨曾言:“全世界的小镇都需要一个货郎担”。哑巴货郎担的出现打破了莫索镇表面平和的秩序,达到了第三层,即对莫索镇居民日常经验的颠覆,使一切变得失控,故事达到失衡状态。在李玉娥看不到希望的盼望中,哑巴货郎远道而来。这个外来者的介入给小镇带来坚硬的温度,命运的暗示在此刻初露端倪:哑巴的目光搁浅在李玉娥身上,李玉娥在放纵中陷入“不可思议的迷醉”,干旱引来的麻烦揭开马家父子“吃女人”的阴谋。莫索镇人无意识的愚昧,此时成为有意识的恶,李玉娥遭遇的残忍对待就是他们漠视人性的确证。作者有意虚构有违常理的一种真实,以粉饰最深层的极端环境,直到尾声才将其揭露,正如他的创作谈,“如此环境下发生的故事更容易考察人性,它逼迫我们去做终极追问。”出于作者的不忍心,故事温柔地复归平衡,文本内部三个不平衡的因素最终因缘际会,在无声的默契中达成同盟,哑巴带着瘸腿女人顺河道成功出逃,毛孩长大后也带母亲离开小镇。
    出走是一种温柔的救赎,由自救和天惠时刻(Moment of Grace)的拯救构成。莫索镇在某种程度上是“桃花源”的反面,但小说诗意的书写冲淡了丑恶的暴力。李玉娥拒绝在光滑细腻的老码头洗衣服,选择艰难地站在岌岌可危的鸭棚边,她的精神有所寄托而不迷惘,心里有所牵挂而坚定出走的方向,正是一种站在孤岛中心的自我援救。“河”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意象,莫索镇和李玉娥的家乡都有一条大河,这个诗一般的意象联结起李玉娥的回忆与当下,河水的上涨与下落暗示着她的命运起伏,河面的波浪成为这个瘸腿女人心中希望翻涌的外在表征。
    作者试图以“烟”来化解生命在空间中的重量,孩子灵魂的飘出像一道轻烟,母亲——木匠女人的喊声也像轻烟,融在生活的炊烟中难以分辨,麻木之人无法感知痛苦,但李玉娥的内心深受触动,她胸腔内产生的冲击力无疑是沉重的,最终发出无法自控的喊声,震荡超越了文本自身,甚至与外部现实产生呼应。这是李玉娥的第二种精神自救,诗意与生命的呼唤在其中交相辉映。哑巴货郎担是李玉娥自救呼唤的回声,他带着恨意削竹子,扎竹筏,叙事者对哑巴零度的观察中又同时展现一种生命的原始强力,正是凭借自身的信念和这股来自于生命本身的助力,李玉娥得以逃离莫索镇。
    天惠时刻的降临为救赎增附诗意和神性,通过最终被揭露的暴力实现。美国作家奥康纳对此这样解释:“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毛孩对天意心生怨怼时,天雷骤降;众人在干旱中举行祈雨仪式时,“看起来不像是在求雨,而是在求饶”;让人对惩罚的刀斧感到恐惧,火焰和苍凉的羊叫是对众人的警示。这使得文章具有寓言性,个中意蕴不言自明。
    随着诗意救赎的终结,叙事重归一种平衡,雄黄矿关闭,莫索镇的旧秩序被寓言的必然性打破,这个荒诞离奇的空间也不复存在。平和安定的生活仅在表象复归,其内核已完全经历崩塌到重构的过程。人们自作聪明地相互愚弄,却最终囿于封闭的孤岛无法自救,走向痛苦与麻木两个极端。小说整体带有一种隐喻在其中,虚构的生活经验与现实产生紧密的关联,自然的诗性与辛辣的现实性冲荡调和,叙事节奏在舒缓与紧张之中达到平衡;作者变换多个视角,搭建一个反经验的虚构空间,并将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切、对生命的反思置于特定的话语场域中进行描写,结合略带忧伤的语言,通过日常经验的颠覆和诗意的自救,把一幅凄婉的故事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内蕴深刻,处处激荡着现实的回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