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荐读 | 延安精神的宗旨是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21-08-18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荐读 | 延安精神的宗旨是什么?

编者按
    
    

    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从延安走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危难中奋起?》一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成功应对危机的专著。它聚焦于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并阐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危机的壮阔历程。即日起,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将结合本书推出系列书摘,从不同侧面展现伟大的延安精神及其时代风貌,与读者共享。
    本期导读
    
    

    延安时期,面对种种危机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坚决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听取群众意见,依靠对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和全心全意的服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本位,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执政为民,才能带领人民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提出到写入党章
    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同年12月,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提出知识分子应该“为工农阶级服务”“为群众服务”,并以能否为群众服务作为区分不同知识分子的标准,也作为吸收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考量标准。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一切文艺工作者要为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他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同年10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并为22位先进模范人物题词,明确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如“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福利”“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等等。
    1944年9月,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一是为人民服务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他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入共产党员的生死观,最高意义就在于无私、忘我地为人民服务。二是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对待批评。三是为人民服务要搞好团结。此后,“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与行为规范。
    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毛泽东继续论述“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4日,他在中央印刷厂礼堂向《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人员发表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报告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胜利召开。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全面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党的七大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庄严地载入党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党的文艺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吸引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文艺工作者。他们到达延安后,为延安的新气象所吸引,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火热革命斗争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很好地发挥了文艺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延安部分文艺工作者中出现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贪大求洋、片面提高等倾向。虽然他们中的大多也是家境贫寒却又与当地普通工农间有着隔膜。
    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多次致信萧军、欧阳山、艾青等延安著名文化界人士,请他们收集文艺界的情况,并多次同他们面谈,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在他看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基本方针应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分三次在杨家岭召开。在会上,毛泽东高度肯定了文艺的重要作用,强调在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因此,作为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毛泽东与参加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合影
    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是毛泽东在讲话中最核心的问题。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过去有些同志间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并不是在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上,而是在一些比较次要的甚至是无原则的问题上。而对于这个原则问题,争论的双方倒是没有什么分歧,倒是几乎一致的,都有某种程度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文艺工作者到了革命根据地,周围的人物、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因此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确立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
    为积极响应党和毛泽东的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到工厂、农村、部队中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如鲁艺师生在陕北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富有新的时代内容和崭新形式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为了便于老百姓接受,演员们还专门学习了陕北话,并在表演中全部用陕北话进行。毛泽东看后称赞说:“这还像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在延安演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
    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认识上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进步,主动地走进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从人民群众中出发,创作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精兵简政:“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1944年,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所作《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成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经典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
    毛泽东这里所谈的精兵简政,作为延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影响深远。在这一政策产生的背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在危难之际大胆创新、敢于自我革命的政治魄力。
    延安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有志人士纷纷奔赴延安,陕甘宁边区各级各类机关、学校、军队等脱产人员数量不断扩大。到了1941年,延安的脱产人员数量比1937年中央初到陕北时增加了5倍。脱产人员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生活成本的提高。仅粮食一项,对经济落后的陕甘宁边区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此背景下,主动减少财政压力,减轻百姓负担,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每一位关心时局的人面前。
    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开幕。参加会议的边区参议员、开明绅士李鼎铭和边区参议员、无党派人士姬伯雄等11名参议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精兵简政的提案。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右)和副主席李鼎铭 (左)的合影
    此提案一出,引起了不小反应。有人认为,当前正值抗战救国的紧急关头,敌人正以大量兵力向边区进攻,精兵简政后如遭到敌军进攻难以有足够的力量抵挡。
    然而毛泽东对这一提案则有更高瞻远瞩的考量。他把提案抄在笔记本上,并且加写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随后,“精兵简政”提案在提交大会讨论时,李鼎铭刚发完言,毛泽东就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走到台前,极其深刻生动地阐述了实行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对一些不正确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明确为了长期斗争,准备胜利反攻,必须普遍实行精兵简政。1942年9月,毛泽东专门在《解放日报》撰写了一篇《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此后,中共中央又陆续多次作出关于精兵简政的决定和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
    
    ▲《解放日报》刊发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1943年2月,毛泽东在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高兴地写道:“今年决定大发展农、工、盐、畜生产,提出丰衣足食口号,如不遭旱大有办法,人民经济亦大有发展,可达到丰衣足食。”
    1941年至1944年连续三次所开展的精兵简政,使陕甘宁边区真正实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预期目标,克服了根据地存在的“鱼大水小”的现实矛盾,减轻了边区广大群众的负担,切实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对于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军民渡过难关,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从而坚持长期抗战,并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