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古老开篇。在这部诗歌典籍中,佚名诗人用悠悠吟唱讲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索小康的朴素梦想。 而今,穿越数千年风雨沧桑,这梦想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得以消除,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诞生。 曾几何时,“二亩地,一头牛”是多少中国人的愿望;曾几何时,停留在农耕文明中的人们所思所盼就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曾几何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所能想象的最好生活愿景;曾几何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曾几何时,“万元户”是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每一次奔跑,都是一次超越。 在笔者的新作《中国十二时辰》一书中,以脱贫攻坚为主线,飞驰的中国被浓缩在了一天的十二个片段中,诉说着十二个城市下辖村的脱贫故事。西海固、十八洞村、壤塘、襄阳、八闽大地……无论是高山之上,还是水聚之地,抑或云中新城,小康生活照进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命运因此改写。 阖上书页,心潮难平。我们走过的百余年浮现在眼前。 一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曾一度被西方列强欺负得抬不起头来。学者们曾思考这些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成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一次次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全球化的机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只是“蜗牛般地爬行”。 1917年,刚刚回到中国履新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还不满50岁。作为北京大学的第十三任校长,等待他的是一个棘手的“摊子”:教员因循守旧,学生无心向学,校园毫无生气。立志改革的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演说,并试图用教育掀起一场意义更加深远的革命:“吾人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 1919年,孙中山刚刚完成《建国方略》。在这个方略中,他写出了当时中国无法实现的梦想:修建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的公路;分别建设华北、华东、华南三个世界级港口,覆盖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中国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大量引进外国雄厚资本和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实业;建立一个民主、博爱、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希望未来的中国人怀抱“替众人来服务”的理念,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1935年,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可爱的中国》,畅想他心中的中国未来:“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中国人民受困于贫穷太久,所以对幸福的期冀才十分深沉;中华民族曾经历无数的曲折,所以对小康的梦想才格外执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此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对今天的收获才更加珍惜。 二 今天,蔡元培所期待的“更加深远的革命”终于“使吾国转危为安”。孙中山的四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已成为现实——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28万公里;中国拥有占全球70%以上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一半,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全球市场,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70%以上;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8席和7席……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时隔八十余年的时光,方志敏的女儿方梅动情地说:“父亲,您毕生都在为一个可爱的中国而奋斗。我可以告慰父亲,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这个‘可爱的中国’,比您想象的还要好。” 不了解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就无法读懂中华民族的复兴意志;不理解上百年的苦难屈辱,就难以体会中国人的小康梦想。 中国的全面小康,不仅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更找回了中华民族曾经“失去的二百年”。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时间之河浩瀚奔涌,一往无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将飞驰的中国浓缩为一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四川,悬崖村的峭壁上,17条藤梯、2556级钢梯的痕迹还清晰可见。然而,这里不是过去那样闭塞的小山村,而是一个面向世界、拥抱世界的彝族村寨。 ——在宁夏,记载中国历史光辉篇章、伴随着中国革命伟大征程的山区老区,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艰难探索,终于彻底摘掉了“苦瘠甲天下”的穷帽子,迎来了胜利曙光。 ——在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彻底摆脱了贫困,迎来了山乡巨变。 ——在广西,白裤瑶从深山走出来,开始建设新的家园。在这里,他们一边传承白裤瑶古朴、独特的文化,一边拥抱新时代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正如同山里的朝阳。 ——在浙江,曾经频繁迁徙的畲民“山哈”,早已摆脱了身份认同的尴尬,他们在景宁这片山地中扎下根来,心中是满满的幸福。 ——在贵州,现代天文学让平塘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也让大山外面的世界越来越了解平塘,知道平塘不仅仅有“中国天眼”,还有“中国天坑”和“中国天书”。 三 这一天,是中国无比丰盈的一天。在这中国十二时辰里,有着数不清的人间奇迹:不论是雪域高原的西昌、悬崖峭壁的凉山,还是苦瘠天下的固原、武陵河畔的湘西;不论是中国天眼所在的平塘、七省通衢的襄阳,还是洞宫山间的景宁、红水河岸的南丹……全面小康照耀的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纵观世界历史,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当前,全球仍有7亿左右极端贫困人口。在中国广大农村“主战场”,中国的脱贫攻坚行动创造了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的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今天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书写了最成功的中国故事,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 今天,“小康”被赋予新的时代意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奋斗永无止境,只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才能够秉持耐力、坚定信心,才能够致广大而尽精微。因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作者:李舫,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