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新世纪武汉文学梳理与反思 ——新世纪武汉文艺研讨会会议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21-09-15 《长江丛刊》 李田 参加讨论

    关键词:武汉文学
    新世纪以来,武汉文学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总结发展经验,2021年6月26日,由武汉市文联主办,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江汉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新世纪武汉文艺研讨会”,在江汉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来自武汉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着新世纪以来武汉文学发展的状况、涌现出的新现象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展开深入的思想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文学要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为人民发声为人民服务。现场学术争鸣气氛热烈融洽。
    一、新世纪武汉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樊星就会议主旨做了发言。他在梳理当代武汉作家群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指出,21世纪以来,武汉地区的作家不断探索,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武汉文学的繁荣,樊星教授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新世纪武汉文学的发展状况与创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桂成认为,当代武汉文学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在历史小说、市民小说、乡土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影视文学中都产生了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四个特点。第一,书写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历史小说虽然是历史题材的创作,但并没有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自拔,相反,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第二,关注现实,但不迁就现实。武汉文学一直有着关注现实的传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书写,但在叙述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现实的表面,而是意在揭示生活背后的本质,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提炼和批判;第三,关心底层,但不俯视底层。武汉文学关注底层生活,希望为时代立心、为人民立言、为社会立鉴;第四,尊重传统,但不迷信传统。这一特点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长江丛刊》杂志社社长刘诗伟谈到,会议前,有青年评论家问及武汉新世纪10部长篇小说,他以武汉文学在场者的身份,按照小说创作、发表的时间顺序,为读者挑选了以下长篇小说:晓苏的《苦笑记》(2001年出版)、熊召政的《张居正》(2002年出版)、李修文的《捆绑上天堂》(2003年出版)、林白的《妇女闲聊录》(2005年出版)、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2008年出版)、邓一光《我是我的神》(2008年出版)、刘醒龙的《天行者》(2009年出版)、池莉的《大树小虫》(2019年出版)、陈应松的《森林沉默》(2020年出版)以及刘诗伟的《南方的秘密》(2016年出版)。这10部作品有四个相同特征:首先,都是沿着严肃文学的创作路径进行创作的,与同期方兴未艾的网络小说相比,到目前依然处于文学主流地位;其次,10部小说的作者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研究,大多擅长把人物置放于典型复杂的生活环境加以还原和塑造,叙事老练精到,各有艺术创新和美学品格;再次,10部作品以当代较为前沿、先进的思想烛照时代生活,每部作品都带来了极具辨识度的艺术形象,意蕴深厚;最后,这些作品在文学领域和社会领域均有反响,其中多数作品可以和同时期全国优秀长篇小说比论和媲美,能够体现新世纪武汉文学的力量和高度。
    传统严肃文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武汉的网络文学也不甘示弱,在新媒体的滋润下日新月异,飞速前进。江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肖敏指出,网络文学诞生了20多年,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类型化的文学形态,而且从近几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蓝皮书中有关内容来看,网络文学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向,即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向。但关于网络文学能不能被视为市民类小说或者通俗小说的一个延伸,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她认为目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要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中,可能不可避免地还要走上传统出版的道路,安妮宝贝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儿童文学是武汉文学的一块重镇。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陈澜博士对武汉儿童文学作家做了较为全面的述评: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董宏猷、徐鲁等人在全国范围内已享有声誉;新世纪以来,全国儿童文学都在繁荣发展,武汉的儿童文学也一直稳步向前迈进,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非常雄厚的创作队伍,作家群体呈现出了从50代到90代多代同堂的格局,董宏猷、徐鲁等50后、60后作家仍在持续的产出,萧袤、舒辉波、彭绪络、黄春华等70后、80后作家还在持续发力,黄艾艾、邹超颖等新人在不断的涌现。无论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还是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武汉儿童文学作家获得许多优质的奖项,出版了一系列的儿童读物。在此基础上,陈澜指出武汉的这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有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她认为不管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热热闹闹的童话时代还是现在幻想类作品大行其道的时候,武汉的儿童文学作家始终坚持启蒙和教育的立场,注重反映现实,强调作品思想内涵,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格外突出。
