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胡丹娃:写作完成了一个旅行带来的念想

http://www.newdu.com 2022-05-06 中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 胡丹娃 参加讨论

    关键词:胡丹娃
    《尼采魔咒》的创作灵感来自我的一次旅行。2016年5月,我去了法国南部尼斯附近的古镇埃兹。在踏上埃兹著名的尼采小路的那一瞬,我感到整个旅行就是为它而来,我知道我会为这条小路写点什么。
    那趟旅行的最后一站是尼斯。回国后不久,尼斯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事件。几个月后,我写下了小说的开篇和结尾,并且有了一个初拟的标题——“从埃兹到尼斯”。这一头一尾却在我的电脑里一放五年!五年里,我总在想着它。自写作以来,一直觉得每篇小说都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我感觉着这篇小说的生长,期待它长熟的那一天。
    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很早就产生了:哲学家尼采,研究生棉小绵、罗思基、宋唯一,人物的关系也都定下了。只是,小说的腹部是空的,它需要具体的文字织体来填起它,其中需要的不只是故事,更有这篇小说所需要的哲学元素。我似乎在一开始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将主人翁棉小绵设定为哲学系的研一学生。五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与她做心的交流;但我知道,我需要系统地补上哲学课,让自己从一位非哲学专业的写作者与小说一起生长,长成一位与人物的专业学养基本相等的专家,这样我才能完成人物与尼采的对话,或者说是完成我自己与尼采的一次对话。
    补课是一项工程,辛苦,却是快乐的,我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对尼采的阅读开始得并不算太晚,多年前读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的专著《悲剧哲学家尼采》,通过他结合亲身经历所谈,我对尼采的生平及尼采学说给予普通人的积极影响有了感同身受的了解。自写作以来,断断续续地读哲学,爱着,却远不够深入。为写这篇小说,写出我心中“这一个”尼采,我好好补了一番哲学,好好研读了尼采,是创作的梦想让我进行了一次哲学的饕餮,最终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
    2021年4月,许是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我开始每天不间断地写。8月,我终于写完了。它与小说的雏形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标题也在修改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变化,定下了《尼采魔咒》。好友读了手稿后欢喜地问我:“你是棉小绵的导师吧?”唉,我不是她的导师,她才是我的老师,而她的导师肯定是尼采,与他们实现这愉快的“师生关系”,我用了一千八百多天!这也是我与这篇小说的一千八百多个魔咒吧?
    写《尼采魔咒》,我有种千载难逢的感觉,而《尼采魔咒》能够发表出来,又被转载,这让我的千载难逢的感觉愈加真切。感谢《中篇小说选刊》!感谢原刊《黄河》文学杂志!感谢慧眼识小说的编辑家们!感谢你们,伴我们实现每一次的写作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