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孙洁:等这些句子长大,自己走出来

http://www.newdu.com 2022-10-31 解放日报 孙洁 参加讨论

    
    《旧时天气》 孙洁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前几天看了演员吴彦姝、奚美娟领衔主演的亲情电影《妈妈!》。电影的前半段,女儿一直在给已经去世很久的父亲整理日记,在这过程中,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得到诊断后,她更铁了心把整理书稿当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想要努力做完。但因为病情突然飞跃地发展,她把这些稿子都撕烂了,胡乱地藏在床底下。母亲发现后,女儿很淡定地说:“别担心,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台词深深地触动了我。
    “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这句“痴话”透露出作者对文字最大限度的虔敬。句子,甚至字、词、标点、文章,哪样不是如此。虽然之前有写作者和整理者创造了它们某种特定的排列组合,但是一经落笔定型,它们便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会自己长大、变老。以至于将来,比如这个电影里,哪怕父亲已经去世,文字还在生长,还会拥有自己的读者。这时,它就已然“自己走出来”了。
    这就说到了我为什么要出《旧时天气》这本书,甚至,我为什么要写作。这本书里收录了一篇谈动画片《天书奇谭》的文章,这个动画片的主人公是个叫蛋生的小孩,他是从蛋里生出来的。经过简单的学习,马上就能吃喝拉撒、摸爬滚打、学习法术、勇斗妖狐。这样看,他就有点像《妈妈!》里女儿说到的这些“句子”,出生虽然不由自主,但是破壳之后,他会自己长大,自己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我写的复旦生活自然不独属于我自己,而属于和我有过同时段大学回忆的同龄人;我写的《茶馆》解读,虽然是“我的”解读,但它的生命力还是要归于作者老舍;我为什么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里独钟情于译制片、京剧和谍战片,也是因为它们的内在有一些共通的恒久的美,并且因为某些不可抗力又让它们的美有时会被破坏、被忽视。这些原本与我无关,终究也会在我释放这些文字之后“自己走出来”,并且一直自己走下去。我只是希望它们能自己走得稳健,并且走得稍微长久一些。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李清照的词句,非常压抑,但是宣示了自己的执着和坚定,借来用作本书的标题,希望没有僭越。本书也沿着这句词的延长线撷取了三个主题的文章。
    旧时天气旧时师
    “同学们年轻时要写诗啊”
    作为1990级复旦大学第一届一年级军训生进校,直到2000年春季学期毕业留校,我的大学生活完整经历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从2010年起,我写了一组回忆大学生活的文章,这次结集把它们打包呈现出来,作为这本小书的第一辑。
    我曾在微博看到一句悼念我的导师陈鸣树先生的话:“还记得他说同学们年轻时要写诗啊,以后想写也写不出来的。”我连忙把它抄下来,这太像陈先生说的了。
    再过多少年,陈鸣树也许只是个名字,但至少著述还在,星斗其文,这是可以想见的;然而再过多少年,不,不用再过多少年,哪怕是现在,我敢保证,你再也看不到这样好玩的教授了!
