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萍的散文集《在泰山逐云而行》(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共三十余篇,分为“山中牧云”“雪泥鸿爪”“那人那故事”三辑。作品引领我们款款而行,一幅自然壮美和人文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远古携着清风扑面而来,山川美景映入眼帘,山泉水从脚下流过,山河葱茏,鸟鸣清脆,花香醉人,尘世温和,犹如身临其境。隽语箴言、耐人寻味的文字给人以心灵启迪。每一篇抒怀、每一帧画面,都表达了作家对泰山古老文明的切身探访和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这里是神奇的地方 泰山有着“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泰山脚下,汶水之滨,就是柳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悠久的泰山文化带给她精神滋养,清澈的山泉水荡涤她的心绪。柳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她的双脚无数次行走在泰山的周边以及山脚下的城市泰安,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那山、那人和那些故事,有太多值得回味、珍惜和铭记的东西,它们就像天空海洋的瑰宝,一路仰望蓝天,一边采撷云朵。 柳萍把自己当作一位在泰山放牧“云朵”的人,仰望有着25亿年岩龄的大山,听着自己的心跳,跟着风走,随着云走,伴着流水走,看见绿水,看见青山,看见花开,越走越快乐。快乐,又何尝不是诗文呢?生活中的每一句温暖的问候,人世间的每一次微笑,都是诗文的化身。“立夏后的第一场雨不期而至,养了三年的栀子花,不知何时绽放出雪白的花骨朵。泰山之巅的海棠也正好灿然开放,洋洋洒洒,如一缕缕粉色的云纱缠绕山间。山上的楼台庙宇、古迹景观、碑文刻石也都纷纷掩映在这粉色的云纱之中。” “是时候又该赴一场泰山之约、看一看‘海棠依旧’了。” 心态表达得多么明确!这些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疲倦了,就看看大山之上的云天,眼中便装了古今,脚下便有了力量,心境豁然开朗。柳萍在行走中,看见、听到、收获——夜晚,从山顶望去,群山之中,到处都是灯光闪烁,仿佛神的居所。那些灯火与山顶之上的灿烂群星交相辉映,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作者在且走且思,且感且悟中,描绘山城,挖掘鲜为人知的人物、风景和古迹,细致入微地描述“那山、那人、那些故事”,将泰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典故与文化内涵相贯通,延展由古至今人们的心灵情怀和精神信仰,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特有的灵气和生命,将自己具体生动的感受更深刻、更广泛地传颂开来,让世人从多维度了解泰山文化、认识泰安这座历史名城,使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体现了一位泰山女儿的责任担当。 柳萍很欣赏“为文有时,且共从容”这句话。她觉得写文章讲究一个“缘”字,如果思绪和火候沉淀不到一定的境界,就不会有确切、出色的表达。在柳萍的笔下,土地、庄稼、树木、石头、山谷、河流、村落、庙宇等,看上去都显得明艳异常,这正是她与自然界情感交融之后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书香在历史深处绽放 第一辑“山中牧云”的十四篇散文,真挚自然,纯朴清新,作者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挥洒出泰山的瑰丽雄伟、山水灵动和大自然的多彩多姿,将一棵树、一块石、一堆积雪、一团云雾都赋予诗意,这些佳作就契合了柳萍此时此刻的灵感与情愫。《静听泰山》:“泰山是需要静听的。静静地听,细细地听,方得其中味……”还有《古禅寺听雪》:“白雪苍茫,玉树琼枝,琼楼玉宇,一时间,这山城上下犹如换了一副容颜,成了冰雪仙境。”再有《“云在”云间》:“有‘云’的地方当然是要有竹的。当我面对缪公亲手栽植的一片片竹林时,我这样想。云影掠过,竹叶在云光中斑驳生姿;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摩擦着诗人萌动的灵感,诗情无限,落于心间、笔间……”文由心生,信手拈来,自然贴切。 《仰望泰山的星空》是一篇历史痕迹浓郁的佳作。使读者能够依稀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震撼,一份来自久远情怀的触动。柳萍每当遥望泰山历史文化的星空时,感想都十分强烈:“泰山就像一部底蕴厚重的大书,翻开这本‘书’,那来自泰山历史深处的古韵悠悠、书香袅袅,那些人、那些曾经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个仲春时节,花红柳绿,鸟鸣山幽,柳萍惠顾了徂徕书院,惊奇在一个幽深寂静的山林中,曾经有过那样令世人仰慕的书香绽放——北宋有四大书院,徂徕书院居首。而徂徕书院与泰山书院一脉相承、一衣带水,如同一对亲姐妹,南北相望,文脉相连,共同发出了宋代理学的先声,开启了宋代古文化运动的序幕。如今,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徂徕山上的作书房,让我们畅游在泰山文化的海洋,如痴如醉,如梦如幻。这里早已经成为写生、摄影采风创作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学子、作家、摄影师,他们用画笔、镜头和文字将作书房和徂徕书院的文化气息,用现代方式重温、铭记和传承下来。那些先贤、哲人、文人因为泰山而激发出的理性、诗性、哲思的光辉,至今闪耀在泰山文化历史的星空。泰山的文韵书香诗意流淌,绵绵不绝,那些曾经的故事,必将薪火相传。 向着光明奔走 品读第二辑“雪泥鸿爪”的十三篇散文,生活气息浓郁,田园风光次第展开,处处透着派派祥和温暖的景象——羊群吃着嫩草“咩咩”地叫着;蝈蝈吮吸露珠,歌声悠扬;向阳花开,一片金黄;从山脚到山顶,清冽香甜的气息如影相随……《家在泰山下》记叙了作者在泰山脚下生长的足迹,作为记者的柳萍,时常奔走在泰山周边,经过一个村庄,一片片田野,一个个工厂……一路奔走,不停地奔走!奔走给她带来了独特的感受和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采风活动中,柳萍曾来到徂徕山深处的徂徕村,91岁的老奶奶把她迎进家门。老奶奶耳聪目明,身体硬朗,从17岁嫁到徂徕村,70多年再未出过山,当年出嫁时推来的木头独轮车,推出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成了一份岁月的记忆。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在花开花落间,曾经的妙龄女子不知不觉走成了白头老妪。