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家庄村史》序:把根留住

http://www.newdu.com 2022-03-21 中国作家网 哲夫 参加讨论

    关键词:地方志 《王家庄村史》
    1、先画龙之眼
    《史记·管晏列传》如是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吃穿用度不愁,才会爱惜自家羽毛,爱己及人,推己及人,爱家人和族人,爱乡人并及于国人和天下万物,才会上升为舍己为人。很难想像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会爱别人。穷措大的阿Q与不忿于主子的焦大绝不会有心情续写家谱,但曹雪芹先生会写《红楼梦》而鲁迅先生会写《阿Q正传》。有兴趣续家谱写村史的乃是新一代由乡野走出来的文化人,他们熟悉乡村,对土地充满感情,对文化和文明也有自己的思考,是乡绅文化的传承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时俱进的城镇化铺天盖地,乡村正在逐渐衰亡并最终可能悄然消逝,失忆的村庄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灾难,村史的撰写具有及时抢救的性质。这也是近年来镇史、村史、族史悄然兴起并方兴未艾的缘起。
    欧阳梦所撰写的这部《王家庄村史》,共有十三章,洋洋洒洒30余万字,文图打印出来,如同一块从老城拆下来的厚厚的青色长砖。明代长城砖尺寸长37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更有长47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的长砖。这样的长砖过去在华夏大地成千累万,如今多被毁损堙没于过往岁月,有的还被砌了猪圈。钩沉过往是要花费时间和力气的。其难度正如欧阳梦在本书前言所说:“为一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口一直只有四百左右、名不经传的小村写史,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其难度并不亚于司马老先生写《史记》。”
    “礼失而求诸野”,这句话出自孔子,见于《汉书·艺文志》。大意是,失落在时光之中的传统礼节、道德、文化等东东,可以去乡野与民间寻觅。欧阳梦“从2005年写第一部书起,我就开始跟着主人公们在村庄里跌打滚爬,可以说我的每一本书都牢牢地扎根于农村厚实的黄土地中,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十六年来几乎没有脱离过的搜罗、挖掘、整理农村历史的过程,为我积淀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欧阳梦就是这样开始深入到乡野之中寻梦的,她说:“穿越浩瀚的历史云烟,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古人的足迹,叩问那些早已尘封了的往事,复盘祖先们的生活场景,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一步步推导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突然找到的某个实证正好验证了自己的推断,甚至正好填补了某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环节空白,常常让我开心得像个得到糖果或大人夸奖的幼童,那种纯粹的快乐,无可替代。”
    地方志发端于秦汉时的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如《陈留耆旧传》、《兖州山阳先贤赞》等,地理书记载一地的疆界、区域、山川、道理、物产、户口、风俗等,如《秦地图》、《三秦记》等。都邑簿记载都邑城郭、官署、街坊、闾巷、寺院、古冢、坟墓等。如《三辅黄图》、《三辅宫殿名》等。内容全面记载人物、地理、都邑的《越绝书》,成于东汉,堪为地方志的发端之一。魏晋南北朝的《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为范本。宋《太平寰宇记》又有所变化。宋刊“十七史”、明刊“二十一史”、清刊“二十四史”,史史相承。
    全国性地方志最早为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以唐代47镇为纲,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州县的沿革、地理、户口、贡赋等。南宋以后,地方志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为多。据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8000多种,约12万卷。
