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如果你也曾见过大海——从孙频的《海边魔术师》说开去

http://www.newdu.com 2022-03-09 收获(微信公众号) 闫东方 参加讨论

    关键词:孙频 《海边魔术师》
    南人或许难以想象北人对于海的痴念。在中国版图东部漫长的沿海线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由北至南浩浩汤汤,但北人,尤其是久居山地之中的北人对于大海的痴念,事实上裹挟着许多的南方想象。所以,在孙频的《海边魔术师》中,房车行进的方向,不会向东,只能向南。
    小说中,文文和父亲为了寻找刘小飞而一路由北向南,自然与文化上的差异随之浮现,与之相应的是,小说主要人物在语音上的差别,梅姐与强哥带着浓厚闽南音的普通话,区隔却又沟通了文文、父亲与木瓜镇本地人。自然、文化及作为文化符号的方言,这些在孙频近年小说中不断浮现的特质,不免让我们想起了《鲛在水中央》《天物墟》《我们骑鲸而去》《骑白马者》《游园》等篇什。向山林或向大海,或者如《游园》里的世外空间,皆是与人世的背离,而在背离之中,我们又看到一种联系,也是《海边魔术师》当中所谓的区隔与联系。
    调用方言资源在现当代文学中并非罕见之事,但是对于一个出生并成长于山西(又南迁江苏)的作家来说,调用闽南音这种陌生方言并不容易,孙频显然在其中做了一些周旋。最为明显的是,文本中出现大量括号,为闽南音做注解。这种注解的意识,或许正源于孙频作为闽南方言区外乡人的自觉——可以与之作为对比的是林白的新作《北流》,其中的“《李跃豆词典》”在章节开头处为文本中的方言词统一作注解,文中并不另行说明。可以想象,当闽南音并不影响句子意义的获取之时,确实只有外乡人才会时刻支棱着耳朵,判断句子中走调的词语,并机警地进行着闽南音与普通话之间的转化。《海边魔术师》行文中括号前的闽南音与括号内的注解,正是作家的现实经验在小说中的投射。另一种努力是,文本取消了呈现人物说话所需的引号,多采用“XX说”的方式使得人物语言和小说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同时,小说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得关于刘小飞的一切,以及刘小飞曾在的木瓜镇的一切,都经由“我”(文文)而得到呈现。
    以引号为标记的刘小飞的信件构成了小说文本中的另外一套话语,与经由文文的眼睛和所思所想得到呈现的木瓜镇相重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于复调小说会出现的多声部辩驳,《海边魔术师》的两套话语指向一致。换言之,直接引用信件与第一人称叙事之间形成了一种二重唱的效果,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回响。小说人物之间的情感,也通过这二重唱衔接,父亲所谓“其实已经见过了”刘小飞,有赖于与儿子在不同时空中,共同经历了木瓜镇这一相同空间。他们都曾在木瓜镇见过大海。
    与多数批评所指出的孙频创作中的“孤独”主题不同,我以为,类似《海边魔术师》父子关系中的这种微弱联结才真正构成了理解孙频《鲛在水中央》等一系列小说的入口。而在今日言必谈断裂的情形中看待这种联结,才能真正体会这种联结的珍贵。这种联结之所以重要,是由于维系联结的个别之人正是孙频创作的核心命题。“我”身处何处?应该在怎样的维度上展开对自我的理解?再进一步,这个问题其实是“我是谁?”如果说,现代文学中的启蒙书写存在一个“启蒙/被启蒙”的二元结构,那么,在孙频笔下,启蒙成为一种自觉,启蒙由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行为实践转变成为个体意识的觉醒。并且由于个体在事实上难以脱离现代社会并被其衍生的问题所困扰,所以《鲛在水中央》等一系列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在不甚紧密却始终有关系的联结。也正是由于联结的松散形式,这一系列小说呈现出一种凌虚蹈空的效果。
    向山林,或者向大海,山林、孤岛,园林,这些空间在现实的影子之外,更应当被理解为个人生存境遇的一种象征。《鲛在水中央》的深山中藏着废弃的铅矿;《骑白马者》的山林中有听泉山庄;《我们骑鲸而去》的海岛上有广式洋楼;《天物墟》中的“我”进入山林,是一种寻访,但也意味着山林不能遗世而存。回到《海边魔术师》,木瓜镇固然保留了浓厚的闽南音,笃信中医的信念,神化植物的传统,以及疍家人以海为生、为家的习俗,但不论是梅姐、强哥走调的普通话,还是来来去去的北佬们,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最南端的沿海小镇与外部空间的联结。个人居于其中,如其所处空间,始终是一种打开的形态。
    没有化外之地,也没有化外之民,到底是什么才能实现对人的渡化,孙频似乎多有辗转。这种辗转有着某种梦醒了,无路可走,却又四处奔走的悲壮。纵观孙频十多年的创作,她似乎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不信任者——这或许源于现代文学以来的某种传统,从早期创作如《同体》《乩身》等作品所带有的宗教色彩,到近年来创作中的文化思索,不仅具有历时性的衍变,而且具有共时性的自反。最为典型的,是《天物墟》虔诚地书写承载文化的器物渡化人的可能,但《游园》却又书写了孤立的文化不复为文化,走向的是渡化人的反面。从文化的角度看《海边魔术师》,如方言、中药等不同文化符号承载的不同内涵,这篇小说似乎是庞杂的,文本中多种文化重重叠叠,或许恰恰说明了主导文化踪迹难寻。
    但是,如同前文提到孙频近年小说向山林,或者向大海的路径,《海边魔术师》在庞杂的文化符号中,似乎又明显具有某种倾向。从老家到木瓜镇,刘小飞从因偷窃而被退学的高校大学生转变成为人人怀念的仁义之士,在梅姐、强哥以及鲤鱼精等人对他的叨念中,不难发现某种难以言传的怀念。这渡化是怎么完成的,或许是由于人在大海面前只是沧海一粟——“我想,这时候如果一个巨浪扑过来,那我们两个人都无处可逃,渺小得连粒沙子都不如,这或许就是人们向往大海的原因。”
    因知其小,所以成其大。面向苍茫自然的情节在孙频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从《无相》中于国琴在寂静春夜倾听万物之音,到《鲛在水中央》《白貘夜行》中的纵身一跃,再到《海边魔术师》中的刘小飞和身患绝症的父亲都见过大海。自然对人的渡化徐徐而来,挣扎的终于归于沉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