    从作家性别群体的区分上看,新世纪武汉女性作家创作特色鲜明。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杨彬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立足女性世界,关注广阔世界——新世纪女性作家群的创作特色研究》的发言。杨彬主要围绕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与上世纪80年代的张洁以及90年代的林白以激进的状态来表现女性主义所不同的是,新世纪武汉的女性作家没有陷入男权,她们立足于女性的主体性、自尊自立自强,在此基础上又没有陷入女性主义偏激的陷阱;但这种情况在网络文学领域有所不同,以匪我思存为例,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看似具有主体性的情感观念和不惧男权特性,但她的小说最后往往都落入到了男权的陷阱,弱化了女性主义的特色。尽管如此,新世纪的武汉女性作家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过程中还是有着共同点的,以喻之之为代表的传统写作和以匪我思存为代表的网络写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两类文学创作均立足于女性自立自强的主体性,关照广阔世界。武汉女作家已经形成了人数众多的群体,她们坚守女性立场,从女性视角去描写反映生活,写作内容涉及到历史与现实,写作方法兼具传统和先锋。同时,杨彬也希望武汉女作家能更加开阔视野、丰富生活。
    二、新世纪武汉文学中的新现象
    武汉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与会专家们的热烈讨论。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学院院长蔡家园在会上对武汉文学中的几个新现象进行了归纳和阐释:其一是李修文散文现象,李修文在出版了《山河袈裟》《诗来见我》和《致江东父老》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散文现象,李修文的创作突破散文文体的束缚,为性灵书写创造了一种坚实绚烂、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李修文的创作可以带来一些启示:怎样避免庸俗化地理解人民性;怎样避免高高在上的精英启蒙姿态;怎样审美化地而非道德化地处理生活素材;怎样从传统中建构现代性;怎样突破既有的文体和观念的束缚。其二,是网络文学中的匪我思存现象。匪我思存在模式化创作中加入了个性化的书写,她的作品是古典和现代的融合。作为一个优质IP,它涉及到创作主体、网站、后期宣传、包装以及推广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正是文艺工作者研究的对象。其三,是武汉曲艺团现象。从艺术本体上讲,武汉曲艺团打造了一种新的曲艺样式——曲艺剧,但这些作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需要理论和批评介入,从而寻找到新的出路。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贞教授谈到了音乐小说。张贞指出依托于新媒体网络平台和读者碎片化的接受方式,音乐小说的发展具备了一个良好的时代语境。在音乐小说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形式:第一,音乐元素和文学元素在音乐小说文体中完全深度融合;第二,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成一个文本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种分裂感,这种分裂感能产生新的艺术的审美张力;第三,两种艺术体裁互为镜像,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主体性。张贞表示自己还只是初步形成构思,后续还需更长时间的投入才能形成新的发现。
    在关注武汉文学发展的新现象的同时,也有部分专家学者注重从个体出发,对个别作家进行批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雷登辉博士对刘诗伟创作进行了研究。雷登辉认为刘诗伟是当代文坛中一个独具个性的思想者,他的作品有一种哲理化的倾向,但这也导致部分读者很难进入到作品世界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能需要借助影视艺术的力量,将刘诗伟的作品以电视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带去一种更直观、更可感的审美体验。另外,雷登辉认为刘诗伟的新近作品《每个人的荒岛》大俗大雅、思考前卫,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着更为深入的批判,在文体形式上有着一定创新,他认为这部作品也应该作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吴晓君以《刘醒龙的乡土书写》为题发言,她认为刘醒龙的作品是山水皆有灵的诗意建构,表达了一种权利失落下的寂寞乡愁,传递出了作者在众生喧哗间的价值坚守。湖北省警官学院教授彭宏对网络文学作家猫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彭宏从武侠小说终结论开始,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武侠小说已经终结,金庸代表了武侠小说的巅峰,巅峰即终结。武侠小说虽已经消亡,但它的传统已经全面地融入到了各个网络文学的样式当中,猫腻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金庸的影响。但猫腻毕竟不是金庸,彭宏认为金庸的小说创作有着很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呈现出了一种“身份焦虑”。他认为金庸生活在香港的“飞地”之中,有一种被抛弃感,因而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一个“寻父者”的形象,他的作品以国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反对个人主义者。而猫腻要传达的是一种“生活焦虑”,他要表现的是“弑父者”形象,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英雄。在此基础上,彭宏进一步指出,猫腻尚未成为金庸。虽然猫腻影响极大,但他的作品少见大格局、大情怀。因此,与历史悠久的武侠小说相比,网络文学还需要时间的积淀。