    记得很久之前,在唐达成先生家中,谈到《白鹿原》时,唐先生有一个观点对我触动很深,时间久记不得原话了,大意是:宗族势力无所不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一股力量是宗族势力。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宗族史,在许多历史关头,宗族势力都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六百年的《王家庄村史》也实证了唐先生的以上观点,书中这样说:“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之后,那些出身耕读之家通过科举博得功名的士子,成为建造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主体,成为官僚阶层与最基层民众连接的纽带,他们的根一直在乡村,须臾没有离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道破了何以中国素有纂修、刊刻“正史”传统的根本性原因。
    “一代廉吏于成龙之师贡生王进玉,他亲手建造的书房院成为一颗具有巨大能量的文化种子,几百年间,从无淡化、从无间断地影响着王、陈两个家族向前蓬勃发展。就像两千年前的那位老人,在各国间奔走呼号之后未果,然后潸然归去,一间书屋,三千弟子,从此奠定了中国两千年从无断绝的文化根基。王进玉的书房院,不亚于孔老夫子建立于鲁国的那间学堂,功在当代,利泽千秋。”
    列宁有言:只有想得明白,才能说得清楚。
    欧阳梦在撰写之初就已经想清楚,这部村史绝不是一本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流水账编年史,更不是如当下某些村史千篇一律公式化大路货,而是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斑而尽窥中华文明史全豹,还要告诉人们这豹子的斑斓如何自历史纵深形成:“这些原本属于官僚体系的乡绅们,他们一代又一代不断绝地打造的连接朝廷和乡野的文明,就散布并牢牢地扎根在遍及中国大地的千千万万个村庄。而这千千万万个村庄,几千年来,一直就是支撑中华民族整个大厦的最稳固基石。一姓一庄这种以宗法制为底层的社会结构,使村庄成为中华文明的最基本承载单位。而那些最丰富最贴近中国老百姓生存真相的历史,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明史。文明之路,原本就是生存之路。”
    以为这就是《王家庄村史》的龙睛了。
    2、东西爪起鳞
    龙睛先点,貎似会被人说成主题先行。但文无定法,史志一类原本就是一篇命题作文,有相对体例要求。限定同一球场踢球,腾挪身法,千变万化,只要不犯规不出界,踢赢便可。如何踢,要看踢者的眼手高低与造化资质。没有挑战自我想法的球员,断然踢不出什么好彩头。“礼失而求诸野”,归根结底,着落在一个“求”字上。有了这个明白无误的追求,便如同成竹在胸,接下来,便须潜下身子,穷尽心力,深入乡野,钩沉头角,搜求鳞甲,汇形聚神,以求一逞。
    这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人类择河而居,王家庄也不例外,王家庄属典型黄土高原地貎,共有十三条沟、十一道梁、二条渠、一道川。所幸川里有冬天不结冰的暖泉河,有暖泉河就有了王家庄绿油油的庄稼和驰名百里的王家庄甜瓜。杀人墕是任家垣到塔村必经之路。传说清朝初年鸿门寺和尚专抢良家女子,任家垣大财主任十万带村民连夜挖断连接鸿门寺与任家垣之间的通道。恶僧除了跳崖的,剩下的皆被打杀。
    杀人墕因此得名……秧歌调传神铺陈王家庄这些野豁豁土呛呛的沟坡名:“饿老鼠崖底背堡塌,杀人墕正对屌驴球圪坝”“胳揽膀对面就是神坡,斜对面是旧戏台,胳揽膀处有神棚,传说旧时唱戏有狼群伏在胳揽膀看戏……”由此可以想见,何以王家庄的人口直到解放数年后,才终于突破了数百年来人口只有四百左右的魔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春,王家庄年过花甲的王滋在锄谢湾则自己的田地时,不经意间挖到一块青绿色的扁扁的石头,细看发现石头有明显打磨痕迹,经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期打磨石器。从此之后王家庄人便多留了一个心眼,遇到有模有样的石头,总要多瞅几眼,这一瞅就瞅出了不少的类似石器,如石斧、带孔石片、石犁、石刀、石磨盘与研磨石棒、焚烧坑等等,更加佐证了在上万年以前,王家庄这片土地,便已经有人类在这里敲打着石头繁衍生息讨生活了。王奶照的父亲在白家岭整地时曾刨出很多陶罐,专家称之为“战国印文陶罐”,村人王占虎放羊时,在胡子坡上发现了一个外形精致的梅瓶,后被专家鉴定为元代文物,是当时通行的盛酒器皿。陈马龙在整地时发现了一枚秦半两,王滋家里有汉五铢,王健生手里有一枚至元道宝制钱,王补元家里的金大定年间的铜锤……
