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与文学的性别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不断开拓发展,尤其是女性文学创作、女性文学批评取得诸多成果,但女性文学理论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女性文学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为女性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完整地构建女性文学版图,如何更好地为女性群体发声,如何立足国情推动我国女性文学向前迈进,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兴起跨学科研究潮流 “女性文学研究从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女性生命存在、过程与状态给予了审视,为中国女性写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美莲说。 1995—2005年是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井喷时段。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侃看来,这一情境的出现,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开放的市场空间、高度多元的文化格局、民众不断提升的个体意识与性别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校中文系毕业论文中,以女性文学为选题的研究增多,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使得女性文学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被迅速定型。近十多年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进入相对平稳期或沉潜期。无论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一个学术领域,女性文学都显现出了走向成熟的态势。 女性文学研究者对女性及女性文学的理解日趋理性。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董丽敏表示,当前,女性文学研究不仅重视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发掘、注重引入跨学科研究方法,还更努力探寻重要女性作家和作品经典化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性别视角与文学研究的结合更为紧密,女性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另外,将女性文学研究与民族、媒介等维度结合在一起的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潮流。 在学者看来,女性文学研究者要立足女性文学研究本身,更应具有跨学科思维,努力开拓研究视野,用女性文学理论联系文学实践,切实推动女性文学研究深入发展。 女性文学研究从来不是“纯文学研究”。王侃提出,女性文学研究者应具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需要不断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尤其是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理论和精神资源,进而推进女性文学的研究深度。 探寻女性文学研究新话语 “女性文学研究可以分为女性文学史研究、女性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理论建设三个部分。”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郭冰茹认为,目前,这三个部分的发展并不均衡,相对而言,女性文学史研究比较深入。女性文学史研究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切入女性的书写历史,并在跨学科视野中建立起文学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女性文学批评的成果最多,这与女性文学写作繁荣的态势有关。而女性主义理论建设最为薄弱,目前女性主义批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 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郭冰茹表示,由于理论建设的滞后,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批评之间出现了不少矛盾和分歧。一方面,绝大多数女性作者不愿意被定位成“女”作家,不愿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甚至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视为“女性文学”。另一方面,表达性别意识、反映性别问题并不是女性写作的强制主题。女性主义理论该如何面对当下日益多元的女性文学,如何建立起适合本土语境和当下女性文学发展趋势的性别理论,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女性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王侃表示,一方面,宏观上,学界对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女性文学的研究者仍然固守陈旧的理论,使得相关研究过于偏狭。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阐释,往往流于扁平化和表面化。 董丽敏认为,理论上,女性文学研究与主流学界的自觉对话意识和能力不足;缺少系统性集成性的女性文学文献整理;在女性文学史观念、历史分期、经典作家作品标准等方面,尚未取得明显进展。因此,女性文学研究要立足本身,汲取多学科研究成果,加强女性文学理论建设,才能探寻到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话语。女性文学研究未来该如何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实现自身话语系统的构建。 董丽敏表示,只有真正处理好女性文学研究与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知识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女性文学研究才能找到更有力量的资源、路径与方法。“女性主义理论建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研究女性文学,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认识世界、了解自身的知识体系。”郭冰茹在采访中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