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斑鸠》:小说与历史的互证

http://www.newdu.com 2022-03-09 《民族文学》 胡平 参加讨论

    关键词:《斑鸠》
    毕四海、任宝常的中篇小说《斑鸠》最大的亮点,是不多见地讲述了关于房地产业的故事。房地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实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也长期备受大众瞩目。一部小说的发表,对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作品的确认真讨论了业内的现实和历史,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创作精神值得称赞。
    小说以“斑鸠”命名,本与房地产无关,但这斑鸠是代代守护着老毕头儿在蛤蟆滩那冢黄土坟墓的灵物。老毕头儿生前是个六级泥瓦匠,盖了一辈子房,家里十口却挤住在十一平方米的房子里。他不停地给房管所打报告,却无济于事,郁郁而终。他生前唯有在养育两只小斑鸠时“才难得露出一星半点的笑意”。斑鸠是感恩的,不肯舍老毕头儿而去,也让读者为蛤蟆滩那些普通工人家庭的居住条件而充满同情。而当市里终于决定,要以低于市场价50%的价格出让八千亩地块七十年使用权,实施普及小康人家的十大民生工程之首项目,最大建筑公司老板毕天成也决定在当地大量招收建筑工人,以解决购房贷款问题时,蛤蟆滩人欢腾了,斑鸠们纷纷飞下树杈落到人们身上。这就是小说才能带来的生动氛围,以具体生活场景和感情色彩表达出民众的心声,呈现了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之理念。
    《斑鸠》有4万字篇幅,通过毕天成的人生经历,几乎完整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内房地产业的发展脉络。在小说里,最初并不存在房地产业形态,城市住宅主要采取分配形式,实行福利化,建房靠行政拨款,造成了资产的匮乏和居住条件的窘迫。改革开放以后,出现房地产元年和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带来大量居民住房条件的改观。这一产业在发展至一定阶段时,也出现了泡沫化和资本的无序、无节制扩张现象,后得到及时纠正,使产业回复到它的本质,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作品里毕天成是一个活生生的过来人,他未必见识过一切,但确实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不知不觉地伴随他的命运起伏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重新审视身处其中的生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作者毕四海和任宝常不是经济学家,他们是小说家,更注重塑造业内形象,特别是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刻画折射出历史风云,使读者更能够从人生态度和人生经验上得到一些启示,这种受益更为重要。
    作者没有简单化地定位人物,使他们成为某种现成概念的化身。毕天成和梅芹是一对情侣,他们早在学生时期便两心相悦,但此后历经周折,直到男方成为S市首富,女方成为省住建厅厅长,脸上开始长出皱褶,也还没有走到一起。他们之间冲突不断,每次碰撞并不仅仅出于私人原因,而是与房地产事项相关。应该说,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确实可能出现,由于观念而撕裂的关系并不少见。读这篇小说,人们不容易很快产生倾向性,或者说,倾向性会不断在男女双方之间转移。先是女方显得不近情理,后是男方表现出异样,而后又有反转。这正是两人迟迟不能进入婚姻殿堂的原因,也透视出房地产业常难以预测的态势。
    毕天成与梅芹家庭出身迥异,毕天成的父亲老毕头儿是泥瓦匠,爷爷原来开过小铺子,算作小业主,在“文革”中成为“黑六类”,他也成了“狗崽子”。梅芹的父亲当过军长,属于老革命,她在运动中平安无事,此后当兵,很早立下从政志向,也果然仕途顺利。这样两个人,本注定无缘,但毕天成对梅芹的勇敢营救打动了梅芹,使梅芹不顾家人百般反对等候毕天成,曾从部队开出结婚登记介绍信去找寻心上人。不过后来出现在她面前的毕天成,先是“黑包工队”头目,后是首批房地产经营公司的经理,再后是申请到纽约发行五百亿美元债券的大企业家,这些都使以后成为市政府业务领导的梅芹感到为难和担忧。她不断向他施压,否决他的动议,当然不能想象她会一下子成为他的娇妻。小说里两人间真正缠绵和温情的写照并不多,倒不乏公事公办和剑拔弩张的较量,也属于从人物设计就开始注定的情境。
    最初读来,有些读者会认为毕天成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角色,缘自人群中“凡为富必不仁”的习惯心理。但小说告诉我们,毕天成的奋斗历程对于国计民生有着不小贡献。在计划经济环境下,他的“黑建筑队”给 S市盖起了一百多幢楼房,而占据正统地位的 S市建筑公司却一座楼也未曾建起。房地产业发展初期,毕天成的房地产公司率先盖起五幢鸳鸯公寓,市政府只需承担三分之一补贴,由此打开了全市建筑行业的新局面。不能忘记,在他起步时期,住宅商品化还被视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全国理论界为住宅属性争论不休。此时,毕天成从《资本论》中了解到马克思将住宅定性为商品,以理论的自觉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实践。毕天成,是历史进程中一代改革者中的一员。
    梅芹虽然为人正派,恪守职责,但思想僵化较严重,对毕天成等的做法看不惯也难于接受。当她意识到毕天成的做法充满风险时,打着为毕天成着想的旗号,竭尽全力阻止他的步伐。正如她后来意识到的,“我的头脑,是在那个年月里长成的。我现在才知道,那个年月,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一面镜子,如今任何问题,都会在那面镜子上得到反映。我想打碎它,却怎么也办不到。”可以讲,作者对她和毕天成的摹写,都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揭示了生活中两类人的不同生成。这两类人能够结为夫妻,需要迎来新的契机。
    这契机来自毕天成的觉悟和梅芹固有价值的体现。当毕天成忘乎所以走向他的反面,在希尔顿大酒店楼顶停放着他的私人飞机,而把蛤蟆滩的居住困难户们忘得精光时,他就差不多了。在这一时刻,梅芹出现在他面前,用迎头棒喝使他终于清醒过来。他和梅芹一道回到父亲的黄土坟前,意识到自己参与制造的肆无忌惮的杠杆与资本的无序,以及无节制的扩张行为,已经悖离了房地产市场的本质,于是开始洗心革面,改弦更张,投入了全心全意为住房者提供住房的规划。他和梅芹长达三十多年未实现的姻缘,也获得了圆满。他们的关系甚至不完全属于私人关系,不断在否定之否定中演化。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值得提及。老市长和周明书记,他们这些在历史的段落上真正出于公心而勇于承担个人责任的人,都属于使一方富起来的功臣,值得记住。东野所长那种不做事不盖房还想升迁通达的干部,从未绝迹,也耐人寻味。
    历史总是要有人记载的,包括以文学形式。作为时代的书记官,作家的能力还是有限,因为时代变得愈加复杂。但他们只要起码忠实于生活面目和生活印象,不虚妄,不伪饰,怀有真情实感地去书写,就可能留下有价值的文字,形成与历史的互证。在这一点上,两位作者是有成绩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