    通过这些林林总总的器物,人类文明的曙光历历可见,烟望雾视的是时空之中,龙的图腾,正在字里行间,鳞次栉比,逐一呈现。
    地方志分两大类。按它所记述的空间不同,可以分为一国、一地、一村等行政区域志,和非行政区域志山志、江(河)志、海域志、海岛志、寺(庙)志等等。地方志虽有史学特性,但并非国史、正史,不属于纯粹的史学范畴,但它是国史和正史的扩展与补充,比国史和正史更全面、更系统,更丰繁,更生动,更烟火气,是“地方的百科全书”。
    难能可贵的是此二者《王家庄村史》兼而有之。
    王姓先人由陕西逃荒来此居留,以三眼窑洞立身,引朋呼类,衍生成王家庄,逾六百年没有易辙的原因,与一个贡生老爷的传奇有关,“没有这位贡生老爷,就没有王家庄数百年间傲视全川各村的繁华,也就更没有让方圆几十里人人称羡的文化传承”。
    欧阳梦深入王家庄搜罗资料,寻觅史实,点滴成池之后,池中又养了鱼,断断续续五年时间,大鱼又生了小鱼,大大小小,满池都是唼喋之声。但她却并没有急于大小通吃,而是细心鳞选,最先捞上岸的池中之物,便是这位传奇贡生与大清一代廉吏于成龙。酝酿鱼龙变化的池塘,则是王家庄的贡生院,分为楼则院和书房院两处:“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王家庄还是人才济济,文风斐然,以‘文化村’的名号傲然屹立于暖泉一道川中”“这两位贡生都出自楼则院,大门前的两根旗杆曾经让王家庄骄傲了几百年”“就像孔夫子在中国人心理建构中的核心作用一样,这种文化已成为王家庄世世代代流淌在血液中的存在,一种世代相传刻在记忆中的基因”。
    除了两座如今依然还能感受到当年威势的院落之外,当时传承下来的其实还有一本由老贡生亲自编修的《王氏家谱》和一把雕工精致的玉石算盘。据称这两样东西由“当时族长王有库交给了下一任族长王瑞家,却从此不知所踪”。这就给后人考证留下了难题。但经过悉心寻访,和繁复而又艰涩的考证,蒙尘的历史终于被欧阳梦拭出了光亮:这位“王贡生曾经做过于成龙的老师……”。
    这条大鱼不是一网海选,宗亲文化使村里的海选不会太过失之于偏颇。海选与鳞选有根本区别,海选可以放任自流鱼目混珠不负责任,而鳞选则需要一丝不苟从头至尾把控以便选出真正的大鱼,而且发现之后并不急于捞出来吃,而是养在池中假以时日使之更加肥壮。
    王家庄的第二大姓氏陈家“从第一代先祖于元朝在中阳立足,至清雍正年间王家庄陈氏先祖陈玉定居王家庄,已经辉煌了近五百年” “中阳陈家始祖陈资寿为金末元初人,世居奉天锦州永乐(今辽宁锦州凌海市)。元定宗(1246—1248年)时随军南下,任宁乡(中阳)县次官。”经作者反复考证得知,陈氏历代仕宦科举类名人竟然琳琳琅琅有30位之多:“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出了八位举人、十四位贡生、二十一名秀才、二名御赐文林郎、一名礼部儒士、一名介宾、三名耆宾、当真是群星璀璨,光芒耀人”。“陈玉之所以要选择王家庄而非暖泉一道川里的任何村落置地落脚,可能是冲着楼则院王家的声望来的。到康煕末年时,随着于成龙之孙于准做高官重修安国寺,于成龙声望已达到巅峰,作为于成龙恩师的贡生王进玉声望也必水涨船高……”有了变龙的活水池塘,便会有外来的鲤鱼游进来,陈玉“干脆来王家庄置地买田,娶个王家的小姐,也算人生之快事。毕竟在那个时代耕读传家在乡村成为名门望族是北方农民的最高追求”。
    陈法师及其族人的传说,着墨不少,耐人寻味,也颇有看点。后人“陈九如的骗术”与“王兴时的笔注”在王家庄是齐名的。被以“骗术”设定,说明陈九如从父亲陈法师处确实学了些法术,但已没有其父呼风唤雨驭鬼驱蛇的本领。这个不细说,一读便知。
    对史志的传承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并概而论之曰:“每隔三代就续一次族谱,使族人尽知,使后辈族人不仅可以追根溯源,且永远知道血脉绵延方向,是我们每一个族人甚至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不然百年后,随着年轻一代对亲情和祭祖形式不断加深的漠然,血脉将从形式上也彻底断绝。而血脉断绝,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绝,中华文明的传承危矣”。似乎设问:龙脉何以传承?龙根何以留住?