老奶奶划拉着头上的白发,自嘲道:“觉着还没长大呐,人怎么就老了?”柳萍笑笑说,“奶奶,您不老,您还正当年……”老奶奶的笑声和喜悦的泪水相伴而出。作品读来温暖而亲切。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作者有一颗向善向上向前的心,她觉得总会有一束光照进心里:“一路奔走,向着光明的方向!” 作品《汶水 古桥 古村落》,又让我们感受了古老的文明气象——今天,波光荡漾的汶河水面,依旧白鹭翻飞、水草肥美,芦苇摇曳生姿。悠久古老的明石桥,南北横跨大汶河。桥依旧是那座石桥,村依旧是那个古村。不同的是,陌上花已开,游人次第来,金黄的油菜花海洋般映亮了苍茫碧空。读柳萍作品越深入,一种奇异的感觉越是会紧紧抓住我们的眼睛甚至思维。我从她的作品中,读出了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的历史传承,以及亲切感、抚慰感、神圣感与自豪感,还有隐隐的压迫感与责任感。在汶口古镇,读者感受到了最真实、最质朴的乡村原始风貌——山西街村古色古香的石头小路,石碾、石墙、石房子,门口和村边的梧桐树,枝繁叶茂的老槐树,还有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金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辣椒,胡同里雀跃着嬉闹的孩童,农家院飘出的饭菜香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和乡土亲情。在明石桥的桥墩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正在用汶河水漂洗衣服,用木槌声声捶打,这种浣洗衣服的方式自古流传至今,仿佛古老的时光从未走远,就此停滞了上千年。石镇人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大汶河世世代代供奉滋养着他们,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他们勤劳、勇敢、坚韧、担当、胸怀坦荡、大义凛然……作者将个人经历与久远的文化交织融合,将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放诸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讴歌了劳动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风貌,这些崇高品质和思想境界,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巍然屹立和坚强不屈精神的缩影。 大山深处有坚守 柳萍是一个倾听者、记录者,静坐山巅某处,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感受大地的一切,时常让她心潮澎湃。 第三辑“那人那故事”的倾情之作,便充满了人文关怀。柳萍在作品中折射出了大自然和人性中最善最美的光芒,在光影交织中保持着清新明亮的色调,在打动读者的同时,激发起一种令人深思感慨和向真向上向前的情怀。人生或有坎坷和泥泞,或有徘徊和迷茫,但阳光仍温暖地普照大地,生命之光终将照耀那些追求崇高理想和光明前景的人。譬如《九旬红色报人》,作者以《泰山时报》为切入点,将读者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通过《泰山时报》传递党中央的声音,为泰山地区的抗日将士指明了方向。现在重温那段历史,使我们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山深处的坚守》中讲到李培果老师,在距泰安市下港镇北端三十里的木营村任教三十五年,学生最多的时候,整个学校一到五年级有在校生近50名,随着生源的变化,后来学校改为盘坡希望小学木营教学点,教学点只保留一到三年级。最后,学生减少到只有三名。但李培果老师仍然坚守:“一天六节课,从早忙到晚,既是学校的老师,又是学校的管理员;既是学生们的学科老师,又是学生们的生活老师。”由于学校只有李培果一个老师,没有可以轮换的人,有几次生病,他只好带着吊瓶来给孩子们上课,以坚强的意志支撑着管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授经台侧讲书台,讲述之人今安在?剩有新堂仍旧号,漫将先觉待方来。”作者见到李培果老师,即刻联想起《春访五贤祠》的情景:“古代诗人道尽了对泰山书院的感怀。如今,站在讲堂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古代先贤治学条件虽然艰苦,却勤勉纯粹,心无旁骛,志怀天下,胸有乾坤。”先贤的治学精神,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泰山的草木之中,蜕变成了泰山那巍巍风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柳萍的作品像有一条暗线,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五星红旗在大山飘扬”“云层之上,朝霞成绮”,这些情景的描述,形象而富有诗意,寓意深刻而辽远,彰显了作者细心的观察和对故乡情感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期许与展望。 《在泰山逐云而行》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与走向未来的精神趋向,是一段压缩版的历史文本,是对古老文明和劳动人民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记录,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们放置在历史与现实交会的生活坐标之中,生动叙述了他们的幸福与创痛、成功与艰辛、永恒与变迁,艺术展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语言朴实凝练,生活语言及其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结合得淳朴自然、浑然天成。读着风味独特的语句,想象着泰安的奇妙与美好,以及那里真诚善良与热情好客的人民,谁能无动于衷? 通篇读下来,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部关于泰安、泰山的人文历史传记。不知不觉中,沉淀在历史长河或者记忆夹缝中的历史风云、古老传说、风土民情,都在隽永亮丽的叙述和方言口语的交融作用下,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风姿秀逸,衣袍轻飘。犹如经历了一场春雨,生出鲜润,惠及万物。阅读好的作品,会在自身精神田园里生出新苗,体味阅读带来的滋润,焕发生机,照亮眼睛,温暖心灵。 柳萍追逐泰山的流云,倾听、观察、思考、抒怀,倾情集结的新作《在泰山逐云而行》犹如一朵朵云霞,在泰山之巅灿然绽放。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