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晓东散文集《天风水雅》:文化传承的体悟与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22-05-30 中国作家网 戴荣里 参加讨论

    关键词:挂职干部
    转眼,收到晓东的散文集《天风水雅》,已经四个多月了。看过几遍,一直不知如何评述。
    我与晓东的相遇,纯属偶然。那时,他尚担任秘书工作,有一次,我从工地上下班回来,从济南赶上北京的火车,到作协送一个资料。走到作协大院,要找的人早已下班了。遇到一位热情的年轻人赶回办公室办事。他爽快地接过我的资料,这是我第一次与晓东相识的情形。此生的许多偶然相遇,形成终生朋友的不在少数,晓东算是一个。这次邂逅,构成两位写作者的交往起点。而后,我俩写作上的沟通,日渐多了起来。
    晓东在上海市做过宣传,又干过秘书,我则做过宣传部长,也曾做过与秘书相关的工作,所以,二人的交往,甚为融洽。晓东是矿工子弟,说起小时候成长的经历,颇有点和我这个铁路工人的儿子一致,也就多增加了一些同感;晓东爱读书,倾向于文史哲书籍的阅读,对别人望而生畏的古书典籍,放马过去,一路凯旋,说起历史掌故来,眉飞色舞。读书的嗜好与我相同,我虽然不太喜欢读历史书,但对晓东的博闻强记、借古喻今,印象自然深刻。晓东是山西人,我对山西的大院文化,几近沉醉;又对山西商人充满了好奇,这一切,晓东也能给我做很好的阐释。晓东人在北京上班,家却安在上海,长跑通勤,这一点,又和铁路职工有些相仿。诸如此类,共同的话题和经历,容易让两个人形成朋友。在我的记忆里,晓东和我,有着多么一致的步履啊!只是,我虚长了几岁,没有晓东灵性罢了。
    2016年3月,李晓东作为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干部锻炼项目成员,到甘肃省天水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2017年底,我也去云南省瑞丽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相同的经历,又都是所谓文化人,晓东的天水之行,可谓收获满满,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初到天水,这个城市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天水离晓东的故土很近,有相似的风俗民情;陌生的是,硕大的一个城市,只认识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陶维国,他是李晓东读西北师大研究生时的师兄。挂职两年,晓东的相知,今非昔比——两年后挂职离开时,天水市十余名书画家集体创作了一幅长卷为晓东送行。按理说,这位从文化单位下去挂职的干部应该分管文化,但李晓东分管的金融、防空、妇女、招商、电商等工作,却与文化无缘。李晓东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关注文化、传播文化,成为这位博士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地网媒曾经报道李晓东在天水期间,共创作了十五篇宣传推介天水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对提升天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天水因晓东的到来而更加扬名;晓东因天水的滋养而感受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作为一位文化部门下派的挂职干部,如何在短期内发挥好自身作用?晓东挖掘自身的文学潜力,决定以讴歌天水的历史文化和当下发展为己任,体现组织派自己到基层锻炼的附加值。
    去吃一顿“馓饭”,写了一篇《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就让当地一家小吃店十分火爆,晓东也被民众封了一个“馓饭市长”的称号。一篇文章,唤醒了天水游子的味觉。民以食为天,故乡在胃里。馓饭这一小吃,承载了游子们对故乡、对亲情、对文化、对岁月的无限深情。这次偶然的“小试牛刀”,坚定了晓东有意识书写天水历史文化散文的信心。何况天水本来就有很多值得书写的风景名胜。古老的大地湾遗址、李广墓、南郭寺、水帘洞、甘谷大象山、街亭古战场。晓东开始从身边的景物人事写起,以天水人的心情起笔,两年笔耕不辍,于平静中见精神,于小地域揣测大格局。一份小吃,一道山梁,一处街巷,一栋房屋,一棵古树,一树苹果,一块石头…….都能引发晓东思古之幽情,文化之联想。正像作者所言——“天风水雅”系列,既藏天水名字,更含城市精神。
    作为文化人,就要做文化事。天水人不会放松对一位文化挂职干部的文化热望,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让李晓东讲明清小说,晓东在半年时间里,一讲就是接连五次,每次站着讲两个多小时,也很少喝水,侃侃而谈中,赢得听众热烈的掌声,这让晓东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当地文化人喜欢李晓东明清小说知识的渊博,更喜欢他这种为民服务的热诚之心。
    由此,晓东开始了他的文化挂职之旅,天水风光之美,滋润着这位文化人的心灵。李晓东感受着天水所独具的“秋天天水,大道金黄”;也去感受了“雪道寻雪”的真实意境;在《卦台谒祖》一文中,作者慎终追远,遥想伏羲当年在卦台山的所思所想,将天水看作“天心山”,作者认为“认知、审美、道德,文明三大要素,在伏羲一人,聚而齐之。”太极八卦图,是中华文化无可争辩的第一Logo,而它的产地在天水。作者把天水视作中华文化的源头,将一地之文化,扩展到中华文化的疆域,联想到世界文明的滥觞。作者突破“小我”之藩篱,让思想之马,披挂着中华文明之光。
    作者的书写,对天水的民居也颇多赞赏。对古巷高门的描写,青瓦如鳞的礼赞,古屋新面的叙述,古树古城的相伴,都一点点工笔画一样描摹出来,让天水人重新发现身边的美,让外地人感叹天水之美的神奇。
    作者写天水的吃也别有韵味。他写了那鲜红的花牛苹果,又写了独特的天水核桃;又从桃花节、桃的生长、桃花酒的甘醇,延伸出众多的人生况味。当然,与馓饭比美的,还有一种食品“呱呱”,我专门求教李晓东,这种荞麦做成的面食,是天水人早餐的必备品。作者汪洋恣肆、侃侃而谈。从历史文化、到地域美食对比;从食客味觉到个人感触,洋洋洒洒,写出了天水饮食文化的高妙之处。“呱呱,不仅伴随着人们的每一个早晨,凝聚着每天新开始的气息,而且是童年和故乡最鲜明的记忆,呱呱乘着飞机来,食者,却顺着呱呱的味道,回到8000年文明的羲里娲乡。”显然,作者从饮食文化里,感受到了天水富有文化感的历史。
    天水,是华夏儿女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地方,伏羲在卦台山“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立了八卦;而天岳山,则被誉为“母亲山”;作者发现“大地湾彩陶最具代表的不是物,而是人”被古文化滋润的天水市人民,有着勤劳俭朴的品性。天水市政府四层的筒子楼,应该是当下全中国为数不多的政府办公楼了。作者在挂职期间,所受的这种洗礼无疑会改变作者的为人处事风格。作者挂职前后,为天水的文化事业而奔走。他曾为天水籍文坛前辈雷达先生去世,而撰文《永不消逝的电波——告别天水人雷达》,更为文坛后生而极尽赞美提携之力。《天风水雅》,孕育了作者的心境和美之意。两年挂职情,一生天水意!天水的文化之旅,让晓东完成了一次修炼的过程。
    近年来,作家挂职者甚众,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晓东的散文,以弘扬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为己任,也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气息。我在瑞丽挂职期间,完成了《瑞丽的瑞丽》一书,也曾记下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作家挂职,需要一种文化情怀,需要怀抱着对民众的真情厚意。挂职对作家的锻炼,也是显而易见的。王蒙先生如没有新疆的生活经历,就会缺少城乡生活的对比,就没有他迄今为止长盛不衰的创作活力。作家挂职者,只要心头牵挂着文化传承,就会不辞辛苦,认真观察,融入民众,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晓东的散文集《天风水雅》,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