    3、须根毛细撰
    答案写在王守庆那三间破窑洞里:“在书房院不再承担学堂功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无数年轻人在这里脱了盲,并学会了写毛笔字,打算盘”“王家庄正规的国民小学可能断断续续办了十几年。在中国那段兵荒马乱的年月,王家庄的适龄儿童大多都接受了教育”。因为当时以抠门著称的阎锡山曾经这样说:“世上万事都可省钱,止有出钱教子弟求学,是与自己后人积钱的法子。故此钱万万不可吝惜,纵然自家现时没有学生,也断不可出异言,要知学校是永远的,无论谁家将来必有子弟入学。”
    一种不由分说非常粗暴的教育:“遇到不想让孩子接受教育的群众,政府甚至可以动用警察力量强迫一些民众让孩子接受教育……”,“从1918年全省全面推行国民小学始,很快山西省就成为儿童入学率居全国首位的省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0%),而排在第二位的江苏省,入学率仅有20%。而真正实行义务教育的,只有山西一省。”
    迄今村中耆者仍然记得晋绥边区编写印刷的小学国语课本:“左手和右手,两个好朋友,不论吃和穿,动手样样有。我的手会扫地,爸爸的手会种田,姐姐的手会洗衣,妈妈的手会缝衣”“一头黄牛黄又黄,黄牛耕地忙又忙”“新米饭,黄又黄,我爸吆驴送公粮,公粮送到前线去,叔叔吃了保家乡”“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火火,日本鬼子放的火”“汉奸似苍蝇,帮助日本人;东飞西飞,到处咬人。咬得人发痒,咬得人发痛”“日本人,好战争,抢土地,杀人民。九一八,动刀兵,抢去我,东三省。我同胞,遭了殃……”等等。
    “上乾村,下沙塘,红火不过的王家庄”,“三百多年来文化积淀的结果,就是对知识的尊崇。教育是一个漫长时间的积淀过程。一代一代人的坚守,使王家庄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几乎每隔四五代就会涌现出一批人才”“1950年,中阳县政府公开招收教师时,王家庄更是大放异彩,十三人应试,就有十一名被录取,占全县录取人数的百分之五!为王家庄在全县人民面前狠狠争了一次光”。
    书中批曰:点点滴滴都是文化的光彩。
    寺庙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考据所见,王家庄在历史上有两座大庙,村前观音庙,村后龙王庙,规模和形制都非寻常,作者感慨:“一个不足四百口人的小村,不到一百米竟有前后两座规模宏大的古庙,两个大气宽敞的戏台,还有十多个小庙,把儒、释、道各路神仙都供奉起来,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
    种种有趣的故事传说也成阵列队;“一晚上加减乘除就都学完了,学的郑先生没法教了,就把他压箱底的手艺‘筒袖法’教给了小玉宝。第二天一大早,郑先生让小玉宝背着那二升黑豆回去了。他说:‘教了这么多人,没碰上这么个小则,把我也考住了’”“王勇福,一把大刀走江湖,还擅使反拳……他走镖时,镖车上插上“王”字旗,走孝义、过介休,到太原、上晋中,沿路各个山头的兄弟都得给个面子,不敢轻举妄动……”“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陈万重曾经自己拉起过一支队伍,自任营长,骑大马,挎短枪,很是威风”“小鬼子过境,村里人早跑得不见踪影,这位爷却不仅不跑,且施施然跑到垴畔看热闹,结果被小鬼子当作游击队的哨探,一枪命中。子弹从鼻梁洼处进去,从脑后穿出,二爷爷一下扑倒在烟囱处……”“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那妇女坐在场下,一边吃饭,一边由着孩子在怀里边玩边吃奶。突然妇人感觉怀里一空,低头看时,孩子已经不见了。只见一头狼衔着孩子正从豁口一跃而出。待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叫声惊出人来时,那狼早已跳过了河,一溜烟钻进了庄稼地,再无踪影……”“王家庄每年给山神唱戏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在王家庄前后五村(雷家庄、宣化庄、王家庄、岳家山、沙塘)轮着唱。给山神唱戏的这天,狼就坐在对面神坡的地塄上听戏,过去很多人亲眼所见……”。
    语言生动,画面传神,且有一种冷色调的幽默。
