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弘明集》中的逻辑宝藏

http://www.newdu.com 2022-03-23 中华书局 张立英《 中华读书 参加讨论

读《弘明集》并不是因为久仰大名,而是书中收录的诸多论辩激发了我这个逻辑学人的好奇心。
    《弘明集》在佛教史上地位卓然,它是一部佛教护法书。“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僧祐撰,刘立夫、魏建中、胡勇译注:《弘明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三全本”,第4页),这是南朝梁代僧祐编撰《弘明集》的初衷。当时佛教初传入中国几百年,其义理、仪礼等引起了很多争论,为了回应质疑,僧祐辑录了东汉至南朝齐、梁五百年间僧人、王公大臣、文人学士等围绕佛教展开的笔谈论辩。争论的内容很多样:有比较纯粹的理论探讨,比如讨论是否“形尽神不灭”、是否有“因果报应”;有聚焦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关系的,比如“夷夏之辨”关注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之间的区别联系;也有涉及文化和习俗的,比如探讨沙门应该入乡随俗还是继续“踞食”“坦服”;也有记录沙门与王权之争的,比如就沙门是否要敬拜王者展开的往复论辩。
    《弘明集》有多方面的价值自不待言,而在我这个逻辑学人眼中,它简直是逻辑研究的一座富矿!《弘明集》无意间结集了古人们真实论辩的文本资料。如果一篇篇细读下来,会发现《弘明集》中涵盖了非常多样的论辩形式:设问、对辩、多人一起论辩等不一而足。比如《正诬论》是宾主设问式;《释驳论》是自问自答方式;《答李交州淼难佛不见形事(并李书)》是三人之间的反复论辩;《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和《与王公朝贵书并六十二人答》是一人论六十二人附和等等;还有晋代桓玄主导的沙门应敬王者系列是桓玄与多方(朝廷八位大臣、部下王谧、慧远法师)展开的往复辩论。这些多样的论辩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逻辑学研究素材,包括古人的推理和论证模式,还有多样的可推翻论证模式。
    考察这些文本,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弘明集》的论辩中包含了大量的类比和比喻。常用类比、比喻本就是我国古人的思维特点之一,而佛法中讨论的诸多现象和理论超出了以往人们的认知范围,此时应用类比、比喻等方式来解释佛法或展开论证是一种自然和可行的方式。不仅仅是使用类比和比喻,书中的论辩者还会讨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以及比喻是否合理。比如《牟子理惑论》中就讨论了为什么要使用比喻:
    问曰:“夫事莫过于诚,说莫过于实。老子除华饰之辞,崇质朴之语。佛经说不指其事,徒广取譬喻。譬喻,非道之要。合异为同,非事之妙。虽辞多语博,犹玉屑一车,不以为宝矣。”
    牟子曰:“事尝共见者,可说以实。一人见一人不见者,难与诚言也。昔人未见麟,问尝见者:‘麟何类乎?’见者曰:‘麟如麟也。’问者曰:‘若吾尝见麟,则不问子矣。而云麟如麟,宁可解哉?’见者曰:‘麟,麏身、牛尾、鹿蹄、马背。’问者霍解。(同上,第41页)
    这一段以问答的形式讨论了为什么要使用比喻:“事尝共见者,可以说实。一人见一人不见者,难与诚言也。”说的是如果都能见到的东西,那当然可以直接说,但如果一人能见到一人见不到,就要通过比喻来解释了,比如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就要借用大家见过的动物们做比喻。这段文字特别耐人寻味的一个地方在于,问者虽然说“譬喻,非道之要”,但随后就使用了譬喻来加持自己的观点:“虽辞多语博,犹玉屑一车,不以为宝矣。”
    探究《弘明集》中的类比和比喻,其意义不仅仅是知古,更在于鉴今。类比和比喻论证不是经典逻辑的主要研究范围,但在今天看来却十分要紧,有必要做更深入的探究。如今,相对于智能计算机,人类不再有记忆和计算方面的优势,而模糊理解和类比迁移学习反倒成为凸显人类智能中的强项。研究类比和比喻论证,恰恰有助于理解类比迁移学习的本质,也能促进解决当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由于佛教义理超出了“眼见为实”的理解范围,为此《弘明集》中也包含了不少围绕认知局限、认知分类等展开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认知逻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就讨论了“存而不论”“论而不辩”“辩而不议”的范围和原因: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辩者,非不可辩,辩之或疑。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或乱。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同上,第323页)
    《牟子理惑论》有关于“知”“言”“行”三者关联的讨论:
    若知而不言,可也;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故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同上,第47-48页)
    《弘明集》中关于类比、比喻、认知的讨论有很多,这里只略举了其中一二示意。除此之外,《弘明集》中时不时讨论时空、空、无穷、异、同等,这些与逻辑学领域充满交集的概念都让我眼前一亮。
    这套《弘明集》在我身边转眼五年了,期间,我外出访学也一直带着它,陆陆续续地读,边读边整理笔记,越读越开心。《弘明集》作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护法文献,依旧闪亮;《弘明集》作为逻辑学研究的富矿,日益显露光芒。希望更多学者关注到这座宝藏的价值,让它能在更多的维度上启智弘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