    三、新世纪武汉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新世纪以来,武汉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取到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庄桂成教授在会上指出了武汉文艺在发展过程中的三点不足:其一,文学的超越性不够。庄桂成认为文学应超越时代的发展,在书写时代的同时更应高瞻远瞩,书写出未来的发展,从而实现对时代的先知和预判;其二,文学批评性不够。庄桂成指出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展开的,文学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展示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对社会不仅是一种赞同和歌颂,更多是一种批判。其三,文学先锋性不够。庄桂成认为新世纪以来,武汉文学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书写现实,但过于循规蹈矩,缺少一定的反叛性和先锋性,他希望武汉文学可以打破公认的规范与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湖北大学文学院刘继林教授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对武汉文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新世纪的武汉文学与上世纪相比,在全国的文艺中缺乏一种引领,无法引起全国的关注,无法再现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若将武汉文学发展的20年放置到全国视野中来看,武汉的标志性、地方性书写进入到了困境,能体现武汉特色、汉味的作品越来越少。在此基础上,刘继林进一步指出:在泛文化时代背景下,武汉文艺中的想象性、虚构性、体验性、审美性越来越淡化。因此,如何书写武汉、如何体现文学,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陈国和认为,新世纪武汉文学是有赓续的,它连接着90年代底层写作的思潮,而在新世纪,底层写作逐渐转向了地方志写作。地方志写作在全球话语中更强调地方性的特点。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李以《从汉味小说到地方感到中国视野下的中国故事》为题发言。叶李认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写出地方感十分重要,而这种地方感不再是上世纪武汉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样,因为上世纪文学作品中的武汉形象已经固化,在某种意义上那一时期的汉味在本世纪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今天的武汉文学想要真正做到书写武汉、展现武汉地方特色必须撇除符号化,这就要求作家在地方和全球的互动中重新生成一种实在的生活经验。不仅如此,叶李还指出今天的文学书写需要一种最大胆的文化想象,即利用地方感的文化想象去重新塑造武汉的形象,在地方感的书写中使得武汉的形象被极为丰富、复杂地建构起来,使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境下的武汉或中国故事。叶李最后指出,作家在书写地方感的时候应该更具突破性,要努力寻找自己特殊的音调,从而形成自己特殊的语言和特殊的叙事结构。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但红光表示新世纪武汉文学面目比较模糊,以往的文学作品汉味较浓,而现在作品特征不够明显。但红光希望武汉文艺能够在注重市场性原则的条件下兼顾作家主体性原则,在作品当中多一些文人的自律性和理想主义情怀。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徐迅博士表示,目前湖北文学创作的主体仍是老一辈作家,虽然近年来有新生力量产生,例如喻之之、丁东亚、黍不语等八〇后人,但和全国相比,力量还偏弱,且没有形成群体,湖北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中心旁落的态势。如何找回中心,如何去创造一个新的中心,这是武汉文学界需要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同时希望当下的武汉青年作家也能像新东北作家群一样出圈,与影视艺术交叉融合,借助影视改编来增加作家和地域的影响力。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保昌表示,在文艺创作以及文艺研究的过程中,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有预留意识,要抓住时代的共鸣;其次,要注意中西国民性的差异;最后,应注重创作的兼容性。
    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年作家喻之之在本次大会上就小说的意义和作家的存在感两个问题发言。她认为作为文学创作者,应该在历史长河中实现对武汉的新发现,应站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版图中重新审视武汉这座城市,应走进武汉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格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好武汉故事,小说的意义也在此处得到升华。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社会中,作家既是生产者也是营销者,而一个优秀的、致力于写作的作家天然地缺乏自我推荐能力,因此特别希望评论家们能够更加关注作家的创作,给予作家春雨和阳光,对作家提出批判和建议,从而帮助作家成长。《长江日报》“江花”版主编周璐在此基础上,希望广大的文艺研究者要明确文艺为了谁、文艺评论对象是谁这两个问题,注重文学评论的大众性和在场性。
    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邓鼐在发言中指出,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技术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学历经了四个技术世代的演进更替,已经由网帖、博客、微博转向时下最为火热的短视频模式,并迅速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创作、全民消费的新趋势,其生产传播速度之快、积聚发散效果之巨、社会文化影响之大远超以往任何文学样式与传播。新的文学样式需要新的评论手段,面对新技术条件下文学评论的缺席,应当加快步伐、跟上节奏、调整思路、创新方法,及时组建队伍、开辟阵地,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净化新技术条件下文艺生态,推动新技术条件下文艺健康发展,履行好文艺评论的时代责任。
    新世纪武汉文学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武汉文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探求新发展,无论是传统的严肃文学还是新兴的网络文学,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面貌,这是武汉所有文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正如本次大会中各位专家学者所讨论的,武汉文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创作出体现武汉精神、独具武汉特色的作品、建构起新武汉形象成为了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研究者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广大文学工作者在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艺术研究,以批评和理论促进创作繁荣,让武汉文学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天空展翅高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