    王家庄的商业发展也生动详实:“一个不足四百人的小村庄,从乾隆四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七十一年间至少出现过四十个铺号,且只有太原馆一个铺号重复……”寺庙的来处也有故事:“大家合计一番,不久之后即由王家庄和宣化庄人共同出资在遇见大虎的道旁高处建起山神庙一座,虽然塑的不是老虎本尊,却也是一位威猛的山神……”。“粮仓与大楼沟现存穿心碾子、两棵古槐和沟里的三眼古水井推断,大约在明代早期楼则院未建之前,大楼沟已经开始做粮食生意……”。“在商业最鼎盛的时候,王家庄一年有四会三十六集。即使现在,依然每年保持四会两集……”。未必非要是大地主,农忙时节,也有寻常人家会请外人帮忙:“长工、短工们吃饭时,自己的锄要锄头朝前锄把朝后顺垄放在自己的垄沟里。东家按垄察看,比如高粱,要求株距一尺五,地松、草净、双苗间开,绝不允许伤了禾苗。若质量不达标,尤其有伤苗的情况发生,主家就会将锄头踢出垄沟。一旦谁的锄头被踢出去,那个人吃完饭就得走,给钱都不能要……”。
    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极端者如:“王清义活到八十四岁离世,直到临死,他也恪守自己秉持了一生的节俭原则:临终前的四十天就不肯再吃饭。他说已经‘活够了’,再吃就是浪费粮食……”。“王滋在花甲之年,一杖一缸穷游,透露的是一种豁达和勘破世事的潇洒……”。凡此种种引出感叹:“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虽然穷游已被当作时尚风靡天下,但真正如此彻底的穷游,还是极为少见”。
    王家庄的文化和商业既融合又背离,既有远见培养出一批江湖和政商人物,又充满短见的在历史发展的每个环节都自动弃权。
    民风、习俗、方语、秧歌的文武场、戏曲的五花八门等等,也述之备至。烟火气浓的化不开的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若有一人不洗脚,流脓害水几个月”。除夕时间规定:“一更一点半,你剥葱,我捣蒜;二更二点半,你剁馅子我和面;三更三点半,饺子捏下多半案;四更四点半,拜年小子笃下多半院。大小子,二小子,鼻涕擦水三小子……”。俚语如:四大轻省:扯葱皮,剥蒜皮,扛的引魂幡,背的亡命旗。四大受苦:挑泥,拉大锯,捣铁锤,看夜戏……。
    枝枝叶叶,根根苗苗,不一而足,都有来处和去处。
    4、头角动芳春
    “中华文明就是农耕文明,土地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将他们的脚步锁在了这块土地上,几千年不曾离开。”作者在最后一章开宗明义,并做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就认为,于万物和大千世界而言,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大一个私有集团,自私与生俱来,这与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学说和东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学说,异曲同工,并不矛盾。自然地形地貎限定了东方只能以大河文明为主,治理水患修建水利工程需要集体和组织,以保证农耕的顺利进行。西方主要以海洋文明为主,以商业和贸易立身立家立国,个体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使个人主义甚嚣尘上。不同的客观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与主观认知,客观与主观的个性差异使欲望世界摇曳多姿,找不出两个内容与形式完全相同的人。但欲望不应该无限放大。自然生态的恶化概莫能外是人文生态恶化造成的,无是非标准,无行为准则,无道德规范,欲望的无节制与泛娱乐化正在吞噬地球。全球性的资源匮乏与环境生态的破坏,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提前进入约束时代,肆无忌惮的个人欲望和极端的集体行为,必须在保证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下予以重新考量和定位。自省自律才能把人类的根留住。
