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简介 卢彦民,一线语文教师,热爱阅读,自由撰稿人。 《明史十二讲》:一部老少皆宜的历史书 PS:一直想寻找一套能够深度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让儿子到时候学历史的时候,不再为了背诵那几个知识点而苦恼,但是一直也没有找到。这次机缘巧合读完了樊树志先生的《明史十二讲》算是找到了一本。 ![]() 中华书局2021年4月出版 其实刚开始没有抱有很大的期望,感觉正统的历史书应该摆脱不了学术书籍的晦涩与难懂。当然,另一个方面,我也会极力避免阅读历史小说类的作品。时间有限,我也不想浪费在这上面,耽误了时间,甚至造成对历史的误解。 读完之后,超出预想,极力推荐,可以说这是一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历史书。语言的通俗易懂堪比小说,对于历史适时的求证和严谨的叙述又不失历史书籍的客观公正。 这不得不说得力于作者的功劳。作者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全国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关于明史的研究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而这本书只是樊教授对明史研究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自然由于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做基础,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适应各个人群阅读的基础。 下面我再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特点。 一、 重要事件聚焦的排列结构 这本书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而是对明朝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进行聚焦,力图通过对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始末,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疑点,考证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 通过对事件过程的详细解读力图让读者对这个事件有个完整的透彻的了解。已第一讲为例,讲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夺权行动,通过胡惟庸党案、李善长的灭门之灾和蓝玉党案。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刚刚建立的朝代,看到了一个自卑的布衣当然皇帝后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卑心理,以及对与国家和功臣的一系列的缺乏依据的清洗运动。 这十二讲正是把一个一个的关键词,按照大体上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排列,一方面他们各自是独立的,另一方面前后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构成了明朝的历史大画卷。 除了第一讲的朱元璋外,还有建文帝的削藩,燕王的靖难,抗倭斗争,全球贸易,名士文化,张居正的万历改革,西学东渐,1590年的朝鲜战争,东林书院,魏忠贤的阉党,安内与攘外的选择,钱谦益的悲剧等等。可以说,这些明朝历史上的大事件构成了明朝历史的骨架,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聚焦,让我们看到了300多年的明朝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状态的图景,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直接的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 严谨的考证和通俗的语言并存 当我们把他当成一步传统的历史书的话,可能会大大惊讶于作者的叙述那么通俗易懂,可以说老少皆宜,只要有着基本的阅读能力的人都能够读懂,甚至喜欢。如果想了解明朝的历史,那么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觉着它 像历史小说那样天马行空地去追求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那也不是的。书中处处表现出了历史著作的严谨和科学性。比如关于东林书院还是东林党的问题。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史料来证明,所谓的“东林党”不管是政治性的污蔑,当时的东林书院不管是就儒家经典的探讨和研究,基本上不涉及到政治。而讽刺朝政几乎是污蔑。 其实透过这个事件,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的朝代,文化都得不到大发展的原因。统治者往往没有那个格局和胸怀来容纳反对的意见,而没有反思的对立面,自然就没有讨论,没有辩证,没有改进。当一个朝代的弊端发展到无可救药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另一个朝代的出现,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如果哪位统治者真有大的胸怀和格局,也许世代相传就不会只是一个个的梦了。 三、 对历史的重现和反思相结合 当我们尽可能地了解了明朝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隐约能感受到作者的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和反思。 其实再客观的研究也带有主观性。但是作者通过不断地考证和证明力图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尽量地避免了人为的想象和杜撰来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的因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严谨的态度和学风,这是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的。 当然在尽可能重现历史的基础上,他也并不回避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反思。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学习历史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走老路,不走歪路,少走岔路。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地了解明朝历史的好书,值得人们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明朝历史的时候当成背景书籍来阅读。 (本文原载于“初见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