    读书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听到我的导师是陈鸣树的同学都会惊叹:就是那位冬天穿短裤的先生啊!有几年,他迷上了冬泳,不但自己游,还带学生去游——作为运动盲,我自然是不去的,然而不断看到一个个师兄师姐跟了几天便落荒而逃,而陈先生却勉力地游下去,身体越来越健康。
    不但冬泳,他还喜欢显摆,一年四季的短裤啊!甚至有一次在寒冬腊月穿一条西短骑着自行车横穿上海去看王元化先生。于是有了我刚才说的人人知道中文系有一位冬天穿短裤的先生。
    可惜,这段无限风光的短裤岁月后来被突如其来的病痛终止了。
    “同学们年轻时要写诗啊,以后想写也写不出来的。”我想象着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说的这句话,潸然泪下。
    得知陈先生去世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就一直闪现着跟从先生求学后这二十年来的片段回忆,思绪每每定格在:再不能在那堵书墙前和他对坐了!便无法再想下去。
    所以,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如陈先生最爱的鲁迅《〈淑姿的信〉序》里所说:诚足以分追悼于有情,散余悲于无著者也。
    旧时天气旧时书
    学术副产品同样重要
    学术的正产品,是论文和专著。但是只有论文专著的学术未免无趣,所以有时候我会写一些学术随笔、导赏之类的小东西。第二辑就是这一类文章。
    这里收录的学术随笔大多数和话剧《茶馆》有关,涉及《茶馆》和各种改编作品:电影、电视剧、孟京辉和李六乙分别浓墨重彩改造的两种舞台衍生作品。(这些年的《茶馆》改编作品不限于这几种,有一些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很遗憾不能发表意见)
    理论上说,一个作品被改编和再创造得越多,越是显示它的生命力旺盛。《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例子,仅电影改编就有三十多种,迪士尼甚至以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原型别出心裁地创造了动画片新经典《狮子王》;《雷雨》也是,不但有无数的话剧院团排演,而且改编作品延伸到各种剧种、电影、电视剧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茶馆》被一再地重排,刷上各种色彩不断翻新呈现,绝对不是坏事。这既是一种记取,不忘却、不丢弃;也是一种前进,让经典作品永远保持活力。曾经有一种说法,《茶馆》太受地域限制了,不是北京人艺演不出那个时代的调调来。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以《狮子王》为参照,我们的《茶馆》衍生之路还大有开拓空间。
    然而,改造和改编也不能太离谱,要在研究透作品本文和作者本意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作品的精神内核不能丢,作者的原初追求不能丢。在这一点上,现在的几乎所有的《茶馆》的演绎,都是有问题的。核心的问题是,老舍最初原创的《茶馆》,至今没有完全贴合其本意的舞台剧排演出来,而随着人艺一代国宝级艺术家的渐次凋零,这个期待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AI技术了!
    这就是我从16岁在美琪大戏院开始的《茶馆》观演之路上最大的遗憾。我现在把和《茶馆》阅读、《茶馆》观赏、《茶馆》理解相关的,不是太“学术”的小文章一起收在这本书里,给这个遗憾作一个小小的总结。
    旧时天气旧时音
    继续行走在消逝中
    我的上一本小书是2012年出的,叫《行走在消逝中》,至今已整整十年了。
    这是我喜欢的一个题目。它本来是2007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特别适合我这样的灵魂。
    《旧时天气》的第三部分便是“行走在消逝中2”,收录的是一些艺术作品相关的剧评、书评、影评和吐槽。
    我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步是伴随着“进化论”的信仰蓬勃开展的。在20世纪初,那个充满朝气的年代,人们相信一切今天都能胜过昨天,未来必然会更加胜过今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开始发现“进化论”也许不是特别适合社会、人文,特别是文学;人们又惊奇地发现,混乱、绝望、痛苦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它们有时候反而能催生装点着病态美、包裹着人类极限思考的现代主义文学。
    这就是“行走在消逝中”的意义。消逝未必一定值得哀叹,它是对消逝之物的肯定和固定;消逝也未必一定需要挽回,废墟有废墟的美和意义,废墟之后会出现另一些形态的艺术。这未必是“进化”,但一定是改变。改变就是这个世界一切的意义,终极的意义。
    然而正如我刚才谈论《茶馆》的时候说到的,改变是改变,持守是持守,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必须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因为未来毕竟无法捕捉,我这里更多地提到的是“持守”的问题。在这本小书的第三辑,我提取出译制片、京剧、谍战片这三个我最关心的艺术品小类型,做了一些小的样本分析和记录。正如唐诗作为中国诗的巅峰无可反驳,任何艺术小门类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巅峰过后,我们首先能做的、最需要做的,唯有守住废墟之美。
    以上说明了我编订这本小集子的背后的想法。现在书已付梓,接下来便是静候句子们自己走出来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