    礼失求诸野,抛却虚幻,生存的要素就是天空和大地,人类对大地以及万物最原始最根本的温情与和睦,就植根于乡村。乡村的凋蔽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必须把根留住。乡村花朵一样凋零,结出了城市,但魂儿不能丢。乡村的魂儿就是人的魂儿,这个魂儿如同花朵与果实的芬芳,历久弥新。天人合一才能讨自然的欢心。
    作者在最后一章忧心忡忡地重提人类的农耕文明,写到许多过往时种庄稼的要领和技术,而这些要领和技术正在日渐失传,农村里的庄稼把式后继无人:“留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已经几乎成了老人留守地。曾经被老百姓视作命根子的土地,在年轻人眼里一文不值,不止是退耕还林的荒山荒地无人耕种,就是曾经整块的土地也一块一块地撂荒了,遍野的杂草令那些曾经的庄稼把式们不胜唏嘘”。
    小小一个王家庄,是中国二百多万个村庄须眉毕现的写真和窥斑见豹的缩影,也可从中想见地球方域各族人等滴水映日般的流光与霞彩。在人类假想移民宇宙的狂欢意淫之余,让我倍感欣慰的是中国的脱贫攻坚,这是乡村振兴的曙光,也是大千万物的福音,更是六神返体七情归窍舍远求近的人类自救:“王家庄2014年脱贫35户71人,2016年脱贫45户107人,2017年脱贫68户136人(其中16户33人重新返贫),2018年脱贫2户6人(返贫1户4人)。2019年巩固提升已脱贫129户282人的脱贫成果,帮扶未脱贫的1户4人脱贫。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3万元”。“王家庄紧跟时代步伐,在2020年7月,实现全面脱贫。并因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被树为全镇典型。”
    方志读过许多,村史,却是破题儿头一遭接触。
    这部《王家庄村史》,拿到后,断断续续读下来,用了将近半年时间。以为合乎史志体例,却又不拘一格。比如打破史志通常纪年平铺直叙的时间顺序,历史关节处不刻意于微言大义的反复咏叹,而是对人物进行多角度文学渲染,条分缕析,推理和议论,摇曳多姿。这完全得益于作者多年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经历,从而使这部村史有了文学的品格。如《文心雕龙》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历史发展,社会影响,文随时变,概莫能外。难得的是万变不离其宗,腾挪变化,分寸拿捏。踢任意球,过人,却没有越界犯规,这与作者撰写思路的明晰分不开。作者知道村史的撰写方兴未艾,还在探寻之中,要有别于已成固定模式的方志,希望自己能率先在文字和体例方面有所突破,写出一部村史的范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殚精竭虑之下,窃以为,作者的意图,似乎端倪已见。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孔见,还需要专门方家和普罗读者的认可。
    中国是龙的传人,根却不在天上,而在村庄、河流、大地。飞腾云里雾里,累了,不妨返回地上,寻个池塘,找个村庄,读读自己,让灵肉合体,这样对大家都好。中国是大龙,乡村是毛龙,人是龙的血肉,巨细都与龙沾亲带故。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与龙多有联带,古老的村庄古老的龙,故以古体诗五绝,为印象大观的小标题:
    先画龙之眼,东西爪起鳞。须根毛细撰,头角动芳春。
    刚看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还具体提到:“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对中国未来发展,对人类的根文化的传承,尤其对欧阳梦五年殚思极虑撰写的这部《王家庄村史》而言,无疑是个套红消息、高光时刻。
    记得一次交谈时,欧阳梦引用了汪国真的两句诗,抒发志趣与情怀:选择了远方,就选择了风雨兼程。我有感填了一首《天仙子》,以《永远的远方》为题,结束本文,并祝福作者:
    风雨兼程如赶紧,涯角或能双足尽。奈何前又起萧森,云吐蜃,烟吞蠢,临近缤纷还远引。天地路圆回晓轸,山水怅兮心未泯。偏穷途暮再追寻,仙竹笋,龙蚯蚓,意若茵陈情似隼。
    2021年1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