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黄传会 孙泽洲:火星,中国来了

http://www.newdu.com 2021-11-22 文艺报 黄传会  孙泽洲 参加讨论

    关键词:黄传会 火星探测 天问一号
    实践中才有创作的真金白银。九次作代会召开以来,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收获佳作。从本期起我们开设“作家在一线”专栏,与读者一起进入作家采访创作现场。
    ——编 者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经过295天长途跋涉,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在火星表面实现软着陆,开始火星探测之旅。其间,作家黄传会曾两次采访“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以下为访谈摘要。
    
    黄传会(左)与孙泽洲
    黄传会:“天问一号”今天正好“满月”,旅途顺利吗?没感冒发烧吧,孙总?
    孙泽洲:体温36.5度,心跳76下,一切正常(笑)。自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入轨以来,它已经安全运行一个月,完成了环绕器定向天线展开、轨道注入、大角度姿态机动测试和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成像等地火转移初期的各项飞控工作,获得了地月合影。
    黄传会: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曾经说过“去火星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旅行”。去火星到底有多难?
    孙泽洲:从地球发射探测器达到火星,每隔26个月才有一个机遇期,每个机遇期一般在15天左右,这就是火星的“发射窗口”。如果错过这个窗口,就要再等上26个月。实现火星探测,必须攻克发射、通信、控制、能源、火星捕获、大气进入、着陆、巡视等八大难关。搭载火星探测器的火箭必须是大功率火箭。从发射到到达火星,探测器需要飞行202天,行程4.7亿公里。在近火点处,通过探测器携带的发动机减速,使之被火星捕获;随后实施两次近火制动,进入周期约2天的椭圆停泊轨道;之后,在距火星表面18000公里处,环绕器与着巡视器分离。分离后,环绕器进行升轨控制和轨道调整,进入火星中继轨道。着陆巡视器分离后,软着陆于火星表面。火星车从着陆平台驶离,建立火星表面工作状态……
    黄传会: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相比,有哪些不同?
    孙泽洲:相比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天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了1000倍。因此地面接收信号的强度,相应降低到月球探测工程的100万分之一。着陆时,火星和地球无线电信号一来一往大约需要35分钟,地面不可能直接遥控,所有动作触发条件的测量、判断,所有动作的执行,包括最后阶段通过拍摄着陆区的图像并选择满足条件的着陆地,均是自主测量、自主判断、自主控制。
    黄传会: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一次实现“绕、着、巡”,是一个全新工程。“天问一号”探测器新在什么地方?
    孙泽洲:行星际测控通信技术是火星探测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天问一号”测控器通信设备测控应答机采用数字化技术,大幅提升应答机的接收灵敏度,可以实现对于-155dBm微弱信号的接收处理。同时,采用自主信噪比估计和自适应传输技术,利用环绕火星飞行的环绕器构建了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数据中继链路,将火星车的探测数据高效地传输回地球。为了降低实际飞行的风险,我们建造了火星模拟着陆场等一系列试验设施,完成了上万次数学仿真、成百上千次桌面联试以及模拟火星环境条件的多次大型地面试验。这期间挫折不断,例如,为了改善结构承力而修改气动外形、防热材料与承力结构材料之间的热匹配问题等。
    黄传会:经过295天飞行,今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那一瞬间,您是一种什么感觉?这其中最难的是哪一步?
    孙泽洲:火星上首次留下五星红旗的印迹,当然是激动万分,用什么词形容都不为过。但当时在飞控中心,我两眼盯着屏幕,全神贯注,忘了激动了。“祝融号”着陆火星之前,世界各国共实施了47次火星探测活动,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只有9个。着陆难,难在着陆过程的复杂。从分离到着陆短短的“黑色9分钟”,稍有不慎,探测器便会粉身碎骨、前功尽弃。着陆时需要将探测器时速从1.7万公里降为零,其间要经历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动力减速等多个环节,危险重重。“天问一号”涉及全新的EDI系统设计与验证、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全自主的制导导航和控制,以及新型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祝融号”抵达火星表面之后,还要经历崎岖的地形、形形色色的障碍、寒冷的夜晚、多变的尘暴等考验。火星车既要能火眼金睛般洞察地形,又要有灵巧的移动能力;火星上大气稀薄,卫星常用的隔热保暖的“衣服”不再适用了,需要配备新的“防护铠甲”。“天问一号”使用了许多新技术,研制了更高分辨率的导航相机、可改变移动形态的主动悬架、纳米气凝胶隔热材料等。“天问一号”的研制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创新的过程。
    黄传会:2008年您被任命为“嫦娥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当时是航天领域最年轻的总师。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各界青年代表共度节日。您作为航天系统代表参加座谈会。听说总书记夸奖您了!
    孙泽洲:那次会上,我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谈了航天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应有的使命和担当。总书记得知我38岁任总师,关切地问:“你毕业于哪所学校?”我回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总书记又问:“没有去留学吗?”我说:“没有,是祖国自己培养的。”总书记欣慰地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坚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就一定会出大师、出更多的大师,这方面要有充分的自信。
    黄传会:2016年3月,“天问一号”工程正式立项,您被任命为探测器总设计师;同时,您又是“嫦娥四号”卫星总设计师。“天问”与“嫦娥”两副担子一肩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孙泽洲:那些日子都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掰开过的,我的口袋里装着两个本子,一本记录“嫦娥”,一本记录“天问”。经常是上午开“嫦娥”会,下午研究“天问”。2020年,我们在“奔火”的同时,美国和阿联酋也在“奔火”,中国的“天问一号”到底行不行?举世瞩目。我们团队顶住巨大压力,砥砺拼搏,终于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截至今年8月30日,“祝融号”已在火星工作100天(设定寿命为3个火星月),累计行驶1064米,获取了约10GB以上的原始数据,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后续将继续向乌托邦平原南部的古海陆交界地带行驶,实施拓展任务。
    黄传会:老百姓说北斗工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但花那么多钱“探月”“奔火”有什么意义?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个工程?
    孙泽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应用卫星,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与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有了北斗,出门开车、骑共享单车、快递都用得着它。所以孙家栋院士说:“北斗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为人类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深空探测是认识宇宙奥秘的重要途径。通过深空探测获得的对太阳系和宇宙的认识,将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当我们的国力和科研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必须去做这件事情,否则,将来再做就晚了。当然,我们发展深空探测,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整体能力进入国际前列。
    黄传会:都说你们航天人是“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您喜欢仰望星空吗?
    孙泽洲:喜欢啊。星空里的神话故事,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从小我就被吸引了。不过,从参与“嫦娥”和“天问”工程后,每次仰望星空,想得更多的是月球、火星的构造,探测器如何让月球、火星成功捕获、顺利降落,“玉兔号”“祝融号”在月球、火星表面如何顺利巡视等。
    黄传会:那真是仰望星空,心系苍穹,千般牵挂,无尽遐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